杜市镇为明朝爱国将领邓子龙的故乡,位于丰城市东南部,杜市镇东西长12.04公里,南北宽8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距市区25公里,距京九铁路丰城北站15公里,丰抚公路穿境而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杜市镇农副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杜市镇 所属地区: 中国 江西省 下辖地区: 后岗村、口前村、长宁村、门前村、横岗村、兰溪村、南溪村、田溪村、茂溪村、朱揭村、邹家村、徐家村、固庄村和杜市居委会 面积: 96平方公里 人口: 27700人(2003年) 地理位置: 位于丰城市东南部 著名景点: 太公山、燕尾山
-
乡镇概况
杜市镇下辖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后岗村、口前村、长宁村、门前村、横岗村、兰溪村、南溪村、田溪村、茂溪村、朱揭村、邹家村、徐家村、固庄村和杜市居委会。杜市镇有206个村小组。杜市镇有6085户,27700人。1999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乡设镇。
-
人口数据
-
人文历史
杜市镇历史悠久,开皇元年(581年)已有人类定居,人才辈出。有:揭俘斯(1274--1344)揭村大屋场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国子助教,侍讲学士。被世人称为“儒林四杰”、“元诗四大家”之一。著名《揭文安公集》50卷(《千顷堂书目》)。1985年6月,上海古籍出牌社出片版了《揭期全集》。故里门楼,位于机械化采茶大屋场为其所建。
邓子龙(1531--1598),落星桥,狮子邓家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功勋卓著,位广东“把总”、“副总兵”,戌守云南边境10年,在援助朝鲜,抗击倭寇中阵亡。邓子龙将军墓位于杜市东部1公里,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杜市镇在集镇铸造了高3.8米的邓子龙将军铜像,现都已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农业发展
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保护好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加快农村水利、道路、安全饮水、沼气、良田标准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配合国家抓好芦苇水库的加固除险。二是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抓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资金的发放,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四项管理制度,全面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量管理,加大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力度,做好村级债务清理工作。三是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产业支撑,蚕桑产业是杜市镇的富民产业,其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广大蚕农尝到甜头。2007年要增加蚕桑连片面积,使其达2000亩,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2010年达3000亩,继续严禁杀虫双,确保蚕桑生产安全,继续以今绿源公司为依托,采取“公司+农户”形式,为广大蚕农提供技术服务和保护价回收,解除蚕农的后顾之忧,不断发展花卉、苗木、油茶、杨树等辅助产业,继续配合江西省农科院在南溪建好江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促进杜市镇科技兴农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继续抓好杜市镇优质稻基地和糯稻基地的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大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力度,2007年确保培训农民工比上年增加1000人,并以每年增加培训1000人以上的农民工,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修好一批通组公路,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要继续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昨、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实行“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部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作,
-
地方特产
丰城特产杜市冻米糖有800余年生产历史,形成一整套秘传生产工艺。选用当地无公害优质糯米,配以麦芽糖、花生仁、芝麻等精制而成,为天然绿色食品,产品洁白如雪,清香酥脆,入口消融,回味无穷的特点,常食品店可养容护颜,开胃健脾之功效。丰城冻米糖总厂生产的“子龙”牌冻米糖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际市场。
外资企业杜市活性炭厂充分利用当地煤炭资源,年产量1300吨,年上缴利税90多万元。新兴建材企业、子龙彩瓦厂、 杜市金龙人造板厂发展红红火火。
-
地理环境
杜市镇位于丰城市东部,杜市镇东西长12.04公里,南北宽8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山多田少,地势东南较均海拔45米,地势相当较高,土壤肥沃。镇域内多属浅丘地带,土地肥沃,海拔均在300米至800米,适宜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境内太公山、燕尾山森林茂密,青砂石、黄砂石等矿产资源丰富,重庆市中小型创业基地规划1平方公里,便于大中型企业投资落户。
-
气候概况
杜市镇属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1567.6mm,阳光充足,霜期短。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水利设施完善,芦围水库蓄水量374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万亩;小型水库39座,灌溉面积近万亩,潘桥水库灌区主干渠道环绕,旱涝保收。
-
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是投资500余万元,修通了长达22公里的通村公路。二是投资300多万元,高标准建好了教育“三集中”工程,杜中、杜小两幢高规格教学楼及配套工程在四个月的时间内高标准建好。三是大力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95%。并新建了杜市卫生院门诊大楼。四是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了占地30余亩的全新敬老院,让全镇80余名“五保户”享受了党的温暖。五是加设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小灵通差转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六是农网改造全面完成。七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程加快,一大批中小型水库得到全面加固。八是有线电视进入农村,固定电话实行了组组通。全镇3万人民充分享受了经济发展成果。
-
社会经济
杜市镇有耕地面积34178亩,其中水田32650亩,旱地1528亩,传统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大豆、红薯、芝麻等,近年来,大力发展了花卉苗木和绿化草种种植。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工业产值8900万元,农业产值77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7%和6%,农民人平均收入2778元。
境内江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总投资2亿元,占地3000亩。今绿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蚕桑、茶业、苗蒲。蚕桑业初具规模,桑树面积已达2000亩。新农村建设以阳光工程等六大工程为依托稳步推进。集镇建设日新月异。投资近100万元建好了步行街。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投资300多万元,兴建了杜中、杜小两幢教学楼及配套工程;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30亩的高标准敬老院;兴建了杜市卫生院门诊大楼和横岗分院;兴建了21公里通村水泥公路,为广大农民辅好了致富路。随着百镇工程的实施和产业化的推进,花卉、蚕桑、中药材等基地初具规模,以水蜜桃、枇杷为主的小水果已远销市内外。镇内山城蚊香厂、重庆橡胶厂、隆盛钢铁公司等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2002年列入“重庆市百个经济强镇工程”镇,2005年首次被国家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