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油尖旺区

油尖旺区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油尖旺区包括尖沙咀、官涌(现称佐敦)、油麻地、旺角、大角咀以及部分西九龙填海区。 油尖旺区是九龙的重要商业及游客中心,区内商厦林立,处处展现出都市繁华与活力的一面;此外,区内更有不少著名景点、大型购物商场与特色街道,是游客访港必到之地。 油尖旺区是香港运输干道的中枢。多个港铁站、机场铁路、红磡海底隧道、西区海底隧道、天星码头、中港码头,以及弥敦道、西九龙公路、九龙南线,以至将来的沙田至中环线、观塘线延线、中九龙干线及广深港高速铁路等交通要道,均集中在本区。 油尖旺区西面及南面是海,北面是深水埗区,东面是九龙城区,以九广东铁路轨为界。 油尖旺区的经济活动以商业为主,旅游业与轻工业为辅。该区是香港的主要购物和零售中心,尖沙咀的商场百货公司及时装店;油麻地和旺角的零售、批发商铺和小贩市场区,为香港居民及游客提供各式各样的货品。油尖旺区不但旅游业兴旺,建有不少著名酒店,更是香港的饮食娱乐中心,拥有许多酒楼食肆及娱乐场所。此外,区内的金融服务行业也十分蓬勃。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油尖旺区 外文名: Yau Tsim Mong 所属地区: 香港 面积: 6.55平方公里 人口: 280,548人(2006年) 著名景点: 九龙公园,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艺术馆,尖沙咀钟楼 著名学校: 香港理工大学 面积: 6.55平方公里 人口: 280,548人(2006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方方言: 粤语 下辖地区: 尖沙咀,佐敦,京士柏等 著名景点: 九龙公园,香港文化中心 行政类别: 区

  •   历史简称

      油尖旺区5旺角,得名于昔日的"芒角村" 。据"新安县志"记载,近二百年以前,当地有一条"芒角村" ,属客家村落,坐北向南,背枕小山,溪流回绕,人口众多。大约位于今弼街与通菜街,花园街一带。而"芒角村"的得名,则是据说在昔日豉油街和新填地街一带,有一突出海滨的小山丘,山丘上长满芒草,故被称为"芒角咀" ;部分附近的渔民称之为"望角咀" ,取其可远望海边石角之意。

      昔日的芒角村是田畴交错的积水菜田,村民以种西洋菜,通菜(瓮菜)及种花为生,今日区内的西洋菜街,通菜街及花园街之得名起源于此。后来因轮植西洋菜及通菜的田地盛产蚊虫,易于传染疾病,菜地被迫迁离。菜田被填平以后,居民转为从事洗衣,染布等工作,便产生了洗衣街,染布房街等的街名。

      1909年,香港政府在油麻地及"芒角咀"一带进行填海工程,兴建避风塘" 。芒角咀"及"芒角村" ,遂被开辟为码头及街道。至1930年,年代, "芒角"已被转音为"旺角" ,取其兴旺之意;但其英文名字旺角仍沿用至今。年, 1941年,旺角渐发展成工业区,制烟厂,棉织厂及五金厂林立,制成品远销世界各地。随着香港的经济起飞,旺角更发展成一个人口稠密的商住地区。

      油麻地:

      油麻地原指今天榕树头天后庙附近一带,在1866-1896年的地图已有记载。根据天后庙内同治九年( 1870年)所立碑记,当时该地被称为"麻地" ,至光绪元年( 1875年) , "麻地"已改名为"油麻地" ,据说其得名,和当时天后庙前的广场为渔民晒晾船上麻缆的地方有关。后来附近的居民不断增加,船舶日多,有商户经营修补渔船所用的桐油及麻缆,故被称为"油麻地" 。

      该地在1870年年代已甚为繁荣,街道楼宇井然有序。其建设虽不及尖沙咀早,但若论商业繁荣的程度,油麻地则居首位。其中以今天的庙街,炮台街及榕树头一带为什。当时由于九龙的租金较港岛为便宜,不少华籍工匠及商人迁来油麻地居住,加上当地原有的艇户及渔民,该区人口由1897年的八千多人急升至1907年的年的一万七千多人。

      1906年,香港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风灾,损失极为巨大。于是政府在1909年通过的"建筑避风塘条例" ,决定在油麻地兴建避风塘。于是官涌山(今官涌街,街市及球场一带)被夷平,所得土石用作填平旺角至油麻地一带的浅滩及建筑防波堤。另外,海旁浅滩建成渡船街。整项工程于1915年完成。油麻地往后不断发展,成为油尖旺区其一个最繁盛的地区。

      尖沙咀:

      在数百年前,尖沙咀又名"香步头" ,是昔日贩运香料的码头。昔日东莞一带遍植香木,香木树根所榨得的汁能作香料,名为莞香。由于香港水路交通便利,故香料会先集中贩运至尖沙咀,再用船运至港岛黄竹坑的石排湾,然后从水路运往内地。在明代已发展成一聚落。

      尖沙咀一名,早在明朝万历年间( 1573年至1619年年)所编的"粤大记"已经出现。其得名乃是由于该处海水为官涌山所阻,南端形成一个长及尖的沙滩,在地形上十分明显。在百多年以前,该区已有尖沙头村,尖沙尾村及官涌村。

      鸦片战争( 1840年至1842年)以前,鸦片走私猖獗,尖沙咀海面为鸦片趸船经常停泊之所,其时清廷已派兵在官涌防守。道光十九年( 1839年) ,英国水兵于尖沙咀借醉行凶,殴毙村民林维喜,事件引发了"官涌之战"及"九龙之战" ,揭开鸦片战争的序幕。林则徐为了加强防务,于1840年分别在尖沙咀及官涌山上兴建炮台,设有官署,兵房,神庙及火药库等建筑物,派驻75名士兵防守。翌年,因着炮台孤悬海外,下令撤防。后来两座炮台均在鸦片战争中为英军所占,遭英军炸毁及拆卸。今日官涌街及炮台街便是昔日的遗址。

      "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人正式接管九龙半岛;致力将尖沙咀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及洋人住宅区。街道如弥敦道,海防道,广东道等先后开辟;另外,天文台,海军船坞,水警总部,尖沙咀警署,天星码头,九广铁路总站等先后落成。二十世纪的尖沙咀已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区域。

  •   基础设施

      油尖旺区的主要康乐设施包括:香港体育馆、九龙公园、官涌体育馆、京士柏曲棍球场、京士柏游乐场、旺角大球场、麦花臣游乐场、界限街一号及二号体育馆、界限街游乐场、旺角文娱康乐体育会林百欣中心、花园街体育馆、诗歌舞街游乐场、园圃街雀鸟花园、乐群街公园及晏架街游乐场。.

      油尖旺区亦是中西艺术、现代与传统历史文化的宝库。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艺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榕树头公园,再加上西九文化区,令此区成为香港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康乐中心。而区内共有37幢历史建筑物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级,其中5幢建筑物更列为法定古迹,即前九龙英童学校、前九广铁路钟楼、前水警总部、香港天文台及油麻地窝打老道东华三院文物馆,并受《古物及古迹条例》保护。

      此外,油麻地与旺角结集了旧式商业大厦和住宅,当中不少商厦在战后不久落成,主要作商住混合用途,不少现已纳入市区重建局的保育计划中,如:洗衣街(波鞋街)重建计划、旺角街区活化计划及太子道西及上海街保育暨活化项目等。

  •   居住人口

      2005年,油尖旺区总人口为302,000人,占全港人口的4.4%。

      年龄分布0 –14 岁:39,500 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3.1%;油尖旺区2

      15 – 24岁:33,800 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1.2%;

      25 – 34岁:52,2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7.3%;

      35– 44岁:57,4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9%;

      45– 54岁:47,600人 ,占油尖旺人口的15.8%;

      55 – 64岁:29,000 人,占油尖旺人口的 9.6%;

      65岁以上:42,400 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4%。 性别分布男:142,9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47.3%;

      女:159,0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52.7%。

      2001年,少数民族裔人士数目占全港少数族裔人士数目的6.4%,占油尖旺人口的7.8%。

  •   教育院校

      大专院校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

      明爱白英奇专业学校

      基础教育

      九龙华仁书院

      拔萃男书院

      拔萃女书院

      伊利沙伯中学

      圣芳济书院

      嘉诺撒圣玛利书院

      真光女书院

      铭基书院

  •   旅游

      前九广铁路钟楼位于尖沙咀天星码头广场侧的钟楼于1915年在现址矗立,高44米,楼顶装有7米高的避雷针,建筑风格充满殖民统治时代的色彩。钟楼是1916年落成的旧九广铁路总站大楼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物。铁路总站于1975年迁往红磡,旧火车总站大楼拆卸,钟楼则保留下来,成为尖沙咀的地标。钟楼于1990年列为法定古迹,亦是尖东海滨长廊的起点。

      福德古庙福德古庙又名尖沙咀土地庙,是尖沙咀唯一的华人庙宇,建于1900年,供奉福德土地。

      前九龙英童学校

      前九龙英童学校于1902年落成,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物。这幢楼宇是香港现存最古老、为居港外籍侨民而设的学校建筑。因应本地的气候,建筑物设有宽阔的走廊、高耸的天花和金字塔顶。这建筑物在1991年列为法定古迹,现用作古物古迹办事处,每逢周五下午特设免费导赏服务,供游人参观。

      海港城位于尖沙咀天星码头旁的海港城,共有700多家商铺和时装店、而海港城所在的广东道,更是世界名牌旗舰店的集中地,潮流荟萃。海港城有50多家食肆、两家电影院和三家酒店,为顾客提供「一站式购物」乐趣。整个商场由四个互相连接的购物区组成,分别是海运大厦、马哥孛罗香港酒店商场、海洋中心及港威商场,各具特色。

      香港体育馆香港体育馆(简称红馆)于1983年4月27日开幕。体育馆的设计非常特别,外形呈倒金字塔状,室内没有一条支柱。馆内设有12,500个座位,是设备完善的室内多用途场馆,适合举行不同类型的活动,演艺节目、文化表演、国际体育赛事以至大型会议及聚会均宜。

      香港文化中心香港文化中心位于尖沙咀海傍,其独特的陡坡外形至为突出。香港文化中心配合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太空馆,汇聚成文化艺术集中地。

      文化中心设有音乐厅、大剧院和剧场。华丽的音乐厅呈椭圆形,可容纳约2,000名观众,适合各类型的音乐演出。大剧院有1,730个座位,适合举办歌舞剧、中国戏曲、歌剧、舞蹈等节目。国际级大型音乐剧《歌声魅影》与《孤星泪》均曾在此上演。剧场则可容纳300至500名观众,是推广实验话剧和舞蹈的好埸地。馆内亦设有展览馆、排练室及会议室等,开放给市民租用。文化中心广场也是举行各类户外展览、节日活动、比赛和表演的理想地方。文化中心提供导赏服务,以便访客参观中心的各项设施。

      香港艺术馆香港艺术馆创立于1962年,最初设于大会堂高座,至1991年迁往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旁的现址。馆内设有多个展览厅,藏品总数逾15,700件,包括中国书画和古代文物精品、具历史意义的画作及本地艺术家创作等。艺术馆尚有其他有关艺术教育与推广活动的设施,包括演讲厅、工作室、艺术参考图书馆、艺术馆之友室及艺术馆商店。

      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原位于九龙公园,及至1998年迁往尖沙咀东部香港科学馆侧,是一座综合性的现代化博物馆大楼,藏品数量逾90,000件。新馆占地17,500平方米,其中8,000平方米为展览场地,包括可供举行临时展览的专题展厅,以及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长期展厅。名为「香港故事」的长期展览,是新馆的焦点所在。这个展览透过生态造景、全景萤幕、实景摆设、互动节目等多元手法,介绍香港六千年的历史,展厅包括地貌与气候展览厅、生态环境展厅、史前展厅、历史朝代展厅、民俗展厅、鸦片战争展厅、早期香港发展展厅、日占时期及现代都市展厅。博物馆大楼内还设有演讲厅和活动室,供举办教育及推广活动。

      香港天文台香港天文台在1883年落成,座落于九龙公园对面的小山丘上。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观测气象和地磁,以及根据天文观测资料测时,由1884年起始作定时气象观测。这一百多年来,天文台一直肩负本港天气监测和预报的重任。

      香港天文台主楼是一幢富殖民地色彩的长方型砖屋,楼高两层,外墙经过粉饰,并建有拱形窗门、长廊及凉廊。天文台在1984年被列为法定古迹。

      香港科学馆香港科学馆于1991年4月正式启用,楼高四层,共有16个展区。馆内展品约500件,涉及的科学范畴十分广泛,包括电脑、机械人、运输、通讯、生命科学、食品科学、气象学、地理和家庭科技。馆内约七成展品为互动展品,可让参观人士亲身发掘科学的奥秘。馆内最为瞩目的展品为「能量穿梭机」,是世界上同类型展品中最巨型的一件,参观人士可观看多个圆球在两座22米高的能源机械塔之间滚动,展示能量与运动的转化。游客亦可以驾驶模拟控制的飞机或汽车、与电脑斗智或测试自己的反应和感知能力。科学馆是人类与科学交流的地方,馆内并设有导览厅、实验室、能源效益中心、电脑室和儿童天地,欢迎访客使用和参观。

      香港太空馆香港太空馆位于尖沙咀海傍,在1980年10月正式揭幕,向市民推广天文和太空科学知识。太空馆外观呈半蛋形,是九龙半岛的独特标记。东翼的天象厅设有全世界其中一个最大的天象放映馆,除了经常播放天象节目和全天域电影外,更是世界上第一座拥有全自动天象节目控制系统的天文博物馆。馆内亦设有多个展览厅及演讲厅,专题介绍太空科学与天文学的知识。太空馆亦设有礼品店,供天文爱好者选购精品和书籍。

      洪圣殿洪圣殿位于大角咀福全街,原为界限街与大角咀道交界福全乡原址的庙宇。1928年,政府重新发展福全乡,庙宇亦迁往现址。为纪念福全乡,庙前的街道命名为福全街。洪圣殿内现存有光绪七年(1887年)的铜钟及1930年迁建庙宇的重修碑记。庙内主祀有海神洪圣,并配祀黄大仙、观音、地藏、北帝等神只。洪圣殿已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定为三级历史建筑物。

      玉器市场及玉器街位于油麻地甘肃街及炮台街交界的玉器市场于1984年启用,是选购玉器纪念品的好地方。市场由两个相连的场地组成,东面的场地约有三百多个档位,西面则约有100个档位。这些档位售卖各类玉器,价钱由数元至数十万元不等,顾客包括本地人及游客。

      在西面的场地,有代人写信的档位,提供多元化服务,包括中国书法、代写中、英文信件、填写申请表格和报税单,属难得一见的古老行业。

      玉器市场旁甘肃街与佐敦道之间的一段广东道俗称「玉器街」,有超过100家玉器商店,售卖较高档次玉石制品及首饰,同时亦提供玉石和宝石鉴定服务。

      九龙公园九龙公园是尖沙咀闹市中的净土绿洲。公园在1970年6月24日正式启用,并于1989年重建。公园占地13.47公顷,设有多个主题花园、鸟湖、百鸟苑、图腾柱、树木研习径及符合国际标准的室内温水泳池等等。公园逢星期日设功夫阁,有中国传统武术和文艺表演。游人在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下午,亦可在公园长廊的艺趣坊买到精致的手工艺品。

      诺士佛台诺士佛台位于香港天文台侧的小山丘上,以特色酒吧及餐厅闻名,并有「九龙兰桂坊」之称。这里有不少异国风情的餐厅,提供土耳其、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等各国美食,在黄昏至入夜时分最为热闹。不论是浪漫约会或是知己畅聚,诺士佛台都是上佳之选。

  •   经济概况

      油尖旺区3油尖旺区从南面尖沙咀海旁起,一直伸延至北面的界限街,东面以九广铁路为界。油尖旺区由油麻地、尖沙咀及旺角组成。

      尖沙咀和旺角是商贸金融中心,银行、保险、地产、股票、出入口生意和专业服务等均十分蓬勃。香港天文台亦是位于尖沙咀。

      旺角是当地人购物的热门地段,区内人口稠密,设有著名的露天市场。街道两旁的风土人情可以让游客真正地体验香港民众的生活。

      旺角一如其名,由早到晚都是人车汇集地方,为九龙区的心脏地带。旺角街头的店铺是香港消费、美食潮流的指针。街头小食如:芝士旦糕、沙冰及牛油粟米粒等,驻及旺角大街小巷。此外,旺角的购物热点还有:女人街(通菜街)、信和中心、先达广场、花园街、花墟、雀岛市场等……多不胜数,各具特色。

      油尖旺区是香港的主要购物和零售中心,尖沙咀的商场、百货公司及时装店,油麻地和旺角的零售、批发商铺和油尖旺区4小贩市场区,为香港居民及游客提供各式各样的货品。较特别的是前九广铁路总站钟楼,以及鸟、鱼、花香逍遥游。

      尖沙咀是商业和旅游中心,区内共有200多间酒店、宾馆及旅舍,由于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艺术馆、香港科学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理工大学及九龙公园均坐落于尖沙咀,此区亦成为香港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康乐中心。

      油麻地与旺角属人烟稠密的旧式商业和住宅区,只有少量土地供社区设施及休憩之用。区内的旧式楼宇大多在战后不久落成,通常作商业与住宅等混合用途。大角咀是旺角区唯一的轻工业区,其中部分楼宇作商业和住宅用途。

  •   行政区划

      油尖旺区包括尖沙咀、官涌(现称佐敦)、油麻地、旺角、大角咀以及部分西九龙填海区。油尖旺区西面及南面是海,北面是深水埗区,东面是九龙城区,以九广东铁路轨为界。油尖旺区由油麻地、尖沙咀及旺角组成,油麻地位于弥敦道北端,属九龙早期发展的地区,以避风塘及庙宇最为著名。因为这里的人们至油尖旺区1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香港的传统生活方式,这里也有着充满中国特色的大街小巷,所以是观光客探寻香港旧日生活的好去处。油尖旺区的经济活动以商业为主,旅游业与轻工业为辅。该区是香港的主要购物和零售中心,尖沙咀的商场百货公司及时装店;油麻地和旺角的零售、批发商铺和小贩巿场区,为香港居民及游客提供各式各样的货品。油尖旺区不但旅游业兴旺,建有不少著名酒店,更是香港的饮食娱乐中心,拥有许多酒楼食肆及娱乐场所。此外,区内的金融服务行业也十分蓬勃。油尖旺区的主要康乐设施包括:香港体育馆、九龙公园、官涌体育馆、京士柏曲棍球场、京士柏游乐场、旺角大球场、麦花臣游乐场、界限街一号及二号体育馆、界限街游乐场、旺角文娱康乐体育会林百欣中心、花园街体育馆、诗歌舞街游乐场、园圃街雀鸟花园、乐群街公园及晏架街游乐场。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