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乳山口镇

乳山口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乳山口镇位于乳山市城区南5公里处,因南濒乳山口港而得名。全镇总面积78平方公里,辖36个自然村,人口3万。是乳山市6个沿海乡镇之一。

  •    中文名: 乳山口镇 所属市: 乳山市 面积: 全镇总面积78平方公里 人口: 人口3万 特色产业: 盛产对虾、带鱼、鲅鱼、黄花鱼和泥蚶、褐色蛤、牡蛎、文蛤、缢蛏等近百种海产品

  •   历史

      乳山口港因其地理位置和港湾条件优越,很早就成为境内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久有“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之说。早在唐代就有外埠船只来往。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至宋代,乳山口的海上贸易日渐兴旺,当江、浙一带商船以南方稻米来此换取当地柞茧绸、谷物等土特产品。南宋时期,宋、金分淮河而治,南、北方海上贸易受到限制,乳山口亦在其列。元代,南粮北运兴起,乳山口海上贸易重兴。南方商船载稻米、毛竹、茶叶、木材等物来此换取当地的丝绸、大豆、黄金等。明代初期曾实行海禁,但因客商从事民间贸易获利颇丰,乳山口的海上贸易从未间断。

      至清代,海禁解除,乳山口的海上贸易重新兴旺,贸易船只由南方上海、广州等沿海港口扩大到北方的旅顺、天津、安东等地。贸易物品由粮食、布匹、木材扩大到日用品,贸易方式由易货贸易发展到用货币交易。至道光末年,乳山口已有商号50余家。商船有闽(福建)帮、广(广州)帮、浙(江)帮、关里(东北地区)帮之分。咸丰元年(1851年),为适应乳山口海上贸易需要,境内的“泉盛”“合兴”等商号集资在乳山口修建简易石码头两座。清末,当地人亦在乳山口先后建立了“三义”“新兴”等运输商行,从事海上运输的木帆船达50余只,港口日泊船30余只。境内所产花生已成为与外地客商进行交换的大宗商品。随着青岛、烟台开埠,洋货入境,南方商船来此贸易减少,当地从事海上贸易的船只多载土特产去青岛、烟台,换回机织布、纱线、煤油和日常用品在境内出售。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实行海上封锁,乳山口的海上贸易日趋萧条。其后,乳山口造船业兴起。建于1951年的乳山市造船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现拥有国内先进的船舶设计、生产设计、物流管理和管理软件等计算机网络,生产工序、工艺按现代船模式与国际造船业同步。

      随着沿海各地来乳山口的商船不断增多,旧时福建、浙江等地商人曾集资在乳山口北岸山顶修建娘娘庙,以求海神娘娘保佑海上安全。

  •   名人故里

      被清代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李尚卿,为今乳山口镇常疃村人。

      李尚卿(1833~1905),常疃村人,幼时勤奋好学。后屡试不第,徙辽海、承德从教谋生。教书之余,博览群书。同治九年(1870年)在承德参加乡试中举,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初补授湖南安化知县,光绪十三年(1887年)改授邵阳知县。到任时,恰遇京城差官巡视邵阳,李尚卿以葱汤、麦子饭相待,差官大怒,将桌上饭钵摔碎。李尚卿从容捡起碎钵,请差官走到窗口,指着窗外农舍感慨诵道:

      麦饭葱汤君莫嫌,瓦钵粗碗亦堪怜;

      请君抬头四处望,多少人家未生烟。

      差官听后,自感惭愧。翌年,县民在县衙前为其立“李子仁德政碑”。李尚卿离任后,县民又在城东门外为其铸铁制“李子仁去思碑”。光绪十四年后(1888年),又先后调任新宁、湘潭等县知县。每到一县,必先肃整讼师衙役,平反冤狱,抑制豪强,革除陋弊。任湘潭县令九个月便结案盈千。见县民遥役繁重,下令革除苛捐杂税,蠲免兵款万余贯。因其操守廉洁,勤政爱民,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朝廷,誉其为“天下清官第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擢升衡州知府,授朝议大夫。生前酷爱藏书,所撰时文、诗赋、杂记散失,所藏《四库全书》1943年由其后人献送东海专署。

  •   所辖村

      祝家庄清道光三年,祝有从文登县祝家英迁此立村。光绪十二年,李姓由海阳县迁入。1952年合并于改造夼,1994年析出。现90户。

      前尹家明永乐年间,尹姓由云南省昆阳县藤埠崖迁海阳县嘴子前,嘉靖年间迁此定居建村,初名尹家。清初,马姓从海阳所迁入。1942年更今名。现410户。

      后尹家明末,任、宋、王姓居此,称任家。清顺治十三年,于姓由东司马庄迁入。康熙年间, 高、 崔姓由海阳县徽村、崔家迁入。任、宋、王姓渐泯,更名北尹家,1942年更今名。现240户。

      封赠山明崇祯年间,于姓由水头迁此立村。因此地山峦为司马庄于姓赠与,故名。清末,先后有吴、李、刘、臧姓迁入。现270户。

      兰家金、元时期,贾、窦、赵姓居此建村贾家庄。明宣德年间,郑、兰、刘姓先后从由古、后庄、文登县鸭儿湾迁入。嘉靖年间,贾、窦、赵姓迁走,兰姓人众,更此名。现1150户。

      康家清康熙三十九年,康姓由康家屯迁此立村。乾隆年间,唐姓由南唐家迁入。清末,宋、王、于、邹姓由择村、夏村、腾甲庄、邹家迁入。现144户。

      择村清雍正年间,宋姓由南泓来此择地立村,故名择村。光绪年间,姚姓由东南

      ?迁入,后有郑、王姓迁入。现322户。

      北唐家明隆庆年间,唐姓由福山县陌唐迁唐家村北立村,故名。清咸丰年间,王姓由河口、 李姓由莱阳县埠前迁入。 光绪年间,于、宋姓由王家庄、邹格迁入。现220户。

      南唐家明正德三年,唐姓由福山县陌唐迁此立村唐家,后因建北唐家而更今名。清康熙十一年,马、鲍姓由海阳所迁入,清末,陈、高、兰等姓迁入。现740户。

      兰家庄明正统年间,张姓由云南迁此立村,此处为兰家的种地庄子,故名。明末,张姓迁走,王姓由北王家庄迁此。清顺治年间,谭姓由文登县谭家口迁入,袭旧称。现364户。

      毛家清顺治年间,毛姓由清口涧迁此立村。乾隆年间,朱姓由安徽当涂县迁此,郑姓从由古迁入,毛姓渐泯。清末,冯姓由观上冯家迁入。现320户。

      改造夼明崇祯十五年,孙、邢姓由宁海州城里和文登县望岛迁此立村,因村南山夼有一龙形青石,故名青龙夼。清乾隆五十七年,于姓由北司马庄迁入。嘉庆三年,更今名。现389户。

      刁家?清康熙年间,刁姓由刁家迁山?上定居建村,故名。清末,于、唐、邢、赵姓先后由院前、南唐家、改造夼、西泓赵家迁入。现111户。

      河口清顺治年间,王姓由念头迁此立村,因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故名。后邵、秦、于、唐姓由邵家庄、秦家庄、腾甲庄、南唐家迁入。现130户。

      常疃明崇祯三年,李姓由大崮头迁此立村,因常姓曾居此建村常疃,故袭原称。清光绪年间,仇姓由仇家洼迁入。现217户。

      辛家庙清康熙十六年,王锡仕由夏村迁此立村,初称夏村南庄。后因村西有一庙宇,庙主姓孙,故更名孙家庙。乾隆五十年,辛姓由贾家迁入,改称今名。现135户。

      野子明崇祯年间,李姓由大崮头迁此立村,因此地为一片空野, 故名。清康熙年间,毕、王姓由打磨、夏村迁入。乾隆年间,杜姓由蜊子嘴迁入,于、高姓由官庄迁入。现354户。

      西耿家明万历十三年,耿姓由山西省凤陵渡迁风台顶,次年又迁此立村。清乾隆六年,于姓由官庄迁入。现570户。

      院前清顺治年间,于习由西泓于家迁古寺海龙院之前立村,故名。清末,有高、孙、刘、袁、李姓迁入。现202户。

      庄头清嘉庆年间,程、宁、杜姓先后由八门邹家、蓬莱县东关、蜊子嘴迁此定居。此处为高格庄的种地庄子尽头,故名。光绪年间,张姓由所后张家庄迁入。现164户。

      蜊子嘴清乾隆十七年,董姓由海阳县姜格庄迁此定居,因村西海边山嘴处盛产蜊子,故得此村名。乾隆三十七年,杜姓由夏村迁入。现150户。

      西南赵家明万历三年,赵忠恕由山西运城县迁夏村,翌年来此定居建村赵家。清末有辛姓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486户。

      锅上明崇祯三年,李姓由大崮头迁此立村。因村民在村南洼地架锅煎盐,故名。清末,季姓由黄格庄来锅上村东立村季家庄,1945年并于锅上。现370户。

      张家庄清顺治年间,张彪由泽上迁来以姓立村。乾隆年间,隋姓由盘古庄迁入。现320户。

      安家明崇祯四年,安九皋由夏村迁此定居建村。清康熙年间,王、徐、兰姓由海阳县留格庄、石村、兰家迁入。道光年间,徐、宋姓由文登县爬山后、大庄迁入。现290户。

      江村洼清乾隆十五年,兰科众由兰家迁此,继承其江村岳父的地庄,此处低洼,故名。后有于姓由司马庄迁入。现80户。

      新建村1974年,高姓由到根见析居此地新建村庄,故名。后王姓由人石迁入。现47户。

      西北岛清乾隆四十五年,于科、于维从官庄迁此立村,因村西北有一小岛而得名。随后,高姓由人石迁入。现100户。

      秦家庄明中期,胡姓在此立村胡家庄。清初,胡姓迁走,秦姓由济南府迁此定居,更今名。乾隆年间,任、王姓由杜家、夏村迁入。同治年间,唐姓由南唐家迁秦家庄村东立村小官地。1952年并入秦家庄。现620户。

      西王家庄明万历年间,于官由西泓于家迁乳山口湾北岸落居,此地为夏村王姓种地庄子,故称王家庄。清中期,迟、高姓由海阳县梁家和徽村迁入。后滕、王、刘姓由北地口、念头、翁家埠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186户。

      新庄清康熙年间,于姓由西泓于家迁此立村。因居辛姓种地庄子,故称辛庄,后更今名。乾隆年间,赵姓由赵家庄迁入。现235户。

      陈家清顺治年间,陈姓从福山县古现迁此建村陈家。道光年间,姜姓由峒岭迁入。后高姓由官庄迁入。现196户。

      寨前清康熙二十年, 于姓由西泓于家迁明代防倭营寨之前定居立村, 故名。现390户。

      刘家庄明永乐年间,刘党由小云南从军海阳守御所任千户职,世袭三代,至弘治年间,刘召由海阳所迁此立村。现186户。

      旗杆石清顺治年间,于久道由西泓于家迁此立村,以娘娘庙前岩石上竖一旗杆取名。乾隆年间,王姓由夏村迁入。现355户。

      东小青岛清康熙年间,吴、白姓由文登县迁此岛定居,后于姓由西泓于家迁此立村。 再后,辛、隋姓迁入。岛上多四季常青的马尾松,故称小青岛。1986年8月更今名。现112户。

  •   特产

      “秦米”即为境内秦家庄村渔民用乳山湾内出产的鹰爪虾加工制作而成的虾米。该虾米以色泽鲜艳、味道鲜美而著称,清代曾列为朝廷贡品,因产于秦家庄而俗称“秦米”。秦米之所以盖各地所产海米之冠,一是加工秦米选用的虾是当地所产的鹰爪虾。秦家庄村南海湾底质肥沃,海水有机质含量高,所产鹰爪虾营养丰富,味道更鲜美,其它地方所用的色虾(亦称红毛虾),鲜度无法与鹰爪虾比拟。二是海米加工制作技术不同。其制作要点是:一为选料关,要选用鲜虾,在活蹦乱跳时下锅蒸煮,下锅前要把混在虾内的小鱼和杂虾捡净,以防冲淡虾的特有鲜味。二为蒸煮关,蒸煮用的淡水要适量,以刚好浸过虾为宜,用盐适中,一斤虾一两盐,不可多,亦不可少,火候得当,烧两个滚即可出锅,切忌蒸老。三为晾晒关,要选择晴天在苇席上晾晒,并将苇席支架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晒虾不能太厚,要勤翻动,减少晾晒时间,保持海米鲜度,晾晒到能搓去虾皮即可。最后搓掉虾皮、虾腿和虾头,簸净,色艳味美、状如金钩的秦米就制成了。

  •   简介

      乳山口镇位于乳山市城区南5公里处,夏口公路和青威一级公路在镇驻地交叉而过,南有国家二类港口---乳山口港连通海运,交通十分便利,通讯设施也极为完备。全镇辖35个行政村,人口3.2万,全镇总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27公顷,滩涂面积1600公顷,浅海养殖面积2000公顷,海岸线长35公里。

      享有“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之美誉的国家二级港口---乳山口港就位于该镇南端,青威调整公路和牟乳线穿镇而过,交通便利畅通。该镇海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盛产的对虾、带鱼、鲅鱼、河豚鱼、缢蛏等近百种海产品畅销国内外。海珍品中以明清两朝贡品“秦米”、“寨虾”闻名于世。

      乳山口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的要求,以“机关作风建设年”和“企业创新年”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压奋进、开拓创新,园区建设、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机关建设等重点同步推进,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乳山口镇海岸线长35公里,滩涂面积2.4万亩,浅海养殖面积3万亩,海上资源成为全镇一大优势。盛产对虾、带鱼、鲅鱼、黄花鱼和泥蚶、褐色蛤、牡蛎、文蛤、缢蛏等近百种海产品。海珍品中以明、清两朝贡品的“秦米”、“寨虾”文明于世。

  •   经济发展

      乳山口镇工农业生产发展迅猛,总产值2001年达亿元。乳山口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使之形成了化工、纺织、机械、建材、造纸、水产品加工、育苗、皮革、新材料等一批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名、优、特、新”产品。

      乳山口镇近几年来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前景十分广阔。这里地处乳山市金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黄金地带,距银滩旅游开发区10多公里。乳山口港因大乳山之屏障,历史上早有“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避风良港之美誉,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陆路、铁路和空中交通也十分便利,青威高速公路穿镇而过,供水、供电、通讯得到保障。与桃威铁路,青威高速公路穿镇而过,供水、供电、通讯得到保障。与桃威铁路、青威高速公路毗邻,距烟台、威海和青岛机场均不到百公里。

      乳山口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圆润挺拔的大乳山,卧姿迷人的“睡美人”和形象逼真的“骆驼峰”、“十二大佛”都使人流连忘返。有一流的宾馆和浴场,是集旅游、疗养、避暑和海上游乐为一体的佳境胜地。乳山口镇的小青岛更是一处天然的避暑胜地,它占地0.56平方公里,四面邻海,风光秀丽,交通便利,盛产各种海产品,可公开对外出让,或独资、合资开发。门庭渐佳广迎佳宾。乳山口镇将更好地解放思想,加快改革,热诚欢迎海内外人士前来投资兴业、旅游观光。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