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江夏区

江夏区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江夏区县治历史悠久。公元前201年,始设沙羡县;公元581年设江夏县;199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江夏区地域广阔,城乡兼备,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地处武汉市南大门,武汉市三环线内,素有“楚天首县”之誉,其东接鄂州,南通咸宁,西临长江,北连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在崛起的“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就在江夏区境内。极具产业吸纳辐射功能。区治纸坊距中心城区仅19公里,京广铁路、107国道并行纵贯全境,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长江傍西境而过,公路网络遍布全区,交通枢纽地位十分明显。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江夏区 外文名: Jiangxia District 人口: 680,000(2007年) 机场: 山坡武汉第二机场(在建) 政府驻地: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大道99号 著名学校: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经济学院等 车牌代码: 鄂A 面积: 2018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行政类别: 市辖区 邮编区码: 430200 下辖地区: 6街道,4镇,2乡

  •   人口民族

      截止到2008年末,江夏区总人口为63.03万,其中,乡村人口40.26万,城镇人口22.77万,总户数202800户。全区民族构成的绝大部分为汉族,新中国成立初,区境少数民族仅有回族、苗族、侗族、壮族等4个少数民族。到1985年,全县少数民族增至16个。到2008年,全区有回族、苗族、侗族、壮族、土家族、满族、布衣族、水族、彝族、蒙古族、白族、京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藏族、黎族、瑶族、僳僳族、佤族、畲族、纳西族、土族、羌族、毛南族、仡佬族25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

  •   历史名人

      熊廷弼(1569-1625):三次经略辽东的明朝兵部尚书(1621年)。

      谭鑫培(1847-1917):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生行的谭派

      的创始人。

      魏宸组(1885-1942):中华民国外交家,曾任中华民国驻荷兰,比利时,德国,波兰公使,中华民国外交部次长。

      熊秉坤(1885-1969):曾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曾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的革命功臣。

      项英(1898-194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新四军副军长。

      彭孟缉(1908-1997):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   历史渊源

      迄今为止,江夏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15处,即:棺山、烽火台、潘柳村、神墩、枫墩、槎山、上屋岭、铜留底、龙床矶、香炉山、杨家山、聂家湾、路边高、锣鼓包、船山等。出土的文物有陶瓷、石器。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有石斧、石刀、石凿、石镰等。早期为屈家岭文化,距今5000~4500年,晚期为石家河文化,距今4500~4000年。

      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楚置沙羨于涂(今金口)。

      江夏区6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分天下为36郡,沙羨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沙羨县,为武昌县建县之始,治涂口(今金口)隶江夏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因建立水军需要,在武昌白沙洲建立船坞,造船业兴起。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武昌蛮王山,建立江夏蛮王的陵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孙刘联军拒曹兵于赤壁(今金口镇赤矶山),火攻曹营,曹由乌林(今洪湖乌林镇)遁南郡。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献帝分江夏为两郡,南郡六县,治夏口(今武昌)属吴,以程普为太守。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分天下为36郡,沙羨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沙羨县,为武昌县建县之始,治涂口(今金口)隶江夏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因建立水军需要,在武昌白沙洲建立船坞,造船业兴起。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武昌蛮王山,建立江夏蛮王的陵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孙刘联军拒曹兵于赤壁(今金口镇赤矶山),火攻曹营,曹由乌林(今洪湖乌林镇)遁南郡。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献帝分江夏为两郡,南郡六县,治夏口(今武昌)属吴,以程普为太守。

      三国魏晋南北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最盛名赤壁之战,战场就在金口赤矶山,现有祭风台、诸葛城、士兵墓等遗址,出土了青铜剑等兵器。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自公安迁鄂称吴王,将南江夏郡改名为武昌郡。太康元年(公元280年)2月,晋灭吴,以武昌郡隶江州。南北朝时期,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以汝南置江夏郡隶郢洲。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印度佛教禅师菩提达摩,由金陵溯江至涂口登槐山,后人建达摩亭(今留云亭)塑像立碑以祀之。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移江夏县治于鄂州城(武昌)。涂口属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鄂州为江夏郡治,隶山南道(全国十道)。江夏郡和江夏县同一治地。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尉迟恭督修武昌城,在金口青埠湾设砖窑群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封李道宗为江夏王。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恢复鄂州名,隶江南西道。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攻江夏城,破外廓。唐代江夏纸坊以造纸作坊著名而称纸坊,沿用至今,当时的造纸规模较大,很有名气。自唐代兴盛的灵泉古市,其交通要道就在纸坊。唐时灵泉古市在灵泉山,由于这里古代有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东南北三面濒梁子湖,通樊口、鲇鱼口、金口,两头都可通长江。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江夏县隶属鄂州武昌郡。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改鄂州为武昌郡。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武昌郡伟为清郡,江夏县仍属鄂州。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元将伯颜攻鄂州城,宋守将张晏然开门迎降。到了宋代,冶铁业、铸铜业、纺织业等比较发达,江夏龙泉山发掘古铜鼎重36斤,珠光霞彩、灿烂夺目。在宋朝,金口已成江南名镇,有“黄金口岸”之称。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县城为武昌路及湖广行省行政中心。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建国武昌,号“大汉”。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江夏县属湖北武昌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六子朱桢为楚昭王。楚昭王看中了龙泉山这块风水宝地,定“灵泉山”为仙壤,辟为“寝山”。自朱桢起,明代274年间,在这里相继建起了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八代九王茔园。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修筑金口槐山石驳岸。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611~1618年),大司马熊延弼先后修筑张公渡堤、金口龙床矶至白沙洲六十里长堤、四邑公堤。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过武昌,改江夏县为瑞符县。六月,清军占领武昌,沿明制。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段灿(金口人)出资修葺槐山达摩亭,更名“留云亭”。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一月十二日,太平军东王杨秀清、督翼王石达开占领武昌城。

  •   土特产品

      江夏汤逊湖灌汤鱼丸

      江夏区7

      为一种新型的淡水鱼深加工食品,是以汤逊湖出产的无公害优质鱼为主要原料,经精心加工制作而成,它有色泽如玉,口感强细腻滑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及独特的烹调工艺等特点。其脂肪含量低,而且富有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是“食鱼不见鱼“,强身健体,益智的营养佳品。科学研究证明,鱼丸中富含二十二种碳六稀酸(DNA)能改善人的大脑功能,常吃能使人聪明,同时能减少心脏病发病率,预防糖尿病、肾结石及孕妇早产等多咱疾病。采用高温杀菌,冷冻包装保鲜等现代化技术处理的汤逊湖灌汤鱼丸,涮.煮.炸.烩.拌食,随心所欲,是筵席.快餐.居家旅行的方便食品。

      江夏藠头

      藠头又名薤在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椐《农桑辑要》中记载,早在南宋时期,武汉市江夏区舒安乡等地已开始大面积种植藠头。江夏藠头具有色泽金黄透亮,味破甜微辣清香,质地软嫩脆糯之特点而久负盛名。食之能调和口味,解除油腻,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此外它既能当名菜独用,又能做配料,调制各种美味佳看。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两句谚语:“久食佳看不知味,馋涎只为甜葛头”,“胃口不开不用愁,只要食颗甜葛头”。

      东汉光武帝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扎营桃花源,将士水土不服,瘟疫盛行。后来喝了一老妪献上的擂茶秘方,佐以酸藠头,马援的军队才得以痊愈,举旗大捷。如今,桃花源人在接待远方最尊贵的客人时,仍然以擂茶加藠头相待。据《本经》记载:藠头“治金疮疮败,轻身者不饥耐老”、“治少阴病阙逆泄痢,及胸瘅刺痛,下气,散血,安胎。”作为蔬菜的薤菜,清香鲜美,在古代深为人们喜爱。

      在吃法上,古今和地区之间皆不同。《后汉书•庞参传》:“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一大本,说明这东西古来就是吃根的。藠头的球茎不能生吃,后来有人用盐水将其腌制,发现腌制后的藠头酸甜可口,于是就弃根而食球茎。每年的9月-10月间,当地农民每户种上数百兜,次年的芒种至夏至间开始采挖腌制,下半年食用。

  •   基本信息

      【邮编】430200。

      江夏区1【代码】420115。

      【区号】027。

      【拼音】JiangxiaQu。

      【驻地】区人民政府驻纸坊街道复江道117号。

      【位置面积】江夏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东南岸。面积2014.5平方千米/2009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2007年底,人口68万人。有汉、回、苗、侗、壮、土家、满、布衣、水、彝、蒙、白、京、朝鲜、维吾尔、藏等16个民族。

      【地形地貌】属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区境地形特征是中部高,西靠长江,东向湖区缓斜。地貌以第四系红色粘土组成的网状平原为主,其两侧为平坦的冲积平原,东侧为梁子湖底地。三种地貌形体基本平。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区境北部,呈东西向带状,横刻在网状平原和冲积平原之中。东部和西部为滨湖平源,地面高程约20~40米,中部和北部有成片海拔150米左右的岗丘。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其中海拔在100米以上的有52座,八分山海拔272.3米,是区境内最高点。境内大小湖泊136处,主要湖泊有大沟湖、梁子湖、牛山湖、豹澥、鲁湖、后石湖、爷头湖、上涉湖、团墩湖、汤逊湖、青菱湖等。主要河流有长江、金水河流经西部。水面约占总面积39%。

      【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7℃,年均降雨量1200-1400毫升。

  •   建制历史

      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楚置沙羡于涂口(今金口)。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分天下为36郡,沙羡属南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沙羡县,为武昌县建县之始,治涂口(今金口)隶江夏郡。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因建立水军需要,在武昌白沙洲建立船坞,造船业兴起。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武昌蛮王山,建立江夏蛮王的陵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孙刘联军拒曹兵于赤壁(今金口街赤矶山),火攻曹营,曹由乌林(今洪湖乌林镇)遁南郡。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献帝分江夏为两郡,南郡六县,治夏口(今武昌)属吴,以程普为太守。

      三国魏晋南北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最盛名赤壁之战,战场就在金口赤矶山(存在争议),现有祭风台、诸葛城、士兵墓等遗址,出土了青铜剑等兵器。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自公安迁鄂称吴王,将南江夏郡改名为武昌郡。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2月,晋灭吴,以武昌郡隶江州。

      南朝宋朝时期,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以汝南置江夏郡隶郢洲。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印度佛教禅师菩提达摩,由金陵溯江至涂口登槐山,后人建达摩亭(今留云亭)塑像立碑以祀之。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移江夏县治于鄂州城(武昌)。涂口属之。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鄂州为江夏郡治,隶山南道(全国十道)。江夏郡和江夏县同一治地。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尉迟恭督修武昌城,在金口青埠湾设砖窑群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封李道宗为江夏王。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恢复鄂州名,隶江南西道。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攻江夏城,破外廓。唐代江夏纸坊以造纸作坊著名而称纸坊,沿用至今,当时的造纸规模较大,很有名气。自唐代兴盛的灵泉古市,其交通要道就在纸坊。唐时灵泉古市在灵泉山,由于这里古代有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东南北三面濒梁子湖,通樊口、鲇鱼口、金口,两头都可通长江。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江夏县隶属鄂州武昌郡。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改鄂州为武昌郡。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武昌郡伟为清郡,江夏县仍属鄂州。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元将伯颜攻鄂州城,宋守将张晏然开门迎降。到了宋代,冶铁业、铸铜业、纺织业等比较发达,江夏龙泉山发掘古铜鼎重36斤,珠光霞彩、灿烂夺目。在宋朝,金口已成江南名镇,有”黄金口岸”之称。

      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县城为武昌路及湖广行省行政中心。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建国武昌,号”大汉”。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江夏县属湖北武昌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六子朱桢为楚昭王。楚昭王看中了龙泉山这块风水宝地,定”灵泉山”为仙壤,辟为”寝山”。自朱桢起,明代274年间,在这里相继建起了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八代九王茔园。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修筑金口槐山石驳岸。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611~1618年),大司马熊延弼先后修筑张公渡堤、金口龙床矶至白沙洲六十里长堤、四邑公堤。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过武昌,改江夏县为瑞符县。六月,清军占领武昌,沿明制。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段灿(金口人)出资修葺槐山达摩亭,更名”留云亭”。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一月十二日,太平军东王杨秀清、督翼王石达开占领武昌城。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初隶江汉道,1930年后隶湖北省第一专署。

      1949年6月10日武昌县人民政府在武昌区成立,隶属于大冶专署。1952年5月大冶专署撤销,改属孝感专署。1959年11月划归武汉市郊县。1960年县治移于纸坊镇。1961年4月,复归孝感专署。1965年8月,改属咸宁专署。1975年11月划归武汉市至今。1995年3月,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

  •   教育

      江夏区有20余所高等院校(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云集,每年为社会提供万余名多领域专业人才。

      2012年,江夏区拥有全日制学校168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普通中学27所,其中含高级中学5所

      (省级重点高中1所,市级重点高中1所),初级中学22所,小学5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前教育86所。全区学校教学班1563个,在校学生总数6.5万人。其中中职生3197人,高中生8416人,初中生1.2万人,小学生2.7万人,特教72人,学前儿童1.5万人。全年招生数为1.9万人,毕业生数为2.1万人。全区教职工总数6876人。

      其中职校专任教师226人,高级中学专任教师705人,初级中学专任教师1669人,小学专任教师2078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21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670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6周岁—14周岁儿童入学率为100%。全区6周岁—14周岁三类残疾(盲、聋、弱智)少年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年度辍学率为0,初中年度辍学率为0.4%。全区14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全区16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00%。全区中招改革在突破中取得圆满成功,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率合理,升学比率达96.0%,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全区中考报名4124人,参考率达100%;中考一次性合格率达99.4%;普高上线率为52.8%;重点普高上线率为39.0%;初中升学人数3960人,总升学率为96.6%。高全区考报名4217人,上省线人数3813人;升学率为90.4%。全区圆满完成全年2.8万人的各类招生考试人数,实现安全、公平、和谐、满意招考的工作目标。全区教育系统全年共获市级荣誉117个,其中获市委市政府、省厅级集体荣誉15个,区委区政府、市局级集体荣誉102个。全区师生个人获市级及以上荣誉2075个,国家级59个,省级745个。

  •   旅游资源

      江夏区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三国时期金口赤矶山古战争遗址。有纸坊八分山南麓白云洞。有湖泗浮山古窑群遗址。有龙泉山楚昭王墓群和金口槐山留云亭与槐山矶石驳岸。有贺胜桥北伐将士纪念亭。有龙泉风景区、青龙山森林公园、熊廷弼公园、中山舰陈列馆、江夏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区境有文化遗址20余处,历代墓群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楚王墓、湖泗窑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槐山矶石驳岸、白云洞、樊哙墓、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

      白云洞

      江夏区8

      位于江夏区纸坊镇城西,八分山南麓。距武汉市区20公里。该洞为一天然大溶洞,纵穿于一座石山,全长300余米,由前洞、中洞、天井和后洞组成。洞中冬暖夏凉,泉水淙淙,遍布石刻和钟乳石。前洞口顶镌刻的“白云洞”三字,为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所书。民间传说昔日黄鹤飞离黄鹤楼后,曾在此栖息,并留下“白云黄鹤”之说,故由此得名“白云洞”。

      藏龙大桥

      藏龙大桥,如长虹卧波,独具风情,构筑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桥于2003年4月20日动工,12月28日完成主体工程,2004年5月20日建成通车;总投资约为2000万元;全长420米,宽20.5米,双向4车道,72根冲孔桩,19跨;采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板式结构;由湖北省机械施工公司承建。藏龙大桥不仅是藏龙岛内三村相通的主干道,更重要的是使凤凰大道东连京珠、沪溶高速公路,打通了对外的动脉;西连中洲岛变成可能,武汉市民去中洲岛风景区旅游将变得极为便利。藏龙大桥更是园区一大景观和标志性建筑。远远望去,藏龙大桥有如长虹卧波,雄伟而不失玲珑。入夜,桥灯齐明,如珠连串。登桥远眺,武汉三镇隐隐可见。

      青龙山

      青龙山旅游开发是引进的大型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过亿元。位于武汉城区以南19公里、江夏纸坊街附近的这处森林,拟分三期建设,包括江夏大道延长线、穿越青龙山的隧道等,计划将青龙山建成集休闲、娱乐、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森林生态旅游场所。青龙山森林植被率高达93%,16年前就已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前身为林场)。园内已建成的景点有罗汉寺、山涧漂流、兵马俑复制馆、原始部落群、玫瑰园、慈云寺等,地质学家在青龙山自然生态休闲旅游区,还首次勘测到丰富的温泉资源。

      梁子湖风景区

      位于武汉江夏区东南部,与鄂州、咸宁、黄石市毗邻。梁子湖风景区通往市区的距离只有24公里,湖区水质达到二类水质标准,可以直接饮用。湖底景色绚丽,水草丰富,其覆盖率为80%,梁子湖是无污染的“原始生态湖泊”,生态环境优良,已被列入亚洲湿地保护名录,是世界环保组织重点采样监控单位。这里有许多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淡水鱼类有96种之多,长江绒蟹、闻名于世的武昌鱼就原产于此。梁子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仙人踏石、天子山、墨斗山、吕宫山、浮山仙人洞等景点的美丽传说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里湖区周边有被列为国家历史文物重点保护的,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古窑址90余处,还有楚昭王陵、灵泉寺等名胜古迹。

  •   社会事业

      交通江夏区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纵贯南北,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武咸城际铁路七月底交付使用,各等级公路网络遍布全区。

      2012年,江夏区公路里程累计达306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16千米,一级公路163千米,二级公路304千米,三级公路112千米,四级公路2374千米。区内航道3条92.5千米。江夏区营运车辆拥有量达9442辆,比上年增长17.0%,其中,规模性货运企业23家,营运货车9120辆。全年完成货运量1.0亿吨,货运周转量35.6亿吨每千米,增长13.5%。客运企业4家,客运车辆322辆,6407客座,开通线路16条。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2亿人次,客运周转量3.3亿人每千米,增长11.0%。[12]

      文化建设2012年,江夏区有10个文体社团组织,文体团队130个,业余文艺骨干5200余人。全年组织开展了十多次大型区级文体活动,全区各地组织文体活动达500余场。江夏区五里界锦绣村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点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民俗舞蹈《龙凤呈祥》入选“第三届中国秧歌节”开幕式文艺晚会;江夏画派中国画研究院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舒安藠头制作工艺》、《五里界界豆制作工艺》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郑立国作品《长江万里图》、《黄河万里图》被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收藏。全区拥有文体产业及文体经营单位401家,从业人数3960人,资产8.6亿,年总收入约6.3亿元。

      江夏赤壁说,记载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此书是从长江上游往下游记载的。当记到江夏赤矶山附近江段时,书中云:“江水左经百人山南,右经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江水东经大军山南。”这段记载,断定了诈魏武火烧赤壁的地理位置。

      体育2008年,全区全年举办群众性体育比赛72次,参加体育比赛运动员3280人,获市以上体育比赛奖牌37枚,体育普及率为68%。

      2012年,江夏区体育馆拥有座位2449个,拥有全面健身体育场地总面积达60.8平方米,路径场地面积14.3万平方米,人平1.2平方米。全区成立有老年协会、棋类协会、信鸽协会、登山协会、钓鱼协会。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90人,国家一级运动员1人。全区拥有体彩71家,彩票年收入4417万元。

      卫生2012年,江夏区医疗机构共有361家,其中,局属医疗卫生机构28家(医直医疗卫生机构9家、乡镇街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13家、分院6家)。全区在职职工2182人,在职职工中卫生技术人员1761人,按学历分类研究生19人、本科554人、专科742人、中专及高中371人、高中以下75人;按职称分类高级技术职称136人(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122人),中级技术职称786人,初级技术职称835人(师级职称537人)。全区其他医疗机构333家(村卫生室258家、个体医62家、厂矿医务室5家、学校医务室8家),共有医务人员615人,其中:村医492人、个体医98人、厂矿医17人、校医8人。全区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1357张,实有床位数1473张,每千人口拥有的床位数是2.3张。全年传染病发病率为230.14人/10万,免疫接种率为99%,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为100%。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8%。

  •   经济发展

      近5年全区累计引进各类项目510个,计划投资总额32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0亿元。全区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94.2亿元,年均递增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8亿元,年均递增26%;财政收入10.09亿元,年均递增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年均递增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05元,年均递增10%。五年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增长水平,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大花山、安山万亩苗木,舒安万亩藠

      江夏区4头,梁子湖万亩河蟹,金口万亩蔬菜和13个畜禽小区等为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板块,以开发园区为依托的光机电、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及冶化、文化出版等五大产业集群工业经济板块,有力地呼应了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

      2004—2006年,江夏区连续3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区)行列。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1+8”城市圈战略,建设成为具有滨湖生态特色的武汉南部新区,形成“中国光谷”高新技术辐射基地,先进制造业转移基地,现代都市农业基地,休闲渡假旅游观光基地,力争到2011年,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

      江夏经济开发区

      江夏经济开发区原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庙山小区(简称庙山开发区),武汉市人民政府1992年批准成立,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一期开发建设11.2平方公里小区已于2001年被拓为武汉科技新城的重要一冀,是武汉光谷的主要发展区。二期开发18.8平方公里新区,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湖北)基地的核心园区,即武汉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区北靠享有“华中硅谷”之称的东湖开发区,南接武汉卫星城江夏纸坊街,周邻23所大专院校、56个科研院所,并拥有5万亩无污染的城中湖,整个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了光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电力环保、房地产、文化教育等五大产业结构群。目前重点引进光机电、制造业、生物医药和文化产业项目。截止2005年1月,开发区累计引进资金102亿元,累计引进项目171个,其中建成投产企业74家,在建(续建)项目41个,正在申报手续的项目41个。仅2004年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62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引进项目21个,新建成投产企业10个,新增注册企业53家。

      大桥新区

      江夏区5

      位于武汉市南近郊,东临汤逊湖,南至八分山,西靠长江,北接武昌区和洪山区,版图面积56平方公里,是武汉市的“南大门”。新区路网交错,京广铁路、107国道、青郑高速与中心城区、京珠高速、武黄高速相连接;长江白沙洲港口、金口码头都在15公里以内;京珠、沪蓉互通立交,紧邻新区。到北京、上海、重庆、珠海的车程均在8-10小时以内;大桥新区公路、铁路、水路联运,“五纵三横”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交通条件非常便利。新区拥有“三湖四山”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域面积广阔,绿地覆盖率高,20余公里的长江从西部通过。

      大桥新区成立以来,将新区分为三大组团:一是利用大学城的优势,充分发挥各高校科技力量,人文环境的推动作用;二是依托、利用现有的大量闲置仓库和存量土地,致力于引进大工业、大制造业,尤其是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通信设备等信息产品的制造业,使新区成为江夏乃至全市信息工程产业板块的特色集群,把新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制造业基地;实行“一站式服务”;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华中师大汉口学校已经建成,现有教职员工、学生约2万人;湖北省慈善总会已征地兴建老年怡养公寓;武汉百步亭集团兴建的红旗农民新村完工后,将使2000多户农民住进花园式小区;武汉伟鹏房地产公司等开发的一些人居项目也在建设之中。在制造业基地,以生产高等级不锈钢为主的武汉顺乐钢厂已经完工;铁道部南方车辆集团武汉货车公司将征地2000亩,兴建货车研发基地、对外出口基地和现代化的铁路货车生产基地,工程一期投资人民币10亿元,预计2007年底完工,届时可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利税可达1.95亿元。其6300户职工2万余人也将全部迁至新区科技新城居住。

      藏龙岛科技园

      江夏经济开发区藏龙岛科技园位于武汉市主城南端,北与华中科技园、武大科技园、武工大科技园毗邻,东接中环连络线,南抵沪蓉高速公路,西临汤逊湖,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园中园,武汉中国光谷的主要拓展空间。园区规划总面积15.2平方公里,以人文、科技、生态、旅游为发展定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业,建设高档次、高产出、无污染滨水特色生态旅游科技园区。园区于2001年4月开始筹建,同年10月25日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武政办[2001]259号)。在五年时间内,投入资金8亿元,完成了道路、桥涵、给排水、电力、电信、园林绿化、路灯、天然气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工程。目前,园区内已形成“三纵三横”的主干道网络布局,总长约65公里,园区内道路纵横交错;绿化总面积1000多亩;巨龙塑型、凤凰台、玉叶滩、藏龙大桥、“藏龙十二景”和“杨桥湖二十四桥”等景观。武汉高科机电产业园、武汉凡谷电子通信产业园、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二二所科技产业园、湖北经济学院、银河湾、澳式高尚住宅区等56个大型项目签约落户园区,总投资额达80多亿元。

  •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江夏区坐落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º01’~114º35’、北纬29º58’~30º32’。江夏区正北与武汉市洪山区毗连,东北与鄂州市接壤,东南与大冶市相邻,正南与咸宁市交界,西南与嘉鱼县相靠,西北与汉阳区和汉南区隔长江相望。区境南北长83.2公里,东西宽54.17公里。

      地形地貌

      江夏区位于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中部高,西靠长江,东向湖区缓斜,以第四系红色粘土组成的网状平原为主,其两侧为平坦的冲积平原,东侧为梁子湖底地。三种地貌形体基本平。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区境北部,呈东西向带状,横刻在网状平原和冲积平原之中。江夏区东部和西部为滨湖平原,地面高程约20~40米,中部和北部有成片海拔150米左右的岗丘。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其中海拔在100米以上的有52座,八分山海拔272.3米,是区境内最高点。

      地貌按成因类型可分为三大类。堆积地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区境的沿江沿湖地区。剥蚀堆积地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冈状平原,主要分布于区境中部,即长江三级阶地,高程为30~40米,高差为15~25米,坡度6~7米,构造剥蚀地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丘陵,分布于纸坊、金口、乌龙泉、凤凰山、黄龙山等地,质地由古生界页岩、石英砂岩、硅质岩、灰岩等组成,高程为100~272米,呈东西向长条状分布。

      气候

      江夏区属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其年平均气温介于15.9~17.9℃之间,历年平均值为16.8℃,年总降水量为889.2~1862.6毫米,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47.7毫米,日照时数为1450~2050小时之间,温暖湿润、四季鲜明、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

  •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江夏区境内有大小湖泊136处,主要湖泊有大沟湖、梁子湖、牛山湖、豹澥、鲁湖、后石湖、斧头湖、上涉湖、团墩湖、汤逊湖、青菱湖等,水面约占总面积39%。区内主要河流有长江、金水河流经西部。

      生物资源

      江夏区内林地到20世纪80年代均被次生林、灌木、草本群落所取代。到2004年,在丘陵冈地和村落附近,尚保存少量残林或围林。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有苦槠、石栎、青冈栎、樟树和冬青等,落叶阔叶乔木有枫杨、小叶栎、黄檀、朴树、三角枫、合欢、黄连木、枫香、栓皮栎、山槐、粗糠树、厚壳桂、银杏、牛鼻栓等。还有映山红、算盘果、白檀、牡荆、长叶冻绿、鸟钦树、闹羊花和野桐等次生灌木丛,两者合计250多种。经济林有桃、梨、李、山楂、柑橘、葡萄、板栗、枇杷、柿、枣、油桐、油茶、木梓、油橄榄、竹、茶叶、银杏、苎麻、藠头、生姜、黄花、烟草等。水生植物有莲藕、菱角、茭白、芡实、荸荠、蒲草及芦苇。江夏区境内药用植物有332种,有虎杖、寻骨风、黑旱莲、菟丝子、马鞍草、附子、大莉、苍耳子、金樱子、苍术、女贞、扁竹、沙参等,比较名贵的有玄湖、白芍、生地、玄参、天门冬等。江滩、湖滩、堤防有耐水的池杉、水杉、枫杨、和柳树,地下水位较高的平湖地区植有意杨、水杉、樟树和枫香。土层深厚、土壤湿润而排水条件良好的植有杉木、檫木、香椿等,较干燥的薄地和冈岭上部植有法桐、刺槐、侧柏等。属草丛类旱中生草场24个,计3800公顷。

      区境动物有豹、狗獾、麂子、豺狼、狐狸、水獭、豹猫、松鼠、兔子、野猪、野鸽、斑鸠、布谷、八哥、鹭鸶、黄鹂(又名黄莺)、啄木鸟、喜鹊、苍鹰、猫头鹰、画眉、白头翁、鹦鹉等。区境鱼类有9目、21科、58属、68种。经济鱼类有鲢、鳙、青鱼、草鱼、鳊鱼、鲂、鲤、鲫、白鳡、鲶、乌鳢、黄鳝等20余种。珍贵鱼类有团头鲂(武昌鱼),鳜、鲴、鳗鲡(白鳝)等。

  •   行政区划

      截至2007年12月31日,

      江夏区3江夏区辖6个街道、4个镇、2个乡:纸坊街道、金口街道、乌龙泉街道、郑店街道、流芳街道、五里界街道、法泗镇、安山镇、湖泗镇、豹澥镇、山坡乡、舒安乡。区人民政府驻纸坊街道复江道117号。

      纸坊街道 办事处驻纸坊,人口176171人,面积180.38平方千米。辖17个居委会、26个村委会。

      流芳街道 办事处驻流芳岭,人口63289人,面积194.22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33个村委会。

      郑店街道 办事处驻郑店,人口39337人,面积141.21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

      金口街道 办事处驻金口,人口80728人,面积230.68平方千米。辖8个居委会、50个村委会。

      乌龙泉街道 办事处驻乌龙泉,人口47620人,面积179.82平方千米。辖3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

      豹澥镇 镇政府驻豹澥,人口39356人,面积88.63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

      五里界镇 镇政府驻五里界,人口50108人,面积221.3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30个村委会。

      安山镇 镇政府驻安山,人口25880人,面积127.06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

      法泗镇 镇政府驻法泗,人口30526人,面积87.25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

      湖泗镇 镇政府驻湖泗,人口29539人,面积81.85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

      山坡乡 乡政府驻山坡,人口53989人,面积323.9平方千米。辖5个居委会、46个村委会。

      舒安乡 乡政府驻舒安,人口23694人,面积151.28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

  •   资源概况

      江夏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优美。

      江夏区2在这20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60多万勤劳、善良、好客的人民,耕地、山林、水面各百万亩,人杰地灵,山青水秀。尤其是136个湖泊,97万亩水体面积,使武汉市获得了一个世界第一——特大城市所属淡水湖水体面积之最。这里水质清新,没有污染,盛产鱼虾蟹鳖,驰名中外的武昌鱼就繁殖生长在区内的牛山湖。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7℃,年均降雨量1200-1400毫升。

      资源丰富。全区耕地、山林、水面各百万亩,分占版图面积的1/3,有“天然绿宝石”之称的梁子湖水域面积45万亩,为全国少有的无污染特大湖泊。这里物产丰富,是全国粮、油、果、瓜、茶和畜禽产品生产基地,优质“界豆”、“梁湖”牌绿茶和三白远销东南亚。这里矿藏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16个品种,尤其是白云石、石英石、石膏、膨润土等矿体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