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北部,东邻禄劝县,南与禄丰、富民毗邻,西与元谋接壤,北与四川会理县隔金沙江相望。东距昆明国家高速G5昆武高速公路64公里,南距楚雄州府鹿城镇164公里。武定县地处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其自然环境形成了县境地表崎岖,群山连绵。山地、丘陵、谷地、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当地人称坝子)相互交错,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坝子及水面占3%。全县平均海拔1910米,地势东西两侧及西南部高,北部低,东南部较开阔。海拔最低点为境内金沙江边的己衣新民大沙地862米,最高点为己衣乡白龙会峰2956米,高低相差2094米。县城海拔1710米。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6座,乌蒙山余脉从东贯穿全境,组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高山重叠的地形。全县长度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条,其中21条属金沙江水系,分别由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武定县 外文名: WuDing 别称: 罗婺故里 所属地区: 中国 云南楚雄 建立时间: 1913年 面积: 3322平方公里 人口: 26.2万人(2000年) GDP: 40.57亿元(2013) 地理位置: 滇中北部 政府驻地: 狮山镇 车牌代码: 云E 建立时间: 1913年 人口: 26.2万人(2000年) 面积: 3322平方公里 邮编区码: 651600 电话区码: 0878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行政类别: 县 下辖地区: 狮山镇、高桥镇、猫街镇等 著名景点: 狮子山风景名胜区 地方方言: 武定汉语
-
人口
截至2012年,全县常住人口27.69万人,出生率11.53‰,死亡率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4‰。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年末全县总人口274284人,比上年减少314人。其中:农业人口234504人;非农业人口39780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151311人,占总人口的55.17%,百人以上少数民族有彝族86512人、僳僳族31505人、苗族23284人、傣族7618人、回族1030人、哈尼族803人和白族169。全年出生人口3294人,死亡人口3472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计算)为104。
-
区划
历史沿革:武定各乡镇的变化:
1949年武定州辖十六个乡镇。分别为:近城镇、西华镇、江北镇、九厂乡、凌云乡、启明乡、插甸乡、环州乡、枳旧乡、永兴乡、茂莲乡、莲溪乡、滔谷乡、环州乡、勒品乡、龙庆乡。
1983年,武定县辖1镇,13公社。1个镇、共设1镇(近城),13公社(近城、九厂、插甸、田心、发窝、己衣、万德、高桥、猫街、环州、白路、尼嘎古、东坡),辖143大队及3居委会(南街、西门、北街)。
2000年武定县辖3个镇、10个乡:近城镇、高桥镇、猫街镇、九厂乡、插甸乡、白路乡、田心乡、环州乡、万德乡、发窝乡、己衣乡、东坡乡、石腊它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260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近城镇52344高桥镇24710猫街镇25371九厂乡22487插甸乡21977田心乡18110发窝乡14604白路乡14322万德乡16816己衣乡15424环州乡11958东坡傣族乡14158石腊它苗族乡10320
2001年,全县辖3个镇、8个乡、2个民族乡:近城镇、高桥镇、猫街镇、九厂乡、插甸乡、白路乡、田心乡、环州乡、万德乡、发窝乡、己衣乡、东坡傣族乡、石腊它苗族乡。
2005年12月1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楚雄州部分乡镇撤并方案。其中,武定县撤销九厂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近城镇,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近城镇更名为狮山镇,镇政府驻原近城镇政府驻地;撤销石腊它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高桥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2012年末,武定县辖3个镇、8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狮山镇、高桥镇、猫街镇、插甸乡、田心乡、发窝乡、白路乡、万德乡、己衣乡、环州乡、东坡傣族乡,133个村委会(社区)、1569个村民(社区居民)小组。108国道横贯境内4个乡(镇),金沙江流经县境34公里、途经3个乡,公路网四通八达,水陆交通便利。[3]
-
历史沿革
武定在战国及秦时,属滇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西晋泰始六年(270年)属宁州建宁郡。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和建宁郡。隋朝为南宁州总管府昆州辖地。唐初属南宁州总管府地。唐贞观六年(632年),属戎州都督府。武定在宋朝以前没有设制,公元1174年始,这里的彝族先民罗婺部落逐渐兴起,并做了统治。在云南大理国时,罗婺部扩大了势力和地盘,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罗婺部,称雄一时。元宪宗四年(公元1255年),统治武定、禄劝一带的罗婺部落归顺元朝,于公元1257年被授罗婺万户侯,辖禄劝、元谋、武定和四川会理一部分地区。元宪宗七年(1257年)为罗婺万户府。公元1271年,罗婺部辖区扩大到贵州西部的普安地区,改称北路,总管府,1276年改设武定路,
由罗婺厉裔凤氏土司统治。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武定军民府。明朝中叶以后,朝廷逐渐改土归流,凤氏土司举兵抗争,成为明朝末年改土归流中举国瞩目的大事而载入明史。公元1567年,明朝廷正式派流官,设立武定府,1770年降武定府为武定直隶州,辖元谋、禄劝二县。隆庆四年(1570年)改土设流为武定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武定直隶州。1912年为武定州,1913年设武定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置武定专区;1953年武定专区与楚雄专区合并,改属楚雄专区;1958年楚雄专区改设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属楚雄彝族自治州辖至今。
-
地理
位置武定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楚雄彝族自治州东部,地跨东经101°55′至102°29′、北纬25°20′至26°11′,东邻禄劝县,南与禄丰县、富民县毗邻,西与元谋县接壤,北与四川会理县隔金沙江相望,是出滇入川的必经之地,素有“省会之藩篱,滇西之右臂”之称。全境东西宽52公里,南北长94公里,县域国土面积3322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地狮山镇,海拔1746米,东距昆明国家高速G5昆武高速公路64公里,南距楚雄州府鹿城镇164公里。
武定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武定境内山岭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海拔高低悬殊较大,季风气候明显。由于受地形地势影响,金沙江谷地热量丰富,东部高原、坝区次之,东西部山区气温较低;形成北热、南暖、东西凉的分布格局。呈现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带的景象,有“山上飘雪花、山下开桃花、江边收庄稼”的立体气候特点。
气候总特征为: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类型多样;雨热同季,大陆性强。
地貌武定县境地表崎岖,群山连绵。山地、丘陵、谷地、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当地人称坝子)相互交错,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坝子及水面占3%,是一个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平均海拔1910米,地势东西两侧及西南部高,北部低,东南部较开阔。海拔最低点为境内金沙江边的己衣新民大沙地862米,最高点为己衣乡白龙会峰2956米,高低相差2094米。县城海拔1710米。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6座,乌蒙山余脉从东贯穿全境,组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高山重叠的地形。立体气候明显。全县长度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条,其中21条属金沙江水系,分别由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境。
-
文化
武定有彝族、僳僳族、苗族、傣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民俗、节庆、歌舞绚丽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彝文典籍、彝族毕摩经、僳僳族“阿考诗经”、“祭祀经”等文化典籍众多。县城西面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狮子山“雄”、“奇”、“古”、“秀”,享有“西南第一山”、“中国八小佛教名山”美誉。明建文帝朱允炆遁隐狮子山削发为僧的神奇美丽传说,徐霞客、孙髯翁等历代文人墨客对狮子山吟咏题颂,极大提高了狮子山文化旅游品位,孕育了集“帝王文化、佛教文化、牡丹文化、罗婺文化”为一体的丰富鲜明的文化特色。
-
旅游
水城河观光水城河系掌鸠河之源头,位于插甸乡水城村委会,距武定县城58公里。流域范围内植被茂密,湖光山色旖旎迷人,有溪流瀑布欢唱,高原平湖静思,云雾高山缭绕,巨石险壑耸立,深谷村落悠然……丰富的景观类型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一区域到处充溢着清新与自然之美。清澈的河水在宽阔而坚硬的河床上静静地流淌,由于大自然的天工之作,造就了数道0.5米─20余米不同类型的瀑布。河床两岸巨大而奇特怪异的红砂岩与原生植被交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个亮丽的景点。景区与水城村相连,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前景较好。
己衣大裂谷该片区距武定县城119公里,现有弹石路相通。景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有景点10余个。长约12公里的大裂谷,最宽处约200米,最窄处约6米,裂谷两侧鸡犬相闻,却难以相通,裂谷最深
处300余米,深不见底,形成了惊险奇特的崖壁奇景。在裂谷最窄处,一块天然巨石横亘其间,成天生桥。裂谷两侧悬崖峙立、山花烂漫,风光旖旎。该景区融滇中最大的裂谷、天生桥、定向爆破筑成的中型水库、五股水奇观、金沙江风光、天然温泉与甘彝族、黑彝族、僳僳族、傣族风情为一体,是开展探险、漂流、康体、热区农业观光、自助旅游之佳境。
新村湖休闲度假区新村湖位于狮子山西南、猫街镇境内的猛果河上游,距武定县城38公里。片区面积29平方公里,周围群山环抱,湖面117公顷,迤逦10公里。湖周围有千余亩红、黄、白三色马樱花,盛开时如锦绣铺地,蔚为壮观。湖南侧为喀斯特地貌,有钟乳溶洞1个,内有岩溶景点20余个。沿湖周边为彝族聚居,民风纯朴,能歌善舞,服饰艳丽。片区共有景点17个,湖光山色、仙人溶洞、千亩马樱花与红彝族风情融为一体。从该片区北侧穿越的昆攀高速公路修通后,此片区将成为极具开发价值的景区。
万德土司遗址片区该片区距武定县城109公里,是武定历史上著名的罗婺土司最后驻地。占地10000余平方米的土司大院,以及土司囤兵的大营、土司铜钟、土司墓群等古迹,淀积了300余年的罗婺土司文化。修复、开发建设文化古镇潜力较大。[9]
狮子山龙头核心景区狮子山以形似伏卧的雄狮而得名,自西蜀僧朝宗长老1311年开山建寺,天竺高僧指控禅师1315年续建至1320年完成后,开始闻名滇中。以雄、奇、古、秀著称,明朝初年就誉满全滇,游人蜂至。景区内古树凌霄,山色迷幻,危岩多姿,怪石嶙峋,洞穴深邃,古刹悠久,植物繁茂,环境优美,景观独特。景区内有种子植物137科538属1157种,被植物学家称为“滇中绿色明珠”。素以“西南第一山”和“中国八小佛教名山”驰誉滇中。景区内琳琅满目的摩岩石刻,诗词楹联增添了佛教和历史共融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靖难之役”后隐遁狮子山削发为僧的遗迹和传说更加引人入胜,更有古印度高僧指空禅师建寺传佛的伟绩,使正续禅寺成为韩国佛教界朝圣仰慕的圣地。狮子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旖旎美丽的景色、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积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以及冠盖西南而独有的牡丹芍药精品园名扬天下。武定狮子山是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景区,1988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1月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由正续禅寺、牡丹园、林海、巉崖四大部分组成,共有86个景点,景观丰富。
香水箐自助游旅游区香水箐片区在狮子山南麓的九厂乡境内,距武定县城16公里,片区面积8.4平方公里,是一个狭长的林中深箐,常绿阔叶林密布,植物种类繁多,野花遍地,密林中古树缠藤,流水清澈,两个小湖并列,其间有溶洞一个。片区共有景点13个。这里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周边苗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是休闲、垂钓、自助旅游之佳境。
万松山原始森林探秘区万松山原始森林探秘区位于县城西北的环州乡境内,最高海拔2835米,公路行程128公里,属以云南松为主的林区,总面积4万多亩,其中国有林面积10000余亩,集体林面积30000余亩。景区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9%。主要植物有云南松(占60%)、华山松(占20%)、阔叶林和灌木林(占20%)。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跨越数百年历史的土司墓群、凉爽的气候是该景区的亮点。景区与武定最大的彝族村-环州村相连,村内李氏土司遗迹依稀尚存,彝族风情浓郁。
关坡云南白药基地观光区基地位于县城西北的白路乡境内,公路行程56公里,属云南白药集团优质中药材种源繁育基地。基地自2001年6月建立,至2005年底,完成投资4700万元,建有实验中心、管理中心、专家接待中心、守护房等,并收集各类中药材种子200余种,试验种植40余种,示范种植重楼、草乌、红豆杉等中药材2000余亩。基地周围植被好,并有水库一座,风光独特,可依托云南白药集团的知名度和基地的科技力量,发展科普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
-
经济
2011年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94440万元,增长13.5%;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达42181万元,增长37.8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556万元,增长41.32%;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突破10亿元大关,达109575万元,增长32.1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117万元,增长52.45%;完成招商引资103290万元,增长5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710.9万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6886元和3856元,分别增长12.44%和19.6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6766万元、贷款余额207858万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52%和19.7%;粮食总产量达97539吨,增长8.96%;肉类总产量达50607吨,增长4.87%;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5%和5.4‰,均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
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192795万元,增长8.5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改造中低产田7.4万亩,建成基本烟田9.2万亩、“五小水利”工程3820件、渠道工程和旱地水浇等工程31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项目、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全年收购烟叶22.13万担,实现烟叶总产值20504万元、税收4309万元,烟叶生产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绿色产业不断壮大,种植蔬菜10.59万亩、人工食用菌32.36万平方米、中药材2.07万亩,实现绿色产业总产值11000万元;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黑山羊养殖滚动发展项目惠及1000户群众,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武定壮鸡获云南省“六大名鸡”评选之首,全年出栏肉牛5.04万头、生猪36.06万头、山绵羊17.42万只、家禽512.67万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99687万元;优势林产业不断壮大,改造中低产林1万亩,种植核桃4.8万亩,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46万亩。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在87个村民小组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累计投资达2467.41万元;启动了4个乡(镇)68个行政村770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大力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厕、改厩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农村面貌大为改善。
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80290万元,增长39.03%;完成工业增加值74996万元,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222万元,增长20%。服务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有了新提升。县级领导和部门挂点联系重点企业制度落实较好,对30家企业实行“一对一、一盯一”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42件,兑现企业财政奖补资金478.47万元,帮助企业融资6000余万元,争取技改项目10个、资金1496.72万元。重点工业项目快速推进。云南新立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武定钛业分公司在2011年上半年实现恢复生产,武定华翔经贸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球团矿项目建成投入试生产,国营云南安宁化工厂武定分厂搬迁建设年产4.5万吨炸药、云南兴棱矿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耐磨材料等项目进展顺利。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武定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和禄金新型工业片区14平方公里1:500数字化测图工作,形成了“一园五片区”工业发展格局。节能减排成效明显。通过严格审查和控制高耗能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的落实,顺利完成州政府下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的任务,实现削减二氧化硫10.32吨、化学需氧量226.81吨、氨氮74.09吨、氮氧化物5.04吨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2012年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352033万元,同比增长15.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266599万元,增长41%;地方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54862万元、36823万元,分别增长30.06%、33.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1250万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0404元、5210元,分别增长20.8%、35%;粮食总产量达117981吨,增长9.52%;肉类总产量达55456吨,增长9.58%;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3.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指标之内;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5%、3.65‰,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227222万元,增长18%。收购烟叶1475万公斤,实现产值34392万元、税收7566万元,兑付烟农各种补贴2150万元,烟草产业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34元;种植蔬菜11.47万亩、人工食用菌35.6万平方米、中药材2.5万亩;种植核桃3.6万亩,全县累计种植面积达49.7万亩,实现农民人均2亩的目标;武定鸡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预计出栏大牲畜5.98万头、生猪41.4万头、山绵羊17.4万只、家禽526.4万只,实现畜禽养殖业产值113754万元。农村政策性保险应保尽保,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和森林火灾,库塘蓄水5559万立方米,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农田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完成小(二)型及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4座、农村安全饮水项目90件和分洲水库抗旱引水应急工程、菜园河河道上段治理工程以及猫街新村、插甸增益、狮山九厂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争取烟草补贴资金12891万元,启动羊旧水库、田心发块小(二)型水库、猫街旧村小坝塘新建工程,新建水窖355个,改扩建抗旱小坝塘71个;改造中低产田地1.83万亩。道路交通设施明显改善。完成了樟子树至万德22公里的通乡油路工程和18个村委会85.6公里的通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启动了白路至环州52公里的水泥混凝土预制整齐块体路面工程。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628万元,完成整村推进项目102个、扶贫易地搬迁200人、扶贫安居工程400户,发放扶贫信贷资金2600万元,完成12个省级重点村、5个民族团结示范村、3个村容村貌整治、116个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乌蒙山片区武定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通过国务院批复。
重点工业项目推进有力。切实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和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了万翔公司氧化铜技改项目等重点工业项目快速推进和云南新立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武定钛业分公司、武定县华翔经贸有限公司球团厂等重点工业企业正常生产。园区建设速度加快。成立了县工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积极筹措资金9000万元,完成了禄金新型工业片区规划及核心区林地流转及土地收储工作。注重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武定全兴公司低品位铜铁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武定县玉飞达钛业公司年产1万吨催化钛白技术改造项目推进顺利,共争取到国家扶持资金1240万元。全年预计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426945万元、同比增长52.32%,实现工业增加值90764万元、增长2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8408万元、增长76.2%,实现增加值40083万元,增长70.3%。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生产较快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势头。
-
资源
水资源武定县境内水资源较丰富,年产水量28.5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9.2亿立方米。但“地处水源头,有水向外流”,无天然湖泊,水低地高,且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利用较差。蓄水能力8324万立方米,其中有效蓄水能力6932万立方米,利用率仅占地表径流总量的7.53%,平均每亩耕地拥有控制蓄水261.9立方米,人均318立方米。境内浅层地下水年蕴藏量为25052万立方米,有潜水320多股,多呈泉水(龙潭)出现。较大的泉眼有56个,流量为10升/秒以上的冷泉有13个。分布在己衣的鲁布古、新民、五股水,万德的马德平,插甸的乐茂河、增益中岭岗,猫街的狮子口、秧草地,近城的古柏、铺西、恕德,九厂的响水箐。温泉有己衣罗能热水塘一处,水温56℃,流量56.65升/秒。境内江河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万千瓦,可开发4.5万千瓦。其中勐果河干支流理论蕴藏量5.44万千瓦,己衣河1.1万千瓦。由于枯洪变化大,干季水源难以保证。
矿产资源武定县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金属、非金属矿产种类较多。已发现的有铁、钛、铜、铅、锌、硫铁、稀土、磷、石膏、石棉、大理石和武定木纹石等矿体。铁矿主要分布在迤纳厂、以子甸一带,有矿点13个,探明资源储量2.46亿吨。钛矿主要分布在近城镇、九厂乡、插甸乡以及田心乡,有矿点13个,已探明资源储量1800万吨。铜矿主要分布在猫街镇东南部及九厂、高桥等地,有矿点9个,已探明资源储量13.1万吨。铅锌矿主要分布在近城镇新村刺竹箐地区,其次是猫街桃树箐等地,有矿点9个。芒硝矿、石膏矿(伴生)分布在白路乡小井和东坡傣族乡境内,资源储量5884万吨。石英石(石棉)矿主要分布在近城镇狮子山,资源储量3万吨。砂岩(木纹石)矿主要分布在插甸乡和尚庄、哪吐及近城镇古柏一带,矿点21个,已探明资源储量34.8亿立方米。大理石矿储量31.4万立方米,红砂岩储量大约350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武定境内植物种类既有其多样性,又有其复杂性,反映出低纬、高原山区亚热气候的特征。据西南林学院曾觉民教授2002年统计,武定县的种子植物有173科1774种。其中裸子植物有8科19属33种,但天然生的种属集中在松科(4属6种)、柏科(3属4种)、三尖杉科(1属3种),它们是全县森林的主要组成种类,如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黄杉、翠柏、干香柏。其中,云南松和华山松成了全县的优势林分,含黄杉、翠柏、三尖杉的林分,则是列为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珍稀林分。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有141科、605属1422种,其中的壳斗科树木有25种,是组成全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基本树种,如滇青冈、黄毛青冈、滇石栎、光叶石栎、多变石栎、元江栲、高山栲等。同时混交樟科乔木树种:大果香樟、云南樟、滇润楠、长毛楠等。在林内还有山茶科的银木荷、厚皮香,木兰科的山玉兰、皮带香,以及蔷薇科、海桐科、铁青树科、杜鹃花科等常绿阔叶树种和胡桃科、榆科、桑科、桦木科等落叶阔叶树种。
全县的单子叶植物种类不多,总共有24科,150属,282种(其中栽培60种)。禾本科植物占到单子叶植物属、种数的2/3以上。据曾觉民教授2002年初步统计,县境内的国家和省级珍稀植物有36种:分别是狭叶瓶儿小草、扇蕨、攀枝花苏铁、黄杉、翠柏、三尖杉、高山三尖杉、篦子三尖杉、天女花、云南樟木、银叶桂、大果香樟、长梗桢楠、滇润楠、竹叶楠、长毛楠、滇楠、黄牡丹、金铁锁、短办瑞香、仿栗、云
南梧桐、香水月季、华榛、多脉冬青、红椿、迷人杜鹃、露珠杜鹃、园香果、藏丁香、毛核木、栌菊木、龙棕、花叶重楼、滇东天麻、箭叶大油芒。
从种属数量分布看,武定县种子植物含80种以上的科有4科。最多的是菊科(141种),其次是蝶形花科、乔木科、蔷薇科。在全部的173科种子植物中含20种以上的科共有23科。保存数百年的名木古树有分布在全县各地寺庙、学校以及山头的滇油杉、云南铁杉、柳杉、冲天柏、侧柏、云南樟、大果樟、滇楠、香果树、野角、滇山茶、厚皮香、仿栗、云南梧桐、木棉、滇橄榄、白牛筋、杏、山樱花、棠梨、酸豆树、滇合欢、中国槐、四籽柳、高山栲、栓皮栎、大黑果朴、昆明榆、黄葛榕、红椿、皮哨子、五裂黄毛械、黄连木、清香木、君迁子、女贞、滇木樨、桂花共73棵。这些名木古树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是全县极为宝贵的森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