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攸县

攸县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攸县,株洲市辖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南端,介于东经113°09′09″至113°51′30″,北纬26°46′34″至27°26′30″之间,东邻江西萍乡市、莲花县,西连株洲县、衡东县;南达茶陵县、安仁县,北接醴陵市。106国道、衡茶吉铁路、醴茶铁路、岳汝高速、衡炎高速、省道S212、S315、安攸互通连接线等,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人均拥有公路里程排名位居湖南省前列,素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之美誉。攸县跻身2013年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500强县市,在榜单中位列第217位。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攸县 外文名: You County 别称: 攸州 所属地区: 中国 湖南省 建立时间: 公元前202年 面积: 2664平方公里 人口: 76.9万人(2008年) GDP: 173.34亿元(2010年) 地理位置: 湖南东南部 友好城市: 萍乡市,醴陵市 著名景点: 酒埠江风景区,宝宁寺,洪秀全纪念馆,红军兵工厂,禹王洞地下河 主要街道: 中心大道 地标建筑: 攸县发展中心 地域名人: 萧友明、颜德明、洪永红 知名产业: 农业,油茶,煤炭 知名企业: 攸县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区码: 0731 邮编区码: 412300 建立时间: 公元前202年 面积: 2664平方公里 人口: 76.9万人(2008年) 电话区码: 0731 邮编区码: 412300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方方言: 赣语、客家语 行政类别: 县 下辖地区: 13镇4街道 地方特产: 攸县香干、麻鸭、茉莉花等

  •   农业情况

      攸县6攸县属农业大县,也是产粮大县,全县总耕地面积6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约57万亩。全县农业生产以粮食生产为主,1996年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2004年被评为全国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地方农业资源丰富,优势农产品总量较大。全县有农业生产物种276种,其中初具生产规模的有83种,尤其是以粮食、棉花、茉莉花、蔬菜、油料、辣椒、西瓜、生姜、柑桔、木材、楠竹、生猪、麻鸭、鱼类等14类产品商品规模较大。粮食、生猪、油料、鲜鱼产量均居株洲市前列。全县粮食总产规模历年稳定在4.6亿公斤以上,优质粮食比重达到了40%以上;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左右,年总产值4亿元左右;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年产油菜籽、花生合计0.7万吨以上;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年产鲜椒0.5万吨以上;西瓜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年产量3万吨以上;全县平均年出栏生猪122万头以上、家禽486万羽左右;其中优质粮、辣椒、楠竹、生猪、麻鸭等本县特色产品均保持不同的速度稳定增长,规模逐步扩大,已对外形成一定影响,逐渐形成了我县的特色农业生产体系。全县种植业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以皇图岭、网岭、新市、大同桥、上云桥等106国道两侧及渌田、莲塘坳为主的优质粮油生产区;以大同桥、上云桥、鸭塘铺、石羊塘等为主的柑桔、桃、李、梨、葡萄、枣子、优质棉、麻为主的优质水果及名优特作物生产区;以城关、菜花坪、上云桥、大同桥、皇图岭、坪阳庙等乡镇为主的高效蔬菜生产区;以菜花坪、鸭塘铺、莲塘坳、贾山、丫江桥等地为主的花卉、苗木、草皮、席草生产区。

      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初具农业产业化特征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56个,其中公司企业83家、中介组织53个、专业市场20个;产业化形式上包括加工企业拉动型、专业市场辐射型、中介组织联结型、专业大户牵引型、科技带动型等多种经营模式。粮油、藠头、饲料畜产品、竹木、蔬菜、茶叶和调味品等8大农产品加工体系已基本形成,加工畅销产品30多个,且各体系的基地规模日益扩大:全县饲养生猪过万头、饲养家禽5万羽、菜牛100头、羊100只、水产或特产养殖收入50万元以上的养殖基地有39个;年出栏生猪500头、家禽5000羽、菜牛30头、羊30只、水产或特产养殖收入10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816户;年经营材林面积1000亩,或药材、楠竹、油茶500亩,或水果、茶叶、瓜果、蔬菜、药材、楠竹、油菜、水稻50亩以上,或花卉干果收入5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132户。2004年年产值或销售额过百万元的32个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产值已达到9680万元,年创总产值1.69亿元,利税1580万元;全县各基地年生产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3%,涉及农户6.9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6%。

  •   名人

      彭天益(?-?):号司空山人,北宋哲宗元祐进士,历任武骑尉、太学博士、湖广提举,撰有《重修阳升观三奇碑记》蔡槐庭:明嘉靖丁己年(1557年)二月初五出生在湖南省攸县渌田镇的一个科举世家,万历庚辰(1580)进士,癸末(1583)殿试名列二甲。他是渌田蔡民第九世孙。历任嘉兴知府,户部郎中等,官至太仆寺卿(从三品)。

      洪云蒸(1580-1636):明代名臣,字化卿,号紫云,攸县漕泊人,万历庚戌科进士,追赐为都察院御史。

      龙湛霖(1837-1905):字芝生,清湖南省攸县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左中允,后累迁至侍读学士。

      胡庶华(1886-1968):攸县城关人,著名教育家、冶金专家,曾任同济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校长。

      文荣林(1900-1974):攸县城关人,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师十二团团长,七十九师上校副官长。抗战期间,任二十八师少将副师长,后调广东防空训练班任少将教育长。

      张德粹(1900-1987):攸县东乡田村人,农业经济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农业经济学奠基人之一。

      谭震林(1902-1983):攸县城关人,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陈逵(1902-1990):曾用名陈弼猷,攸县柏市樟井冲人。《毛泽东选集》编译委员会委员,致力将中国古代名诗词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开创出汉诗英译的新天地。

      丁德隆(1904-1996):字冠洲,又名若望,攸县高枧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攸县老家养伤的丁德隆受蒋介石电召,抱病重返前线,抗击日军入侵,率部参加上海保卫战、兰封战役和武汉会战。1940年在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以成绩第一名毕业,国民革命军中将,第37集团军总司令。晚年退役弃政,潜心研习道、佛、儒、耶各教之哲理,擅长篆、隶、楷、草各体书法,并有绘画技能,曾在台北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在著作方面有《大同大道》、《易经原理》、《心物一元观》、《道性真理》、《天人合一》、《自然循环定律》等著述付梓。

      唐有章(1906-2000):攸县新市人,参加广州起义。曾先后担任机械工业部设计总院副院长、农机部外事局局长、农业机械部顾问。

      刘克(1915-2000):原名刘相尧,攸县市上坪镇市坪村人。1961年8月授予少将军衔,曾任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兼工程部部长、铁道兵副司令员兼科研部部长。

      萧友明(1916-):原名谢华生,攸县黄丰桥镇广寒寨村人。少将军衔,曾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原副部长,是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颜德明(1917-1985):湖南攸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曾任广州军区装甲兵政委,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

      罗吉庭(1930-):攸县大同桥镇观东村人,核物理学家、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曾任陕西省政协委员,湖大校友委员,中国计算物理学会会员、蒙特卡罗专业会委员、计算物理西北分会理事、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报”编委,“陕西物理”编委、“科学与工程计算丛书”编委、中国国际出版社顾问兼编委等职。

      陈旭榜(1932-):攸县鸭塘铺乡奥林村人,少将军衔。曾任宁夏军区政治部主任、宁夏军区党委常委,当选为宁夏自治区第五、六届人大代表。

      周玉书(1933-):湖南攸县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中央委员,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1月改为武警少将警衔。1990年7月晋升为武警中将警衔,1992年12月改为中将军衔。

      苏纪兰(1935-):湖南攸县人,物理海洋学家,被誉为“海洋之子”。长期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环流动力学研究。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开云(1937-):艺名阿云,著名中国花鸟画家,湖南攸县人。曾任湖南美术馆、湖南国画馆馆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现任中国国画家理事,中国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湖南省国画馆顾问,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肖旭初(1937-):少将军衔,曾任广西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海南军区司令员。

      刘远节(1938-):攸县桃水镇睦塘村人,曾用名刘春华。曾任广东省军区政委,少将军衔。

      谭冬生(1940-):湖南攸县莲塘坳乡春龙村人,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军衔。

      谢秋云(1948-):湖南攸县人,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书画家,诗人。

      彭新国(1951-):湖南攸县人,少将军衔。曾任南疆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参谋长。

      刘鼎新(1952-):湖南攸县人,现任海南省委常委、省军区政治委员。

      傅剑仁(1953-):湖南攸县人,笔名易卯,河北省政法委员会常务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黎明启程》等。

      蔡仪(1906-1992):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编高等学校教材《文学概论》和《美学原理》,主编《美学论丛》、《美学评林》等刊物。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多有阐述。

      欧阳一叶:1988年12月初4,本名:欧阳盛,字飞红,号一叶。系新兴青年作家,可谓后起之秀也。出生湖南攸州。2011年独创首部古典唯美科幻小说作品《生化核战纪》而走红,开辟了世界核题材文学作品的先例。继后又以《浪子飘》这部被众多读者称之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首部“打工文学”,一直以来广受争议,并被誉为现代鲁迅、下一个莫言、励志哥等诸多美誉。

      颜书劲(1910-1982):湖南攸县高枧双江口人,字清和,1930年考入黄埔军校(也叫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通讯科学习。后历任交通警察局郑州支台台长,广州区台台长,国民革命军少将军衔,台湾黄埔军校通信科教官。

      贺东生:(1911—1998):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谭震林: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著名的“老6团”团长,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少将军衔,并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党的八大、九大。1998年8月27日病逝于湖南长沙,终年87岁。

      谭震林(1902—1983),汉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   城市简介

      攸县1攸县攸县县城又称梅城,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江上游,洣水之滨,是长株潭地区南部中心城市,是该地区的商贸、经济、文化中心。

      攸县历史悠久,是传承文明的古邑。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攸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所开发,是中南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式置县,因攸水流贯全境而得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攸县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特色文化,播撒和传承了源远流长的地域文明。

      攸县交通便利,是资源丰富的大县。攸县县内水陆交通并济,公路交错纵横,湘东铁路、106国道纵贯全境,北通320国道,西与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相连,运输极为方便。境内气候温和,农业物产品种繁多,是全国商品瘦肉猪、商品粮、速生丰产林和油茶生产基地县;地下矿产资源富集,已查明的矿藏品种20余种,其中以煤、铁矿石、玄武岩、花岗岩、石灰石居多,煤炭储量在3亿吨以上,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全县拥有劳动力40万人以上,有18万人常年在外经商务工,“攸县的士”成为湖南省十大劳务经济品牌之首。

      攸县山川秀丽,是风景迷人的明珠。攸县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的美誉。尤其是酒埠江风景区,集山湖、溶洞、地热资源于一体,已被认定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景观奇特多样,有酒仙湖、百丈瀑、温泉等水体景观,古银杏树、红豆杉、方竹等森林景观,宝宁寺、洪秀全纪念馆、红军兵工厂等人文景观,已探明120多个大型溶洞,是南方地区最大的溶洞群,其中长达10公里的禹王洞地下河是我国已发现最长的地下河之一,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攸县经济活跃,是发展提速的热土。攸县工农业发达,商贸繁荣,经济活跃,历来是湘东南、赣西北的经济交流中心。1997年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小康县,2000年被更为湖南省五个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县之一。近年来,我们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目标,突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农产品开发、旅游开发四大重点,着力实施民营经济领跑战略,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资源采掘加工、建筑建材、化工为支柱的20多个产业门类,建设了攸州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333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湖南省十强。

      攸县2“十一五”以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户攸县,投资105个亿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投资2.5个亿的桐坝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投资6个亿年产200万吨干法水泥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特别是衡茶吉铁路在攸县设站,将加快推动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对促进湘东南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攸县的投资环境宽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和优化环境的硬性措施,成立了优化环境办公室,设立了政务公开中心。在硬环境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实现了“路畅通、水畅流、话直达、电满足”的刚性目标。

      今日的攸县人,既有纯朴的古风,又具有现代文明之风尚。如今,美丽神奇、文明富庶的攸县大地向世人展示着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壮丽画卷,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宾专家前来投资置业。

  •   建置沿革

      攸县4在攸县的土地上,现存有数十处古遗址。据湖南省专业部门测定,中有一处为大溪文化晚期的遗存古迹,按时间推算,相当于夏末商初。这说明,约在4000年前,攸县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据已发现的文献资料记载,攸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置县,至今有2200余年。《史记》载: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封长沙王刘定之子刘则为攸舆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六号墓墓葬物中,有“攸丞”滑石印章一枚。该印章长宽约2.4厘米,高1.9厘米,“攸丞”为凹文小篆字体,是现今发现的攸县最早的官印,为攸县西汉时就已建县提供了实物证据。

      攸县因攸水贯穿县境而得名。《水经注》载:“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攸溪,今攸水是也。

      攸县西汉时属长沙国,东汉时属长沙郡。

      建安二十年(215),吴孙权攻取长沙郡,攸县属吴。太平三年(258)设湘东郡,郡治在今衡阳市,攸县属湘东郡。

      南朝陈代时期(557~589),攸县改称攸水县。

      隋初,攸水县并入湘潭县,属衡山郡。

      唐武德四年(621),废湘潭县,设南云州,攸水县分置为安乐、新兴两县,属南云州。南云州治所设在原攸水县县治。

      贞观元年(627),废南云州,原南云州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

      攸县5武后圣历元年(698),原茶陵旧地分出,复置茶陵县。南云州存有仅6年,后来文人雅士带着对往昔的留恋,常将攸县称之为南云。清浙江天台人陈溥在攸县任知县期间曾写有《南云八景》,就是以南云称攸县。五代后梁、后晋、后唐时期,攸县属潭州。

      后汉乾裕元年(948),攸县改属衡州。宋代,攸县属潭州。

      元代元贞元年(1295),攸县人口逾万户,按当时制度规定升格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民国三年(1914),废府设道,攸县属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废道,由省直管。民国二十七年(1938),设行政督察区,攸县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衡阳,后迁至耒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攸县属衡阳专区,1952年10月25日改属湘潭专区,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攸县改属株洲市。

      可见,在历史上攸县曾两度称州,时间80年。现今,县人常把攸县称之为攸州,既是历史情愫的自然流露,一种亲昵的爱称,又是对撤县建市情结的愿景表白,一种期盼性的喜称。

      攸县治所,据旧志记载,古城在县东攸水南岸,现有人认为在网岭镇罗家坪,有待考证,五代后梁(907~923)时迁至今址。

  •   教育

      著名学校

      攸县第一中学(湖南省示范性普通中学,湖南省重点中学)

      攸县第二中学(株洲市示范性普通中学)

      攸县第三中学(株洲市示范性普通中学)

      攸县第四中学(株洲市规范化完全中学)

      攸县震林中学(原攸县第五中学,株洲市示范性普通中学)

      株洲健坤外国语学校(湖南省优秀民办学校)

      株洲长鸿实验学校(高考二本上线率株洲市第一、中考5A上线率全市第一)

      攸县明阳学校

      株洲市生物工程中专(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攸县文化路小学

      攸县东北街小学(全国重点小学之一)

      攸县交通路小学

      攸县工业路小学

      攸县中街小学

  •   旅游资源

      攸县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且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距炎帝陵、井冈山、南岳仅几十公里,从省会出发且为必经之途。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已成为株洲市佛教协会之圣地;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宝宁寺,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香火绵绵、钟声不绝;拥有华夏民族先祖尧帝寝陵的尧山,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问祖、顶礼膜拜的圣地;地处攸县东部的酒埠江风景区,民俗纯朴、古风犹存,自然、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内有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拥有酒仙湖、白龙洞等52个中外闻名的景点,其中禹王洞地下河是世界级的景点。尤其是酒埠江风景区,集山湖、溶洞、地热资源于一体,已被认定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景观奇特多样,有酒仙湖、百丈瀑、温泉等水体景观,古银杏树、红豆杉、方竹等森林景观,宝宁寺、洪秀全故居纪念馆、红军兵工厂等人文景观,已探明120多个大型溶洞,是南方地区最大的溶洞群,其中长达10公里的禹王洞地下河是我国已发现最长的地下河之一,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酒埠江风景区攸县8攸县-酒埠江风景区2005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评定,攸县酒埠江风景区列为国家地质公园。

      酒埠江风景区位于攸县东部,面积约830km^2,辖酒仙湖、白龙、太阳山、孟子山和天蓬岩等5大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列出的八大类旅游资源,样样齐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

      酒埠江地质公园地处湘赣交界地带的罗霄山脉中段西侧,位于湖南省“湘东名人、名山、宗教祭祖”旅游区内,紧靠“井冈山——炎帝陵——南岳寻根朝圣”旅游线路。早在宋代,攸县籍太学博士彭天益(1036—1094)向宋徽宗皇帝介绍攸县风土时,就曾用“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的佳句对该地的自然美景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公园集洞、河、泉、桥、瀑、峡于一身。岩溶地貌典型、独特而完整,溶洞密集成群(已发现156个)、多层发育、规模宏大、造型奇特、景观丰富,是湖南乃至全国位置最东、规模最大的溶洞群,与西部地区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张家界的黄龙洞,贵州的龙宫洞,湘中地区娄底的波月洞,东部江西的义龙洞相比,在规模及表现形式上独具特色。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朱学稳教授高度评价白龙洞“景赛黄龙洞,奇胜芦笛岩。”

      千年古刹宝宁寺千年古刹宝宁寺座落在攸县酒埠江风景区酒仙湖景区酒仙湖之滨,地处黄丰桥镇乌井村。宝宁寺创建于唐天宝10年即公元751年,是湖南最早的佛教禅院之一。

      宝宁寺为佛教南宗曹洞宗祖庭,从唐五代至宋元期间,宝宁寺香火一直很盛,成为湖南名刹和佛教南岳、江西两系的交往中心。宝宁寺现存的寺院殿宇,是清光绪二年修复的模式,前后有三进,殿、堂、楼、阁、台共24座。宝宁寺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北有少林,南有宝宁”之说盛极中国佛教界,一代佛学泰斗吴立民评价宝宁寺为“国宝”。

  •   未来规划

      根据《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期间,加快攸县建设,力争将攸县升级为攸州市,以带动市域中部、南部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空间方向:西北部攸州大道周边区及洣水以南区域。到2020年城市规模控制在2000公顷以内,在城市规模边界外划定400公顷有条件建设区。至2015年,攸县城区人口规模发展到21万人,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

      依托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建成全省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立足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品质,打造湘东南次中心城市。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的职能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搞好城市经营文章,致力于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打造长株潭区域次中心城市和湘东南——赣西北地区物流服务中心城市。

  •   民生事业

      2011年,攸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886元和11180元,分别增长14.7%和23.6%。新增城镇就业378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5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10万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改扩建农村敬老院5所,新建廉租房706套,改造农村危房1005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70元提高到300元。完成工业路小学新建和文化路小学、东北街小学改造提质,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7所,建成合格学校26所。高考二本以上上线1652人,万人上线率连续7年居全市第一。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直接为患者减轻医药费负担3750万元。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住院补偿金额达1.4亿元。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了70%。

  •   社会

      城市荣誉

      2012年亚洲金旅奖·大中华区十大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名县

      全国平安畅通县

      全国生态文明县

      中国金融生态县

      2011年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全国绿化模范县

      湖南省县域经济十强(2012排第七位)

      湖南省文明县城

      湖南省卫生县城

      湖南省2011年度旅游产业发展十佳县

  •   经济概况

      攸县7攸县历来是湘东之粮仓,这里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冬寒期短,无霜期年平均285天,年均气温16°-18°,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其辣椒、生姜、蒜苔、茉莉花茶畅销大江南北以及东南亚地区。1992年率先成为湖南省第一个粮食亩产千公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千元的“双千县”。近年又相继列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油茶林生产基地和省市蔬菜生产基地。攸县也是一座年轻的工业城市。全县目前已形成采掘、冶金、电力、机械、建材建筑、化学、食品、造纸、陶瓷、烟花、纺织、服装、制药、制鞋等20多个工业门类数百个产品。其中煤炭、建材建筑、化工已成为三大支柱产业。

      攸县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其中大米、活大猪、分割肉、茶叶、蚕丝、干椒,是攸县饮誉海外的传统出口产品。工业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冶金、采掘、机械、建材、化工、纺织、制鞋、造纸、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草席、床单、手套、竹制品、鞭炮烟花、灯泡灯具、氟化纳等畅销国内外,久负盛名;煮酒、松花皮蛋、春晓茶荣获国家金银奖,国际上备受用户青睐。到目前为止,攸县有近100种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攸县经济社会跨步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稳居全省十强,全县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经济保持高位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幅位居九县市区第三,五县(市)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56亿元,增长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增长2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31亿元,增长1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8414元,比上年增加3056元。 2011年攸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8亿元,增长14.6%;完成财政总收入18.5亿元,增长41.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4亿元,增长42.5%;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1亿元,增长40.6%;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19.3:48.6:32.1调整为16.6:53.7:29.7。县域综合实力连续6年稳居全省十强,居中部六省第22位。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63亿元,增长47%,规模工业增加值89亿元,增长35%。攸州工业园完成基础投入2亿元,落户项目13个,投产项目8个。煤矿技改基本完成,产能稳步提升,调煤保电工作得到省市肯定。烟花鞭炮企业新增16家,总量达到61家。湘化机顺利改制重组。“洣水河”牌电线电缆获国家驰名商标。克服严重旱灾影响,粮食总产量达到51.4万吨,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54.1亿元。成功举办“湖南·酒埠江·攸县香干文化节”,酒仙湖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湘东大市场被评为“全国诚信经营示范市场”。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6.5亿元,增长16.3%。

  •   自然地理

      地势由东西二侧向中部倾斜,东西环山,中部低平开阔向南北敞开,海拔界于69m至1404.9m之间,形成山丘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页岩、砂岩、页岩、紫砂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5种。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摇洲不摇。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县境内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三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植物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属436种,其中乔木273种、灌木139种,腾本植物24种,国家护植物20多种。

  •   行政区划

      攸县3攸县辖2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4个乡:联星街道、江桥街道、黄丰桥镇、酒埠江镇、桃水镇、鸾山镇、皇图岭镇、网岭镇、新市镇、丫江桥镇、渌田镇、柏市镇、大同桥镇、上云桥镇、菜花坪镇、石羊塘镇、莲塘坳镇、湖南坳乡、坪阳庙乡、槚山乡、鸭塘铺乡。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