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剑川县

剑川县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地名古有北宋的剑川县,今有云南省剑川县。剑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兰坪、云龙接壤,北与丽江毗连。县境东西横距58千米,南北纵长55千米,总面积2318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87.78%。总人口17.46万人(2006年),有白、汉、彝、僳僳、回、纳西等民族,是州内主要白族聚居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有老君山、石宝山、金华山、盐路山、雪斑山等。县内最高点雪斑山主峰海拔4295.3米,最低处米子坪海拔1973米。主要河流有金龙河、海尾河、白石江、弥沙河、象图河等。金华坝子南端有高原淡水湖剑湖,面积7.5平方千米。年降水量987.3毫米,年均气温12.3℃。

  •    中文名: 剑川县 别称: 剑川 下辖地区: 金华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老君山镇、羊岑乡、弥沙乡、象图乡;红旗林业局 建立时间: 2005年 面积: 2250平方公里 人口: 165900人 地理位置: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 著名景点: 剑湖、老君山、金华坝、沙溪坝、马登上兰坝 地域名人: 赵藩 地方特产: 芸豆、虹鳟鱼、地参、松茸 知名企业: 剑川县三江矿冶有限责任公司 机场: 大理机场县 电话区码: 0872 邮编区码: 671300 火车站: 大理站 行政类别: 县 车牌代码: 云L 气候条件: 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 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 建立时间: 2005年 面积: 2250平方公里 人口: 165900人 邮编: 671300 电话区码: 0872

  •   历史沿革

      剑川县4剑川县元置剑川县。县南有剑川,即剑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因名剑川。

      某年,剑川县辖1个镇、8个乡:金华镇、东岭乡、甸南乡、沙溪乡、羊岑乡、马登乡、上兰乡、弥沙乡、象图乡。1999年,甸南乡改建甸南镇。2000年,剑川县辖4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590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金华镇 11476 剑阳镇 32915 甸南镇 36841 马登镇 19957 沙溪乡 21486 羊岑乡 12437 上兰乡 16208 弥沙乡 9116 象图乡 5464

      2001年,全县辖5个镇、4个乡:金华镇、剑阳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羊岑乡、上兰乡、弥沙乡、象图乡。2005年,剑川县撤销剑阳镇,其行政区域并入金华镇。

  •   商务经济

      布扎

      布扎是剑川白族民间传统工艺品。每逢端午节,儿童都在胸前挂一串布扎,用以驱邪镇恶,以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串布扎由狮子、老虎、绣球、八卦、鱼、童子、香包、兔子等3至8件组成。绣球是吉祥的象征,猴子表示机灵,八卦为护身宝物……都有美好的寓意。布扎制作工艺讲究,选用色彩鲜艳的布料,按设计先缝成雏形,然后填入艾叶等香料,再精心加工刺乡。其造型古朴,色彩艳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曾多次选送参加全国美术工艺展览,深受专家好评。近年来,布扎已成为外地游客喜爱的收藏品。

      剑川县7剑川县画毡

      画毡是剑川白族特有的民间工艺品,主要产于上兰、马登、弥沙等地。其工艺过程是由画师用木笔蘸面糊在白羊毡上作画,然后放进盛有茜草等植物颜料的大锅内煮沸浸染,凉干后剥去面痂,稍加整修即可。画毡图画古朴大方,有鱼跃龙门、麒麟送子、公鸡报晓等,还有花卉鸟兽等变形的白族民间图案。画毡是山区青年婚嫁的必备嫁妆,有生活红火,吉祥如意的寓意,因而备受喜爱。

      兰花

      剑川兰花栽培历史悠久,清雅素白、幽香宜人的素心兰(小雪素)、大雪素(大素心)为特产传统名花。近年来新开发的剑川地产莲瓣兰花,以花姿优美典雅,花香幽远,花奇罕见而声名鹊起,连续几年在中国兰花博览会上获金奖,中国著名兰花专家吴应祥研究员为此专门题字“剑川兰花”,资鼓励。产于石宝山的莲瓣兰奇花“剑阳蝶”,副瓣蝶花明显,形如彩蝶,珍贵神奇,获国家注册证书。其他跻于全国名品兰花之列的还有青奇素、陈氏荷(大荷红莲瓣)、金华梅、玉蝶兰等。

      松茸

      松茸俗称鸡纵,为野生珍贵菌类。香味独特,鲜嫩可口,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及维生素等,营养价值高,具有强身益胃及防癌作用。剑川松茸形态好,品质优良,虫害少,出菇期长,有“磨菇王”之称,倍受客商青睐,远销日本。

      牛肝菌

      牛肝菌味道鲜美,食而不厌,俗称美味牛肝菌。其富含氨基酸、优质蛋白质以及单糖、二糖和抗癌的多糖,是名贵的“山珍”。剑川牛肝菌分布广泛,有不少特有品种,深受西欧各国欢迎。

  •   基本概况

      剑川县1剑川县剑川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兰坪、云龙接壤,北与丽江毗连。县境东西横距58公里,南北纵长55公里,面积约2250平方公里。 剑川地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大理、丽江之间,滇藏公路214国道纵贯县内,交通便利。剑川集三顶桂冠于一身,以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石宝山和全国和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及全国木雕艺术之乡著称于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剑湖(含金华山、满贤林、县城景风公园)及老君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   文化艺术

      白曲

      白曲即白族民间歌谣。剑川是白族民间歌谣的主要发祥地,被称为“白曲之乡”。列为全国艺术家科重点科研项目的《白族民间歌谣集成》收编的479首歌谣中,剑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数量多、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歌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式“山花林”,四句为一段,两段或若干段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绣花鞋穿脚上,白羊皮斜坡。白米白面吃进肚,白讲白说白费气,白天人多难开口,白月下相会。”白曲常在田间地头及石宝山歌会等民族节日里演唱,龙头三弦伴奏。其内容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风格独特的有反意歌、谐音调、一字曲等。

      剑川县8剑川县本子曲

      本子曲是流行于剑川的白族曲艺品种,其唱词亦为“山花体”,唱本有故事情节,长于抒情。现仍广泛流行的本子曲传统唱本有《鸿雁带书》、《出门调》、《月里桂花》等50多篇。《鸿雁带书》反映的是出门做木匠的丈夫久不还乡,妻盼夫归的情景。另一部反映木匠出门苦情的代表作是《出门调》,全篇分为被逼、离乡、冤情、妻怨、夫泪5个部分,共200多行。曲折反映白族社会生活的《黄氏女对金刚经》共2300多行,是迄今搜集到的最长的白族民间叙事长诗,已在日本出版。

      剑川古乐

      剑川古乐由4类曲种组成。一是古曲,有《浪淘沙》、《南清宫》等,其中一些古曲属早已失传的唐宋词谱,如《浪淘沙》即由吕洞宾所创。二是洞经音乐,有《嫦娥歌》、《醉杨妃》、《八卦腔》等30多首,其中《八卦腔》据考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所创的舞曲《紫微八卦舞》关系密切。过去,洞经会遍及全县各地,参加者都为会演奏乐器的文人学士及民间艺人。三是阿吒力佛腔,有《大佛腔》、《众等皈依》、《香赞》等100多首。在文化馆的配合下,中国音像大百科编辑部将剑川阿吒力佛腔收入《云南佛乐》(磁带三盒)正式出版,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四是道腔,有《长梵白鹤》、《集福迎祥》、《五召请》等40多首,其曲调自成一格,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大理州乃至全省,能较为全面掌握阿吒力佛腔、道腔及其科仪表演的仅有剑川的一些老艺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部门的民族音乐学专家几度来剑川采风,挖掘宝藏,他们说:“剑川的确是块宝地,古乐历史悠久,风格独具,确系唐音宋曲,在内地早已失传,有不少曲目,现仅在剑川保存独有,堪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东山打歌

      东山打歌流行于剑川东山,为自娱性的白族舞蹈,其动律在腿、脚,动作浑厚朴实,均为全脚掌着地,踏实沉重,一步一顿,踏地而歌,节奏鲜明,风格粗犷大方,富有原始古朴的韵味。剑川文化工作者根据东山打歌改编创作的白族歌舞《肖拉者》,代表白族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56个民族歌舞荟萃的“九州奇葩”晚会演出并获奖。尔后又改编为白族集体舞,在1996年在州庆四十周年时全州推广普及获成功,结束了白族没有集体舞的历史。

  •   文化艺术

      白曲

      白曲即白族民间歌谣。剑川是白族民间歌谣的主要发祥地,被称为“白曲之乡”。列为全国艺术家科重点科研项目的《白族民间歌谣集成》收编的479首歌谣中,剑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数量多、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歌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式“山花林”,四句为一段,两段或若干段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绣花鞋穿脚上,白羊皮斜坡。白米白面吃进肚,白讲白说白费气,白天人多难开口,白月下相会。”白曲常在田间地头及石宝山歌会等民族节日里演唱,龙头三弦伴奏。其内容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风格独特的有反意歌、谐音调、一字曲等。

      剑川县8剑川县本子曲

      本子曲是流行于剑川的白族曲艺品种,其唱词亦为“山花体”,唱本有故事情节,长于抒情。现仍广泛流行的本子曲传统唱本有《鸿雁带书》、《出门调》、《月里桂花》等50多篇。《鸿雁带书》反映的是出门做木匠的丈夫久不还乡,妻盼夫归的情景。另一部反映木匠出门苦情的代表作是《出门调》,全篇分为被逼、离乡、冤情、妻怨、夫泪5个部分,共200多行。曲折反映白族社会生活的《黄氏女对金刚经》共2300多行,是迄今搜集到的最长的白族民间叙事长诗,已在日本出版。

      剑川古乐

      剑川古乐由4类曲种组成。一是古曲,有《浪淘沙》、《南清宫》等,其中一些古曲属早已失传的唐宋词谱,如《浪淘沙》即由吕洞宾所创。二是洞经音乐,有《嫦娥歌》、《醉杨妃》、《八卦腔》等30多首,其中《八卦腔》据考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所创的舞曲《紫微八卦舞》关系密切。过去,洞经会遍及全县各地,参加者都为会演奏乐器的文人学士及民间艺人。三是阿吒力佛腔,有《大佛腔》、《众等皈依》、《香赞》等100多首。在文化馆的配合下,中国音像大百科编辑部将剑川阿吒力佛腔收入《云南佛乐》(磁带三盒)正式出版,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四是道腔,有《长梵白鹤》、《集福迎祥》、《五召请》等40多首,其曲调自成一格,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大理州乃至全省,能较为全面掌握阿吒力佛腔、道腔及其科仪表演的仅有剑川的一些老艺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部门的民族音乐学专家几度来剑川采风,挖掘宝藏,他们说:“剑川的确是块宝地,古乐历史悠久,风格独具,确系唐音宋曲,在内地早已失传,有不少曲目,现仅在剑川保存独有,堪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东山打歌

      东山打歌流行于剑川东山,为自娱性的白族舞蹈,其动律在腿、脚,动作浑厚朴实,均为全脚掌着地,踏实沉重,一步一顿,踏地而歌,节奏鲜明,风格粗犷大方,富有原始古朴的韵味。剑川文化工作者根据东山打歌改编创作的白族歌舞《肖拉者》,代表白族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56个民族歌舞荟萃的“九州奇葩”晚会演出并获奖。尔后又改编为白族集体舞,在1996年在州庆四十周年时全州推广普及获成功,结束了白族没有集体舞的历史。

  •   民族人口

      剑川县5

      剑川县剑川县县辖3乡6镇,即金华镇、剑阳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老君山镇、羊岑乡、弥沙乡、象图乡,总人口16.4万人。境内有白、汉、回、彝、傈僳、纳西等民族,其中白族占91.43%,白族所占人口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是典型的白族聚居县。 剑川白族自称“白子”、“白秋”与“昆明”、“白蛮”、“河蛮”等有渊源关系。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剑川白语为中部方言区。白族有尚白的习俗,剑川白族妇女喜欢披白羊皮。女子服饰有多种,一般穿淡蓝色右衽大襟内衣,外着蓝色坎肩,坎肩用色调深浅不同的两种布料拼缝成自然图案;系长围腰,腰带和飘带上的白色桃花图案精七生动,绚丽多姿。妇女的服饰给人以朴素大方、庄重秀美之感。

      回族元代迁入,聚居在东岭乡桑岭、龙凤村、信奉伊期兰教,村中建有清代清真寺。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彝族居住在老君山周边和华山等山区,主要节日为“火把节”,常以芦笙们奏,通宵达旦打歌,欢乐无比。傈僳族主要分布在羊岑乡三甸箐、杉林箐等山区半山区,常在“阔时”节(过节月)跳“刮克克”(打歌),用乐器“妻本”或“额资”伴奏。

      纳西族聚居在东岭乡石莱江村,常在正月初三举行传统的“祭天”活动,在节庆日跳“阿哩哩”舞。

  •   民风民俗

      石宝山歌会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石宝山举行。被誉为“白族歌城”的石宝山万人对歌会,是白族风情的集中展现,所许的白曲已被收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

      歌会期间,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都穿上民族盛装,纷至沓来。方圆十里的山间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条条五彩斑斓的长龙。来赶歌会的白族姑娘们,打扮得非常漂亮。他们一路上亮开金嗓子,唱起悠扬舒展的白族调。白族小伙子们胸前挂一架别致的龙头三弦,弹响明快爽郎的三弦曲。歌声弦音此起彼落,令人陶醉。

      傍晚时分,满山遍野炊烟弥漫,人们用泉水煮香锣锅饭,烹调出一道道丰盛可口的家乡菜。素不相识的来客,只要弹弦开口唱,就被邀请共餐话家常。处处洋溢着山野情趣。

      夜幕垂降时,四面八方闪烁的火把和电筒光柱,象流星似的在林中闯荡。庵堂寺院里,花枝树丛间,矗岩巨石下,淙淙山泉边,男女青年弹响铮铮龙头弦,对唱悦耳花柳曲,用歌声交流以火一样炽热的情感,用调子赞美蜜一般甘甜的生活……弦歌鼎沸,通宵达旦。夜晚盛大的篝火晚会上,还进行歌舞活动。

      弹弦对调是白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巧妙方式。石宝山歌会正是他们互相认识结交,以此择偶的好机会。“对歌”不但唱情,也比智慧。要求即兴创作演唱,一问一答,中间不能停顿。谁接不上唱词,或所唱的唱词不合韵,就得唱败了。高明的歌手对唱几天几夜也难分高下。

      石宝山歌会是情歌的海洋。许多质朴真挚的石宝山传统情歌,是白族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经过几代人的传唱,不少佳作至今仍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

      歌会的由来,有不少神奇的古老的传说:石钟寺旁如钟的巨石,原来是一口金钟。远处飞来的恶龙口吐烈焰,把金钟烧成石钟,于是灾情难濒临白族山寨。以沙溪坝子里的情侣阿石波和阿桂姐为道的十姊十妹十“夫甲”(老友)串动千对歌手,云集石宝山日夜对高赛歌。歌声终于使恶龙魔法失灵,但他俩不幸累死在石宝山。为纪念他们,并防止恶龙再来作孽,人们每年都上山对歌,相延至今。[3]

      火把节传统的白族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族称火把节为“夫望吾”,意即六月狂欢节。火把节这天,家家户户六前竖小火把,每个村都要竖几柱大火把。火把顶端扎上“五谷丰登”彩色升斗,四周插上彩旗、花束,还有彩绳系上的一串串火把梨、花红、棠梨。五彩缤纷的大火把拔地而起,格外壮观。

      按传统习俗,由当年生小孩的人家共同筹办竖大火把、唱白曲等活动,还要上街请亲戚朋友及过往游客唱喜酒,吃炒豆。夜晚,青年儿童都手持小火把,列队迎宾,手抓一把把松香粉,对着火把撒向行人,泼火以示祝福。松香粉一燃,“轰”的一声,火光冲天,火带来光明和幸福,火给贵客带来的吉祥如意。

      绕海会绕海会于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剑湖边举行。这天,剑川坝子四乡八寨的白族群众都聚集到剑湖边,以村为单位,成群结队,开展绕海活动。一路上唱白曲,跳霸王鞭舞,还到本主庙里烧香磕头。活动时,常以某村为起点和终点,绕海一周方结束。

      相传很久以前,剑湖里出了一条恶龙,时时兴风作浪,毁坏村庄和农田。大家在六月十五这天,选出18位勇士,乘上造好的18条木龙,与恶龙展开博斗。勇士们架起木龙,冲进龙腹,与之同归于尽,从此百姓们才过上安稳日子。为了纪念18位勇士,大家把他们尊为各村本主,并且每年都举行绕海会。

      青姑娘节每年正月十五日,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过传统“青姑娘”节。传说,青姑娘是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被迫做童养媳,遭受婆婆、丈夫的虐待,“挑水几担要计数,讨火迟回骂连声,身子打成破竹杆,胆战心又惊……”过着非人的生活。她发出怒吼:“墙上人影难成画,水底捞月白费神,万丈铁链缠住身,难锁我的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她只得跳进海尾河,以死来反抗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为了悼念青姑娘,白族妇女在每年正月十五日纷纷聚会,开展祭奠活动。晚上,她们抬着青姑娘的偶像,走遍村中的大小巷道,边走边唱叙述她悲惨遭遇的长诗《青姑娘》。[4]

      本主会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为主,是本地区的保护神。本主庙前建有戏台,本主庙内除供奉本主外,还供奉其夫人子女和待从等。他们的像常用松柏雕成、造型古朴生动,富有地方特色。列为本主的神,大都是有功于民者。每年的本主诞辰都要举行盛大的本主会,时间1至3天不等。本主会期间要举行迎本主的仪式,开展唱戏、耍牛、唱白曲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届时,还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

      梨花会梨花会是白族传统盛会,在每年梨花盛开时节举行。阳春三月,遍布在剑川坝子里、坡地上、河谷间的座座梨园都披上了洁白雅致的素装,棵棵梨树上缀满了耀眼的白花。梨园里荡漾着美的韵味,在春风里摇曳的梨树枝条,仿佛向人们频频招手。人们三五成群,或亲朋同聚,或举家共乐,纷纷到梨园里野餐,开展春游活动。

      白族崇尚白色,相传这事惹恼的黑魔鬼,它施妖术把世间白色的东西全变成了黑色,梨树也枯死了。有一位名叫梨花的白族姑娘,历尽艰险取到了老君山白龙潭里的龙乳。他把龙乳喷在黑魔鬼的身上,黑魔鬼马上变成一块石头,枯死的梨树重新开出了耀眼的白花。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梨花姑娘,于是人们每年都要举行梨花会。

      栽秧会栽秧会是上兰、沙溪等地的白族群众在栽秧会节举办的民俗活动。常在田间演唱具一格的栽秧调。田头上,专门聘请来年民间艺人在打击乐配合下高奏唢呐伴奏,曲调高亢嘹亮,激动人心;田坝栽秧的群众一面高唱栽秧调,一面栽插,气氛热烈、活跃、充满了农家的欢乐。

      栽插结束时,在田间开展“打吉打挂”的习俗活动。常由一些人扮成县官司、府官、田公地母、师爷等角色,俗称“三班三房”,演唱吹吹腔。

  •   特色产物

      画毡画毡是剑川白族特有的民间工艺品,主要产于上兰、马登、弥沙等地。其工艺过程是由画师用木笔蘸面糊在白羊毡上作画,然后放进盛有茜草等植物颜料的大锅内煮沸浸染,凉干后剥去面痂,稍加整修即可。画毡图画古朴大方,有鱼跃龙门、麒麟送子、公鸡报晓等,还有花卉鸟兽等变形的白族民间图案。画毡是山区青年婚嫁的必备嫁妆,有生活红火,吉祥如意的寓意,因而备受喜爱。

      兰花剑川兰花栽培历史悠久,清雅素白、幽香宜人的素心兰(小雪素)、大雪素(大素心)为特产传统名花。新开发的剑川地产莲瓣兰花,以花姿优美典雅,花香幽远,花奇罕见而声名鹊起,连续几年在中国兰花博览会上获金奖,中国著名兰花专家吴应祥研究员为此专门题字“剑川兰花”,资鼓励。 产于石宝山的莲瓣兰奇花“剑阳蝶”,副瓣蝶花明显,形如彩蝶,珍贵神奇,获国家注册证书。其他跻于全国名品兰花之列的还有青奇素、陈氏荷(大荷红莲瓣)、金华梅、玉蝶兰等。

      松茸松茸俗称鸡纵,为野生珍贵菌类。香味独特,鲜嫩可口,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及维生素等,营养价值高,具有强身益胃及防癌作用。剑川松茸形态好,品质优良,虫害少,出菇期长,有“磨菇王”之称,倍受客商青睐,远销日本。

      牛肝菌牛肝菌味道鲜美,食而不厌,俗称美味牛肝菌。其富含氨基酸、优质蛋白质以及单糖、二糖和抗癌的多糖,是名贵的“山珍”。 剑川牛肝菌分布广泛,有不少特有品种,深受西欧各国欢迎。

  •   生物资源

      一、芸豆

      由于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种植经验,所产芸豆蛋白质含量高、品质好,无污染而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A级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一直畅销国外,是滇西北一带重要的芸豆交易集散地,常年交易量在6000吨左右,今年全县种植芸豆面积近4.2万亩,产量5000吨以上,欢迎广大客商前来我县进行芸豆精加工及出口销售商务。

      二、虹鳟鱼养殖

      剑川县6剑川县我县有大量的龙潭水资源,具水质清澈透明,水量稳定,无异味、无污染,全年水温稳定在14-15℃,是国内少有的高品质冷水水体资源,也是养殖虹鳟鱼的理想之地,经初勘可开发渔田60亩以上。九八年我组建了三文公司,投资186万元开发渔田4.8亩进行彩虹鳟鱼工厂化养殖和经营,所产彩虹鳟鱼产量高、品质好、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该公司营运良好。竭诚欢迎国外有实力的商家到我县合资、联营或独资等多种形式利用冷水水体资源开发的虹鳟鱼养殖。

      三、地参食品开发

      地参原为野生的寺庙、斋食素菜,富含各处氨基酸和粗蛋白,是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经长期引种训化栽培,我县已成为独有的人工栽培基地。是有名的地方土特产,系列粗加工产品以其独特风味畅销省内外。由于其经济价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近年发展很快,今年已种植一千多亩产量在200吨以上。诚邀商界有识之士前来我进行基地建设和系列深加食品开发。

  •   自然地理

      剑川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有老君山、石宝山、金华山、盐路山、雪斑山等,山区面积占87.78%。县城海拔2200米、县内最高点雪斑山主峰海拔4295.3米,最低处米子坪海拔1973米。县内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低悬殊2300多米,从垂直带看,具有多层性。主要河流有金龙河、海尾河、白石江、弥沙河、象图河等。县内著名的坝子有金华坝、沙溪坝、马登上兰坝。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比较明显,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民间艺术等地也不尽相同,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剑川县2剑川县县内风景名胜较多,素有剑川八景之称,即金华朝阳、玉龙晴雪、东岭夕晖、海门秋月、桑岭古木、石宝灵泉、海面渔灯、郊边牧笛。最令人赏心悦目,旅游条件已初具规模者,当首推石宝山及剑湖景区。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约25公里,这里峰峦叠嶂,林壑幽深,古迹荟萃;这里有在全国屈指可数的珍品——佛教密宗“阿吒力”派唐宋明王堂等造像、“阿央白”(女性生殖崇拜雕刻)及独一无二的南诏王造像石窟;这里有“石头开花”的丹霞地貌和扭松成林的自然奇观。奇窟、奇石、奇松,三奇蜚扬天下。剑湖距县城东南4.5公里,水清清、湖蓝蓝,景色秀丽,为无污染高原淡水湖泊,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湖泊,曾入写《天龙八部》,在金庸先生笔下生辉。满贤林、金华山的佛、道寺观和县城景区公园内的明清古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

      经济上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业生产条件优越。剑川木雕工艺精湛,历史悠久,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木雕艺术之乡”。

  •   行政区划

      剑川县3剑川县

      剑川县辖5个镇、3个乡:金华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老君山镇、羊岑乡、弥沙乡、象图乡;红旗林业局。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