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高要市

高要市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高要市位于广东中部、西江中下游,属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肇庆市经济发展中心区。东与珠江三角洲腹地接壤,西与粤西相联,处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资源丰富的西江经济走廊结合部。市城区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肇庆市隔江相望,距广州90公里,香港138海里,西江黄金水道、三茂铁路、国道324线以及广肇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要古为百越之地,建县于汉元鼎六年(前111),因羚羊峡有居高扼要之势而取名“高要”。元封元年(前110)设立高要盐官,为岭南仅有的两处盐官之一。曾是广州都督府、两广总督府驻地,县署设在羚羊峡口(现端州区),县东北有高峡山。1988年将县城迁往西江南岸,1993年9月撤县设市,2015年4月撤县设区。高要区东西最宽67公里,南北最长74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约占30%,山地面积157.5万亩,约占60%,水系面积占10%。高要是一个以粮食和蔬菜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市,是广东省粮、菜、鱼、果、林生产的重点市(县)之一。高要籍华侨以澳大利亚为最多。

  •    中文名: 高要市 外文名: Gaoyao 下辖地区: 1个街道、16个镇 建立时间: 建县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面积: 2307平方公里 人口: 73万(2003年) 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中部、西江中下游 地域名人: 陈希迁、苏廷魁、吴桂丹等 邮编区码: 441283 地方方言: 粤语 政府官方网站: http://www.gaoyao.gov.cn/

  •   交通情况

      高要市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部。东邻佛山市三水区,西连云浮市云城区、肇庆市德庆县,南接佛山市高明区、云浮市新兴县,北连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广宁县、四会市。属广佛肇经济圈和肇庆市经济发展中心区。广茂铁路、南广铁路、广梧高速公路、广昆高速公路、江肇高速公路321国道、324国道、西江航道和省道S264线、S272线、S273线、S362线,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属于广州一小时经济圈范围。

      新桥镇站站址在广东省高要市新桥镇,建于1991年。离三水站77公里,离茂名站233公里,隶属广东三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管辖,为四等站。

  •   人文荟萃

      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高要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初创了古老的史前文化。在高要境内能找到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痕迹。金利镇茅岗石路村的干栏式水上木构建筑,标志着高要西江沿岸已经从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而在北岭松山出土的战国墓及有关的铜器,表明古代高要深受楚文化的影响。

      金利镇茅岗遗址是广东省首次发现的靠近江河的最大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住建筑遗址,距今4000多年。黎槎村(高要八卦村)、蚬岗村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南岸文明塔、金利茅岗遗址、金渡端石老坑洞遗址(属肇庆市直管理)等,是文房四宝之首端砚名石主产地,为端砚文化的发源地。水上居民和客家文化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河台开耕节、茶果节、金利赛龙舟和金渡花席、水口端砚、新桥洋篮、大湾红木等手工艺。

      高要人文荟萃,英贤辈出。唐代有一代禅宗大师陈希迁,在六祖慧能门下出家,在其后的禅宗五家,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的传承都渊源于希迁。宋代高要县城明直里梁氏一门两代三进士,明代莲塘梁氏一族考取了10名进士举人,贡太学者20人。明末清初,高要文风渐炽,书院林立,大批学者来此讲学传道,推动了高要教育的发展,苏廷魁、吴桂丹、冯誉骥等人考进了翰林院,何昆玉金石篆刻成就斐然,邓子舟灰塑艺术名扬省港,邓福所创洋篮飘洋过海,蔡九仪将少林武术带进岭南开创南拳新流派。建立民国以后,不少高要青年投身军旅,涌现出余汉谋、梁寒操、马炳洪、林湛、唐云山、罗懋勋、吕鉴周等国民党上将和中将,其中有的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类拔萃,如梁寒操先后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宣传部长,著述甚丰。康有为的学生陈焕章从晚清进士到留学取得博士学位,任民国议员,他创立了孔教,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孔教学院。刘泽荣连任三届全俄华工代表大会执委会主席,曾出席共产国际第一、二次代表大会,是最早见到列宁的中国人。早年赴美国留学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被称为“中国物理学之父”。曾率重庆号巡洋舰起义的邓兆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杰出将领,历任海军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国画大师黎雄才以“黎家山水”享誉艺坛,成为岭南画派的一代宗师,获得中国第一届“金彩奖成就奖”,是国画界的第一人。黄友棣的音乐作品享誉港台,被称为“音乐菩萨”。

  •   历史沿革

      高要市2建县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县东北有高峡山。据《水经注》:有“高要峡口”而得名。曾是广州都督府、两广总督府驻地。1988年将县城迁往西江南岸,1993年9月撤县设市。

      2000年,高要市辖19个镇:南岸镇、白土镇、白诸镇、大湾镇、活道镇、回龙镇、小湘镇、河台镇、蛟塘镇、金渡镇、金利镇、乐城镇、莲塘镇、禄步镇、马安镇、水南镇、笋围镇、蚬岗镇、新桥镇。总人口625125人,各镇人口:河台镇32986乐城镇23497水南镇10875禄步镇61924笋围镇11244小湘镇17482大湾镇31192新桥镇36988白诸镇32339莲塘镇52003活道镇34739蛟塘镇25369回龙镇23285白土镇59766金渡镇31101金利镇58611蚬岗镇21881南岸镇44408马安镇15435(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高要市辖19个镇(南岸、金渡、金利、蚬岗、白土、回龙、蛟塘、莲塘、活道、新桥、白诸、马安、大湾、禄步、笋围、小湘、河台、乐城、水南),324个村委会、26个居委会

      2003年4月18日,撤销马安镇,并入南岸镇,全市由19个镇改制为18个镇,324个行政村,26个居委会,总面积2196平方千米。市政府驻南岸镇。总人口72.89万人,外来人口26441人。

      2004年3月,高要市调整部分镇行政区划:撤销笋围镇,将其行政区划并入小湘镇;撤销南岸镇,设立南岸街道。 3月8日,南岸街道办事处成立并举行挂牌仪式。南岸街道办事处管辖原南岸镇区划,有6个居委会、10个村民委员会,面积为70.75平方千米。 撤销笋围镇,将其行政区划并入小湘镇工作在3月4日完成。撤销笋围镇并入小湘镇后,小湘镇人民政府管辖原小湘镇和笋围镇的行政区划,有2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委会,面积200.43平方千米。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要市辖1个街道(南岸)、16个镇(金渡、金利、蚬岗、白土、回龙、蛟塘、莲塘、活道、新桥、白诸、大湾、禄步、小湘、河台、乐城、水南)。

  •   基础设施

      高要市3高要市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日渐优越,为今后全市经济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高要市坚持大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累计投入13.8亿元,完成了国道、省道、县道336公里的扩建改造,新建镇、村的水泥公路8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全市通车里程达1130公里,公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经321国道可通大西南,经324国道直达海南省,经肇江线可直达珠海、澳门。火车、巴士、飞翔船、货车可直达港澳地区,拥有直通港澳的口岸码头,交通和货运十分方便。广肇高速公路和肇庆大桥的建设,更缩短了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 邮电通信方面,形成了畅顺的网络,为传递各种信息提供了快捷服务。近年来,我市通过大规模的邮电通信设施建设,全市邮电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和传输线路光纤化的通信网络。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覆盖全市,为各方友人了解各种信息提供了方便。电力供应充足,拥有1个5万千瓦的金利发电厂。供水方面,全市供水充裕,市城区两个自来水厂日供水可达15万吨的能力,保证工业生产和市民生活用水需要。市政建设方面,兴建了长5.85公里的沿江路,实施了外滩工程建设,已建有明珠塔、明珠广场成为高要一景;建有世纪大厦、高要丽晶大酒店、商检大厦、公安交警大楼、大富豪商业中心、高华大厦等高层建筑。市区重点建设工程——广东影视旅游城目前正在按规划紧锣密鼓进行建设,将建成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影视外景基地和现代旅游景点。

  •   居住人口

      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78.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数为11.7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7‰。人口迁入6496人,迁出4388人。登记外来人口5.78万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与2000年相比,全市10年增加人口128232人,年均增长1.89%;平均每个家庭3.61人,增加0.07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9394人,15-64岁554669人,65岁以上69345人,分别占总量的17.17%、73.63%、9.2%,与上次普查比,0—14岁人口比下降11.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中升11.02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上升0.58个百分点。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14538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人口59444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366557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236614人。与2000年比,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867人上升为1930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5057人上升为789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0546人上升为4865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6994人下降为31408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7891人,比2000年减少13809人,文盲率由7.12%下降至2.37%,下降4.75个百分点。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总数1027人,分属27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558人、瑶族89人、维吾尔族约78人,土家族75人、苗族44人、黎族42人,侗族36人、回族23人,满族19人,蒙古族9人,仫佬族8人,布依族、朝鲜族各6人,藏族、毛南族各5人,畲族、彝族、僳僳族各4人,仡佬族、白族、哈尼族各2人,京族、赫哲族、水族、阿昌族、崩龙族、高山族各1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9.88万人,港澳台同胞14.01万人,分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

  •   教育

      学校小学

      民国元年(1912年),学堂改称学校,本县仍以私塾为多。民国17年,县教育会议决定“禁塾设校”,以后,小学有所发展。民国25年发展到589间(其中县立小学1间)。

      民国29年(1940年),县推行国民教育,高级小学改称中心国民学校,初级小学改称国民学校。民国34年统计,全县有国民学校436间,私立小学10间。1949年国民学校减为316间,学生21540人,占当时总人口数的4.3%。

      建国后,彻底取缔私塾,接收改造国民学校。学校名称一律冠以地名,统称小学。据1950年底统计,全县有小学403间,学生23200人。土地改革后,农民迫切要求学文化,学校发展加快。到1952年已有小学502间,学生456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71.5%。同年,本县执行部颁《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小学全部改为公办。1954年调整小学布局,学校减为354间,学生40968人,入学率61.92%。1957年又回升为383间,学生50068人。入学率64.47%。

      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发展了民办小学。1959年全县有小学481间,学生70594人,入学率80%。

      1960年,国家出现暂时经济困难,部分学生退学,学校贯彻“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辞退超龄学生,在校学生下降至58531人。

      1961年,部分公社中心小学开始办“五年一贯制”试验班。1963年贯彻《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40条),稳定了教学秩序,教学质量逐步有所提高。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加大办耕读小学早午晚班,巡回教学,全日制与半日制同时并举等,小学又有较大发展,据1964年底统计,全县共有小学817间,学生69356人(其中半日制315间,7012人),入学率77.74%。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小学停课“闹革命”,学校处于混乱状态。197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普及小学作为一项大政来抓”,小学才逐步得到稳定和发展。1976年,全县小学发展到758间,学生115296人,入学率达到96.6%,成为建国后小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但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影响下,学生知识质量下降。1978年贯彻《全日制小学教学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把课堂教学作为重点来抓,县、区分级办重点校。当时定广利、禄步、新桥三间中心小学为县重点小学,定各区小学为区的重点小学。从此,学校秩序纳入正轨,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至1983年统计,全县小学在校学生100400人,入学率96.68%,巩固率93.53%,成为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县。

      1986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县有小学468间,学生85457人,入学率98.05%,巩固率98.39%,毕业率97.08%。1993年,全县有小学449间,学生78053人。

      中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要县城内端溪书院改为肇庆中学堂(即今肇庆中学),学生4班,学制5年,为肇庆有中学之始。光绪三十四年改星岩书院为高要阖邑公立中学堂(即今肇庆市一中),招收本科1班,学制5年,预科1班,学制2年。民国元年(1912年),肇庆府中学堂改称肇庆中学,高要阖邑公立中学堂改称高要县立中学。民国7年,葡属天主会创办培志学堂,设专修班及完全小学,后称海星中学。

      民国20年(1931年),改高要县女子师范学校为高要县女子初级中学。民国24年并入高要县立中学为女子部,为中学男女同校之始。

      抗日战争时期,农村中学相继兴办。民国31年(1942年)二区办起新江中学,三区办起宋隆中学。民国32年一区办起禄文中学。民国37年,在肇庆西门成立圣罗撒女子中学,为教会所办。

      1949年高要境内有完全中学2间(含省立肇庆中学),初中6间(含教会办的3间),学生1350人,入学人数仅占当时全县人口0.27%。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中学分批接收和改造。1950年改县立中学为高要县第一中学,改禄文中学为高要县第二中学,改新江中学为高要县第三中学,改宋隆中学为高要县第四中学。同时停办所有教会办的中学。1957年,增办3间初中(乐城中学、广利中学、宋隆华侨中学),全县共有中学8所(含省立肇庆中学),学生3677人(其中高中641人,初中3036人),比1949年增长2.7倍,占当时全县人口的0.6%。

      1958年后,中学发展较快,新办初中10间(莲塘中学、永安中学、大湾中学、沙浦中学、金利中学、白洞中学、白诸中学、活道中学、蚬岗中学、金渡中学),原高要县第一中学改称肇庆市第一中学,原二中、三中、四中分别改称禄步中学、新桥中学、宋隆中学,且都办成完全中学。1960年底统计,全县有完全中学5间(含肇庆中学),学生1087人;初中12间,学生6033人;半日制农业中学5间,学生926人。其时学生总人数达8046人,占当年全县人口的1.76%。

      1961年,原省立肇庆中学和肇庆市第一中学划归肇庆市管辖,同时执行部颁《全日制中学工作条例》(50条),贯彻调整方针,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压缩一些条件较差的全日制中学,发展半日制农业中学和林业中学。从1961年起,裁减白诸、白洞、沙浦3所公社办的戴帽子初中,把莲塘、永安、大湾、金利4所初中改为农业中学。1963年又裁减大湾农中,停办禄步中学高中班。据1966年统计,全县全日制中学保留10间(其中普通中学7间,农业中学3间),学生3482人(其中高中495人,初中2987);公社办半日制农业中学12间,林业中学11间,学生1847人。两类学校共有学生5329人,占全县人口的1%。

      “文化大革命”时期,半日制农林中学先后被解散,全日制中学迅猛发展。1969年全县各大队小学普遍附设初中班,各公社普遍办起高中。1976年,全县有完全中学2间(乐城、马安),高中18间(河台、水南、禄步、笋围、小湘、大湾、新桥、白诸、活道、莲塘、回龙、白土、金渡、蚬岗、广利、永安、沙浦、金利),大队办的小学、初中、高中九年制一条龙教育有7间(禄步1间、金渡1间、广利2间、永安3间),大队联办的初中1间,小学附设初中班298间。初中有641班,学生22464人,高中129班,学生6444人,中学生总人数达29808人,占全县人口的4.3%。由于急速发展,加之“文化大革命”中,运动多、劳动多、停课多、学制缩短(初、高中各2年制),取消了考试制度,学生知识质量严重下降。

      高要二中

      1977年开始拨乱反正,贯彻部颁《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79年开始对中学进行调整,先后把水南、小湘、笋围、白诸、沙浦、大湾、金渡、河台、蚬岗、蛟塘、活道、回龙等12间高中调整为初中,其时剩下乐城、禄步、新桥、莲塘、白土、广利、永安、金利、马安等9间高(完)中;同时先后摘掉305间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帽子,联办成65间独立初中。

      1980年定新桥中学为重点中学。1983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对普通高中进行结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先后改永安、莲塘、乐城等高中为农业职业高中。到1986年底统计,全县有普通高中6所,学生2255人;农业高中3所,学生929人;初中50所,学生26442人;中学生总人数达29526人,占全县人口的4%。

      现有5间高中,分别为高要市第一中学,高要市第二中学,新桥中学,肇庆市实验中学,高要市复读中学。

      大学

      广东理工学院(高要校区),2007年9月,学院高要新校区投入使用,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城区祈福大道。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成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根据2014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各专业以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专业带头人,并聘有欧美、日本等国的专家担任专任教师。有教师712人,其中专任教师568人,兼课、兼职教师329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152人。学校设有11个二级教学单位,开办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38个。

      教师清代,办教育者选聘教师任教。民国以后虽办有师范学校,但毕业生有限,不能满足办学需要,教师仍以选聘为主。建国后,由于教育事业发展快,师院、师专和大部分中师毕业生被派去中学当教师,有部分小学教师是选聘社会知识青年充任,成为民办教师。1980年后逐步改为中学教师以大专院校毕业生为主,小学教师以中师毕业生为主。

      建国初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时,全县有教师874人(中学教师149人,小学教师725人)。土改后,农村小学有比较大的发展,1957年有教师1401人(其中小学教师1258人)。“大跃进”期间,学校发展更快,到1960年统计,全县有教师2189人(其中民办教师415人)。1962年实行调整,压缩下放一批教师。到1965年,民办教师发展到1084人,占教师总数35.75%。

      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成为重灾区,教师从1965年的3085人递减到1968年的2732人(其中民办教师849人)。

      1969年后,小学和初中下放到大队办,提出“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小学和初中学校剧增,到1972年全县学校发展到971间(含教学点169间),教师4397人,其中民办教师2495人,约占教师总人数有57%。1975年,全县教师4856人(其中民办教师2781人),由于发展过快,造成学校布局不合理,师资不足,教学质量差。

      1979年以后,调整教学布局,学校间数虽然减少,但学制延长,班数、学生数和教师数也增加了。1980年全县教师6580人,其中民办教师3916人,占教师总数的59.51%。1985年后民办教师的比例开始下降,占教师总数的49.4%。1988年,广利、永安、沙浦划归鼎湖区,教师人数有所减少。1993年,全县有教师5953人,其中民办教师1801人,占教师总数的30.25%。

  •   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高要市4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品种进一步优化。今年水稻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从去年的6:4调整为5:5。

      2、依靠科技进步,农业样板工程建设进度快。“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莲塘万亩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金龙湖生态规划开发区”、“万亩罗氏虾养殖示范基地”、“剑花种植示范基地”、“林业产业化项目”、“林木良种繁育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山区片肉桂种植示范基地”样板工程建设已初见成效。

      3、科技下乡,受益群众。两年来组织科技下乡250场(次),培训农民2.5万人次,有1500人领取“农民技术职称证书”,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4、农业基础设施加大投入,配套服务形成体系,促进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工业概况高要市5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确立“工业立(市)”的发展思路,使高要从一个农业县变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新市,走上了持续、协调、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一年上一个台阶。目前,全市已形成轻纺、机械、电子、食品、建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市属企业中,鸿图等3家企业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锦纶厂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有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CAD应用工程示范企业”。8家“四优”企业均建立了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乡镇企业也蓬勃发展,并形成金利小五金、白土陶瓷、铸造、大湾红木家具等8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群体。其中“小五金”专业镇金利成为首批10个“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之一。今年1至6月份,全市工业实现产值78.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41%,比去年同期增长16%。

      个体经济1、总量增大,实力增强。到2000年全市共有个体私营业户20500户,比“八五”时期翻了一番;缴纳税金5827.3万元,比上年增长23.3%。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占全市工商税收31.3%;占全市GDP比重为39.6%。

      2、大户增加,素质提高。去年纳税超10万元、50万、100万、200万以上的大户共72户,投资超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有30家,其中超5000万元有5家。企业呈现从粗放型逐渐向资本集约、人才集约、科技集约转变的新态势。

      3、特色行业初具规模。目前已形成颇具特色的行业群体,如金利的小五金,白土的陶瓷、铸造行业,禄步的桂皮、松香、南药的加工、运销,大湾的红木家具行业,新桥的竹木编织行业等,这些行业都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中金利镇小五金行业达1600家,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八成。

      4、经济结构趋合理。我市个体私营经济结构已逐步从以经营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向第二、第一产业拓展。区域布局遍及城乡。

  •   自然资源

      高要市主要矿产有黄金、砚石、萤石、石膏、硫铁、高岭土、石灰石、钾长石、花岗岩、泥炭土等30多种。其中黄金储量居华南之首,产量占全省80%以上,被誉为“广东黄金之乡”;高岭土可开采储量近1亿吨,是广东重要的陶瓷工业原料供应基地。西江及其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224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径流量218.4万立方米/日。2011年,林业用地面积12.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6.7%,活立木蓄积量544.82万立方米。是中国绿色名市、中国肉桂之乡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拥有省级金钟山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12个,面积224.6平方公里,覆盖率为10.23%。

  •   荣誉记录

      中国压铸产业基地,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广东省蔬菜产业龙头市,广东省绿色名市,中国罗非鱼之乡、中国罗氏沼虾之乡

  •   行政区划

      高要市1高要市[1] 辖1个街道(南岸)、16个镇(金渡、金利、蚬岗、白土、回龙、蛟塘、莲塘、活道、新桥、白诸、大湾、禄步、小湘、河台、乐城、水南)。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