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碛口镇

碛口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碛口镇,位于县城以南48公里、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西与陕西省吴堡县隔河相望,南与柳林县连接。辖40个行碛口镇政村、64个自然村,总人口32164人,总面积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万亩。现为山西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被列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山西省地质公园。镇内西湾村是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该镇煤炭资源丰富。目前已形成以旅游、煤炭资源开发为龙头的大发展格局。

  •    中文名: 碛口镇 面积: 141平方公里

  •   历史变迁

      碛口镇2从临县,离石一带出土的大量陶片、石刀、石斧、陶环等多种文物考证、远在新时期时代,碛口这方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生息、繁衍。道光七年《永宁州志》记载:“靠林县和州之间,有古城遗址。民国6年,《临县志》记载,:“汉武帝4年,今碛口秋水河东寨村记载”

      南北朝时期临南置定邦郡,定胡县,故治在今柳林孟门镇。碛口之名,最早见于书《隋书》,是山西面对匈奴的防御要塞。道光七年《永宁州志》记载:“州西少一百二十里,曰孟门镇,周大象元年于次设定和县,隋置孟门关,其地势显固,碛口距孟门只有15公里,且兼在黄河暗边,均应为重要的军事重镇。

      碛口座落在黄河和楸水河的三角冲积而成,仅知在明末清初,临县天灾人祸,人口不到2万,但碛口非常萧条。当时集镇2公里的侯台镇。传言“先有侯台镇,有有碛口镇。清朝乾隆秋水河冲毁侯台镇,碛口镇开始兴盛。

      碛口在清朝乾隆年间,得益于大同碛险关,以及晋商的的辉煌,成为“晋商西大门,黄河大码头”。时有州县之分,就是说碛口一半属于永宁州,一半属于临县。民国初年,临县行政区划为五区36所,碛口一带属于香炉所,管辖112个村庄,其中包括今柳林一些镇。

      民国十四年临县设四个区,三区为碛口:离石县分为五个区,四区为碛口,区所都住扎在碛口黑龙庙。

      民国35年,临县、临南县合并为临县;离石和离东县合并为离石。将碛口划归临县,成为碛口镇,一直到今。

  •   历史名村

      西湾村

      碛口镇6西湾村位于临县碛口镇以西,距黄河古镇碛口仅一公里之遥,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3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

      西湾村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

      西湾民居

      西湾民居系明清古建筑群,依山傍水,占据长250米,宽约120米的地带,总面积约3万平米。建筑群由2米多高的村墙封围(现残缺),大院内横有两条街,竖有五条巷,把全院有序地联系起来。院之间又有小门相通,只要进入一个院落,就可通过小门游遍全村,真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西湾民居是典型的吕梁风格的四合院,历史文化气氛浓厚,有浓郁的黄土文化特色。现保存基本完好的有40处院落。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防洪排水畅通。特别是大门、垂花门、照壁、厅堂上的木雕、砖雕、石雕更是独具匠心,沿街沿巷的石匾,各具神韵,是研究黄河流域民俗和明清建筑的极好材料。

      陈家大院 是清代陈姓富商民宅大院,坐落在碛口镇东约一公里的湫水河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整体如一座阶梯式城堡,院内5条巷道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排列,寓意家庭世代旺盛,其建筑、石雕、砖雕、木雕都很有考究,整个君臣人有典型的吕梁地区风格。最令人稀奇的是,这座3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竟然保留至今且基本无损。

  •   古镇概况

      碛口镇1碛口地处吕梁山西麓,县城南48公里处,南与柳林王家沟乡相接,东与林家坪镇相连,北与丛罗峪镇接壤,西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全镇面积108.45平方公里,人口33409人,其中农业人口31405人,共有40个行政村,一个居民委员会。镇内资源丰富,有以黄河风情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明清建筑为主的人口景观,倍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地下资源也相当丰富,有以4号优质煤为主的煤炭资源和黄河水力为主的水力发电资源。

      镇内主产红枣和蔬菜,反季节的蔬菜销往离石、柳林等地,是农民收入的一项来源。

  •   古镇欣赏

    碛口镇9 碛口镇10 碛口镇11 碛口镇12 碛口镇13 碛口镇14
  •   名优特产

      莜面

      莜麦炒熟磨成粉而成。可捏角(包馅,一般为羊肉胡萝卜馅),可做栲栳,可搓鱼鱼,可用河捞床制莜面河捞,佐料以辣椒、醋、蒜沫、香菜、花椒面、柿子酱、羊肉打卤等为主。莜面口味奇特,口感坚韧。

      黄河鲶鱼

      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灰黑色,无鳞。头扁口大,有须两对。肉味美,为一优良的食用鱼类。鳔滋补,可入药。

      豆腐

      用大豆先去皮,水浸软,再磨成豆浆,煮熟,加卤水,后空出水分,在木制容器内压制成型。滑嫩适口,如再加辣子为佐料,口感更好。以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颜色纯白,质地精细,软而不脆等特点,誉满晋西,素有马尾提豆腐的美称。

      粉条

      年产200万公斤,色白,条匀,而煮沸,味道正,易贮存,不变质。品种有烩炒兼用的大片粉、二条粉,凉拌和做汤用的线粉、粉丝等。

      粉皮

      年产50万公斤,粉皮薄如纸,明如镜,既可凉拌下酒,又能与肉煮炒,一年四季皆宜食用。

      大烩菜

      分荤、素两种,素烩菜以大白菜、南瓜、西葫芦、豆角、土豆、胡萝卜、豆腐、粉条等为原料,肉烩菜加羊肉或猪肉。做法是先将锅加热,倒入少许油,放入盐、大葱、大蒜、香菜、大料(猪肉烩菜)、花椒(羊肉烩菜)等佐料,再将上述原料翻炒后加水炖熟为止。大杂烩是当地老百姓最为普遍的一种吃法,味道非常可口,当地人用这样的话形容其好吃:香塌脑瓜盖哩!

      红印印饼子

      以白面为主料,加少许油、盐,表层撒芝麻,盖有红印,象征吉祥。味喷香。

      臊子碗脱

      由荞面精制而成,辅之以辣油、芝麻酱、老陈醋为佐料,另加一勺臊子(方言,由海带、粉条、黑豆等调制而成的小菜),吃起来粘而不绵、厚香适口。

  •   文化习俗

      碛口镇7每年的农历正月和七月初一的黑龙庙会,碛口镇会有古风白韵的“社戏”活动,千古一绝的《狮子啃绣球》等地方小戏、碛口腰鼓,以及陕北皮影、剪纸、八音会、民间说唱等,都是极具黄土文化特色的风俗风情。

  •   旅游指南

      交通

      太原到吕梁地区行署所在地离石市汽车十分方便。这里再到碛口每天都有多班车辆来往碛口,有山路但不算险。

      住宿

      碛口镇较大的旅馆是碛口旅馆,住窑洞房,三人一间,洗澡和卫生间独用,只是被褥因为缺水不能每客都洗换,建议带自己的睡袋。其它类似的小旅馆也有不少,条件稍差。

      游季气候

      碛口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霜冻期为9月中旬至次年4月下旬,最佳游览时间最好在5月至10月初,天气温度比较适宜。

      进出交通

      从太原的西客站每天中午12:00发车。从北京有到山西省吕梁市的列车,从吕梁每天有8班发往碛口的汽车。

      特别提醒

      碛口镇8在碛口镇的后街上,有个杂货店挂着个很大的蓝色幌子,是一个说唱艺人的老式广告。盲艺人,70多了,唱的是当年碛口的繁华热闹景象。

      游麒麟沙滩、石壁长廊、大同碛(二碛口)激流,需雇机械动力的木船。

      游览其他陆上景点,需雇当地的两轮摩托。当地百姓总体品性朴实憨厚,雇车、雇船人多时较便宜,最好委托抽空店主交涉办理,游玩大同碛(二碛口)冲浪注意风险。

  •   景观简介

      碛口

      碛口镇4碛口位于临县城南48公里的处的黄河边,因黄河第二大碛——大同碛得名。碛口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此后200余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里回荡,在京包铁路建设前的170年间,每日有500余只木船来往于碛口码头,大批的粮油、皮毛、药材等自陕、甘、宁、绥、蒙等运来,棉布、绸缎、茶叶、陶瓷等物品,自太原、汾州等地由“向阳匣”陆路驮运至碛口,转销于大西北。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文水民间有“青定头,南峪口,拴起骡子跑碛口”的民谣。当地养有500余峰骆驼,可见当年的繁华。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2003年,山西省政府命名碛口为风景名胜旅游区。碛口旅游区主要包括黄河大同碛、碛口古镇、西湾、李家山和寨子山民居、黑龙庙、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黄河峡谷天然石雕等。

      大同碛

      大同碛位于碛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黄河处,是秦晋峡谷间最大的一个碛。黄河进入大同碛,河面急剧收缩为百米左右,河水涌向落差约10米长3000米的倾斜河道,顿时水流湍急、浊浪排空、咆哮如雷、声震十里,观者无不惊叹。大同碛下游百米处,黄河河宽水缓形成了千米之长的天然沙浴场。

      古镇

      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更有趣的是,古镇后街只有200余米,却转了十八道弯,这些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店铺都是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据记载,碛口店铺大规模修建是从清乾隆年间开始的,道光年间,全镇已有店铺60余个,到民国五年,店铺林立,除本县外还有包头、河曲、绥德、府谷、孟门、汾阳、孝义、介休、平遥等地人开的店铺,多达204家。

      李家山民居

      李家山民居位于碛口南5公里,系明清时期李氏家族所建。民居以窑洞为主,搞的叠置,错落有序。窑洞前普遍有廊檐伸出,多数为四合院。整个民居分布在黄土山坡上,较大的四合院都是水磨青砖对缝砌筑,无论造型、风格、艺术都十分考究。照壁上、门楼上、厦檐上和窑洞门窗上的砖木雕刻,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很精美,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将其与湖南张家界、山陕蒙黄土高原列为自己的三大发现。他评价李家山:“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以找到。”

      天然石壁浮雕

      从碛口溯黄河北上20公里的开阳段,黄河东岸石壁陡立,壁上有黄河水千百年来冲刷、风浊形成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天然画卷。这些天然石雕,鬼斧神工,人物山水、飞鸟走兽,任人联想。天然画卷总面积约10000平米,十分壮观。

      黑龙庙

      碛口镇5创建于明代的黑龙庙位于临县南端湫水河处的碛口镇卧虎山,主要由山门、正殿和乐楼组成。庙宇依山傍水,创建三百余年来,几经修缮,整体建筑严谨合理,左右对称,雄伟壮观。仰观庙宇叠于险峻的石崖之上,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倚庙廊居高俯视,秋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尽收眼底。庙中乐楼的音响效果极为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所以每逢古会隆节,秦晋两省四乡群众观光游览都络绎不绝。

      古刹

      创建于明代的黑龙庙,座落在碛口卧虎山,整体建筑奇伟壮观,叠于石崖之险。乐楼巧夺天工、不用音响设施十里之遥可闻,拾级登顶,千岩万壑、百里黄河、尽奔眼底。

      古渡

      过去曾是往来于绥、包、晋、陕、豫之间通商贸易的水陆交通枢纽。今日是黄河漂流,凭险过碛冲浪的理想去处。

  •   自然气候

      碛口镇3碛口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较为温凉湿润。随着东北高而西南低、海拔相对高差1267米的地势特征,形成东北寒凉、西南热暖的明显气候差异。总的情况是: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雨较少,且时空分配极不平衡。

      日照 多年平均大阳总辐射量为140.7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2807小时,日均7.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3%,日照时数最多的6月为286.5小时,最少的12月为204.7小时。

      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8.8℃,年平均气温介于6.5℃一11.3℃之间。东北部年平均气温6.5℃,西南部年平均气温11.3℃,南北相差4.8℃,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减趋势。全县无霜期平均为160天左右,由东北向西南延长,相差30天左右。

      降水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8.8毫米,从东北向西北、西南递减,东北部白文地区年降水量为558.1毫米,西部兔坂地区年降水量为417.6毫米,西南部丛罗峪地区年降水量为454.4毫米,分别级差为140.5毫米、103.7毫米。在全年降水中,季节差异很大,春季占14.4%,夏季占58.2%,秋季占24.7%,冬季占2.7%。而7、8、9三个月总降水量323.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2.5%,为雨量集中期。

      蒸发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149.8毫米,是降水量的4倍,高于吕梁地区其他各县。年内蒸发量的极大值出现在5、6、7三个月,月均367.5毫米,为同期降水量的6.5倍。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