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分类:
- 云南行政村
大荒地村隶属东川区拖布卡镇,地处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东与会泽县娜姑镇地域隔小江相望,西接新街村委会,北与坡头村委会相邻,南邻新店房村委会。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荒地村 所属地区: 中国 云南省 面积: 25.9平方公里 人口: 1616人(2007年) 地理位置: 隶属东川区拖布卡镇,地处镇东部,距 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东与会泽县娜姑镇地域隔小江相望 地方特产: 红薯等 知名产业: 种植业、养殖业
-
人文地理
大荒地村委会:驻地大荒地。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会泽县拖布卡区拖布卡乡。解放后亦同。1956年属东川矿区拖布卡区拖布卡乡,1957年属因民区拖布卡乡,1958年属东川市因民区拖布卡乡,1959年属拖布卡人民公社,1965年设大荒地大队。1984年5月改大队为乡,属拖布卡区公所。1988年1月改设大荒地村公所,属拖布卡乡。2005年撤乡并镇,属拖布卡镇。辖大荒地、新厂沟、董家梁子、老干沟等8个自然村,有1243亩耕地,主产玉米、红薯。有铁矿、铜矿资源。
-
农村经济
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8.8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5万元,占总收入的25%;畜牧业收入98万元,占总收入的3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930头,肉牛75头,肉羊305头,肉鸡2995只);第二、三产业收入77.6万元,占总收入的30%;工资性收入63万元,占总收入的24%。农民人均纯收入1386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68人(占劳动力的16%),在省内务工163人,到省外务工5人。
-
发展重点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维护管理好镇村公路,修通村组公路。
2、解决新塘、大荒地、余家包村小组人畜饮水管道工程。
3、建设好五小型水利工程,觖维修排子地、补味、新塘人畜饮水沟渠3条。
4、户均达到“三池一厩”配套工程一个。
二、大力发展种植养业
开发利用好小江河谷热区资源,大力发展冬早蔬菜,发展以柑橘为主的经济林果。引导农户引进畜禽优良品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三、发挥要地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
到“十一五”期未,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386元,增加到1854元。
-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29户通自来水,有30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66%)。有42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1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8%和48.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4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5户(分别占总数的33%和24%)。
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 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公里,距离集贸市场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1 辆,摩托车2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50亩,有效灌溉率为12%。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3户;建有小水窖 371口;全村有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有5 个自然村已通路;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5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2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820平方米,拥有教师11人,在校学生184人,距离镇中学5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26人,其中小学生184 人,中学生42人。
-
新农村建设
2007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
村情概况
辖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32户,有乡村人口1616人,其中农业人口1616人,劳动力105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81人。
全村国土面积15.9平方公里,海拔1,85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70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红署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243亩,人均耕地0.77亩,林地2,104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
-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养业,主要销售往区内。2007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6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3%。
-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243亩,均为旱地,人均耕地 0.77亩,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拥有林地2,104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4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1亩,水面面积 1,970亩;荒山荒地 8,665亩,其他面9,868。有铁矿铜矿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