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分类:
- 山脉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在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公里,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五台山 别称: 清凉山、紫府山、灵鹫峰 景区相关名人: 武则天 所在地: 山西省忻州市 气候类型: 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开放时间: 06:30-20:00 占地面积: 2837平方公里 票价: 168元 类别: 景点 著名景点: 白塔、南禅寺大殿等 景区等级: AAAAA级
-
世界遗产
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于西班牙塞维利亚当地时间2009年26日中午12:36(北京时间18:36),正式通过将五台山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认为,五台山符合世界遗产第(II)、(III)、(IV)、(VI)等4条标准,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决定将其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五台之最
五台山建的最早的寺院:今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五台山仰天大佛有多大:1996年在峰峦起伏的弓步山(普化寺南)发现的仰天大佛,长达3000余米。
五台山最高的塔:塔院寺大白塔,高56.3米。
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萨像:殊像寺文殊驾狻猊像,总高9.87米。
五台山最高的观世音菩萨像:金阁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17.7米。
五台山最长的石台阶路:登黛螺顶的大智路,全长508米,共有1080个石台阶。
五台山最重的铜钟:显通寺钟楼内悬挂的幽冥钟,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
五台山最大的铜锅:菩萨顶大铜锅,锅口直径2米,高1.06米。
五台山最高的山峰:北台顶,海拔3061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塔:佛光寺祖师塔,建于北魏。
给五台山撰写碑文最多的人:清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现存150多篇碑文中,写有20篇。
游览五台山留下诗作最多的人:清乾隆皇帝,在搜集成册的诗作中有他的39首。
五台山最高的殿宇:金阁寺观音殿,殿高18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南禅寺,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
五台山塑的最好的塑像:吉祥寺灯笼文殊菩萨。
五台山最负盛名的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
五台山最古老的彩塑:南禅寺大佛殿内的唐代彩塑。
-
历史典故
杨五郎出家的传说
杨五郎是杨业老令公的第五子,名延朗,以骁勇善战著称。
五台山楼观谷有一座太平兴国寺,是宋太宗在位时建的。相传,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率领杨家将等大批兵马亲征辽国晋阳。因双方势均力敌,宋军围城四十余日,也未攻破晋阳。宋太宗无法,掘开汾河大坝,水淹晋阳城,辽兵大败。宋军乘胜追击,继续北征,一直打到五台山南台附近的一座山岭上。忽然看见天空云朵中,现出文殊菩萨八臂相。宋太宗知道,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之所,菩萨化现,定是让我罢兵,使五台山百姓众生免遭涂炭之苦。于是将箭插于山岭,表示放下武器,一心向善。宋太宗由杨业父子保驾,来到五台山行宫。他早就听说五台山白鹿庵住持睿谏法师,倡导四誓,即眼不见非法之色,耳不闻非法之声,口不道非法之语,心不想非法之事,是一位道法高深的高僧。便想亲自拜见睿谏法师。宋太宗进入白鹿庵,睿谏搬个蒲团让太宗坐下,杨业父子侍立两旁。睿谏一边与太宗讲经说法,一边瞅着太宗所带侍从。当他目光落在杨业肩下杨五郎身上时,看出他似有所动,似有所得,便记在心里。
讲经完毕,宋太宗由杨业陪着回到行宫,敕令扩建白鹿庵,赐额“太平兴国寺”。杨五郎却有意留在后面,等人离开寺院,他马上返回身来,却见睿谏法师双手合十,站着笑望自己。没等五郎开口,睿谏先问道:“五将军因何去而复来?”
五郎答道:“我听师傅讲经,还有些不懂处,还请师傅赐教。”
睿谏听了大喜:“善哉,将军诚慧人也,但不知将军有何见教?”
五郎略一踌躇就说:“天生众生,然后有世界。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是众生本性。若人皆弃情去欲,眼不见所见,耳不闻所闻,无喜无怒,无哀无乐,世界成何世界,生又何益?”
睿谏笑了笑说:“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法者,佛法也。佛劝人为善,眼不见其所见者,不见其不善也,耳不闻其所闻者,不闻其非善也;离情去欲,离其情中所恶者;人有欲而后生恶,所以必去其欲,无欲然后心净,心净则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苦集灭道。”
杨五郎呻吟一会说:“不见其不善,怎知世界有善?不见其非恶,怎知世间有恶?善恶不分,何能去恶从善?你以善待他,他以恶待你,树欲静而风不止,却该如何?”
睿谏道:“佛法乃自省之道,不见非善乃劝众生自谨,若众生皆愿去恶从善,世间何恶之有?至于你你我我,恩恩怨怨,却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杨五郎听罢,似有所悟。睿谏见杨五郎有心于佛,便说:“尘世间生生死死,冲冲杀杀,不过一场戏耳,五将军日后应好自为之。”
杨五郎在五台山住了数日,天天去拜见睿谏,二人越谈越投机。后来宋太宗急着下山,杨五郎也与睿谏告别辞行,睿谏便给他一个黄绸包袱,并再三叮咛:“遇到大难时,方可打开,它可以帮你摆脱困境。”并向他赠送四句偈语:“须防我中仇,谨记道中道,决心应坚固,临危莫焦躁。”
不料后来辽国萧太后发兵南犯,宋辽交战金沙滩,由于潘仁美设计陷害,致使杨家将大败,七郎八虎死了四个,被俘两个,杨五郎奋力拼杀,突围到一片树林中,但也四面楚歌,十分危险。此时,他猛然想起五台山的睿谏法师送给他的那个黄绸包袱,打开一看,便见里面放着一把剃刀、一张度牒、一顶僧帽、一套袈裟。又猛然想起睿谏师傅的偈语来,原来“我中仇是指潘仁美。”杨五郎回想起奸臣当道,潘仁美屡次陷害杨家将,心灭意冷,遂卸下战袍,头盔,自剃须发,穿上僧装,骗过层层敌兵,离应州,过代州,一路来到五台山的太平兴国寺,拜睿谏法师为师,在五台山当了和尚。
过了些时候,五郎念父亲惨死陈家谷口,将杨业令公的遗骨偷取回五台山,葬于九龙岗,建了一座六角墓塔,以便自己节日祭祀。以后,人们把这座墓塔,称为“令公塔”,成为人们凭吊杨家将的地方。
-
国家级荣誉
1982年11月 国务院首批公布五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2年 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1992年12月 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旅游胜地40佳提名单位”
1997年 被国家旅游局作为向海外推出的35张王牌旅游产品之一
1999年9月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
1999年10月 国家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名胜区”荣誉称号
2000年9月 中央文明办、国家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荣誉称号
2000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
2000年12月 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集体”称号
2001年1月 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2年12月 选评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
2005年9月 五台山顺利通过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成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5年9月 国家建设部授予五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先进单位称号
2005年10月 通过GB/T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006年1月 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6年1月 五台山佛乐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2月 列入国家建设部公布的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位居前列,并授予“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称号
2007年4月 国家人事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7年5月 国家旅游局审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7年11月 国家建设部授予“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优先单位”称号
-
地质
五台山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亿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质古老,地貌奇特,是著名的国家地质公园。五台山地处华北大陆的腹地,与恒山—太行山连续,相对高差达2400多米,大面积出露了地壳不同层次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完美展示出中国大陆基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组成,是由大于25亿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在漫长的地球演进中,五台山经过了 “铁堡运动”“台怀运动”“五台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以“五台群”绿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构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发育的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更有第四纪冰川及巨大剥蚀力量造成的 “龙磐石”“冻胀丘”等冰缘地貌的奇观。
可以说,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全球地质科学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最佳记录,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例证。因此被誉为 “中国地质博物馆”。
-
宗教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也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因此受到西藏、内蒙、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少数民族的无比尊崇。
起源传说五台最早道家发达,《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只有少数人奉行。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原居中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卢景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这两位印度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四十二章经》)输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马寺。
永平十一年,摄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汉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高下,让僧人与道士表演、说明、验证,因此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故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何处适合建寺?《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五台山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气象非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齐史籍中大量出现。
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相关传说
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
在唐代的发展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起兵反隋时,就对佛教许下大愿,如果当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宝。武德二年(619)李渊便在京师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务。唐太宗即位后,重兴译经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九年(635),太宗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增数百。”武则天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非常重视佛教的作用。长寿二年(693),名僧菩提流志等呈上新译《宝雨经》,称菩萨现女身,为武则天上台大造舆论。证圣元年(695),武后命菩提流志和实叉难陀重新翻译《华严经》。圣历二年(699)译毕。新译《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清凉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凉寺。竣工后,命大德感法师为清凉寺住持,并封其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
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标志,是佛教寺院的大规模兴建和僧侣人数的增加。在唐代,五台山见诸记载的佛寺就有七十余所,其规模都十分宏伟。
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文宗遂于会昌五年(854)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字,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全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当代2012年2月,山西省文物局表示,为提升五台山整体品味,山西有望投资18多亿元,在资源保护、基础设施、旅游开发上组织实施14项工程,努力把五台山打造成北方最负盛名的“清凉胜境”和国际最具影响力的“东方佛都” 。
-
旅游信息
特色活动
跳布扎:农历六月十五前后起源于西藏,是五台山黄教每年举行的重大佛事活动。在活动前一天,寺内喇嘛就开始念护法经,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鬼”;十五日,百余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萨顶,穿街绕巷,最前边架着弥勒菩萨像,其后大喇嘛坐轿,二喇嘛骑马,其余僧众吹奏庙堂音乐,浩浩荡荡的往罗目侯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萨顶“斩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赐服饰,外列僧人头戴面具装扮28宿,就地画圆,按圆行步,并辅以身形手势。通过此活动以驱除邪恶,迎来吉祥安泰。
五台山国际旅游月:活动时间为每年7月,节期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民间文艺活动、骡马牲畜交易大会。
美味佳肴五台山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菜肴和风味小吃,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肉片炝香蘑、清炒台蘑、小鸡炖台蘑等传统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腻。 到了五台山的中心地带——台怀镇,可在镇中的餐厅里一享当地的美味,您还可以到家庭旅舍中去品尝主人精心制做的具有地方风味的家常饭菜。 季节提示五台山海拔很高,虽然处于与北京大致相同的纬度,但气候特征却和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差不多。 五台山地区夏季湿度大,常有雨水,上山需带雨具。春、秋两季来五台山旅游,需带毛衣毛裤之类。你若想登东台观日出,必得租棉大衣才行。从北边的繁峙、砂河一带翻越鸿门岩来五台山,需注意季节和气候变化。5月以前和9月以后,高入云端的公路被积雪封堵,难以通过,只有5至9月的中间4个多月可以通行。到五台山旅游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夏季。
-
旅游攻略
1991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华北第一高峰五台山,不仅练习了冰雪技术,还对当地进行了初步的地貌考察,为山鹰社科考活动诞生奠定了基础。
特色活动跳布扎
时间在农历六月十五前后,起源于西藏,是五台山黄教每年举行的重大佛事活动。在活动前一天,寺内喇嘛就开始念护法经,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鬼”;十五日,百余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萨顶,穿街绕巷,最前边架着弥勒菩萨像,其后大喇嘛坐轿,二喇嘛骑马,其余僧众吹奏庙堂音乐,浩浩荡荡的往罗睺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萨顶“斩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赐服饰,外列僧人头戴面具装扮28宿,就地画圆,按圆行步,并辅以身形手势。通过此活动以驱除邪恶,迎来吉祥安泰。
每年农历六月举办,期间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民间文化活动、骡马牲畜交易大会。朝会活动内容丰富,其主要一项是四方僧侣云集台怀镇做道场、诵经,使五台山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游人不但参观了五台山的寺庙建筑群,而且欣赏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兴盛的朝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会逐渐演变,从而形成了五台山国际旅游月,为展示佛教圣地五台山的镇山文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五台山佛教文化节
时间:8月21日—9月21日,活动地点:忻州市五台山,活动内容: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终年香火缭绕、梵音不断,宗教气氛浓厚。每年8月,这里举行盛大的旅游节庆——“五台山佛教文化节”,届时各方宾客和僧众云集,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盛况空前。期间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民间文艺活动。
佛事活动九项特色旅游活动:佛国圣地采摘游、朝台登山健身游、佛教文艺欣赏游、镇海松涛红叶游、秋冬美景摄影游、金色世界生态游、银色五台踏雪游、寺庙法会祈福游、佛法禅宗探访游。
九大佛事活动:农历七月十五(公历9月3日)的盂兰盆会、农历七月二十四(公历9月12日)的龙树菩萨圣诞法会、农历七月三十(公历9月18日)的地藏菩萨圣诞法会、农历八月二十二(公历10月10日)的燃灯佛圣诞法会、农历九月十九(公历11月5日)的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法会、农历九月三十(公历11月16日)的药师琉璃光佛圣诞法会、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公历2010公历1月1日)的阿弥陀佛圣诞法会、农历十二月初八(公历2010年1月22日)的释迦牟尼佛成道法会、农历二○一○年正月初一(公历2010年2月14日)的弥勒菩萨圣诞法会。
美食
五台山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菜肴和风味小吃,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肉片炝香蘑、清炒台蘑、小鸡炖台蘑等传统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腻。到了五台山的中心地带——台怀镇,可在镇中的餐厅里一享当地的美味,您还可以到家庭旅舍中去品尝主人精心制做的具有地方风味的家常饭菜。
拨烂子为五台的家常小吃,作法非常简单,味道却特别棒。拨烂子以土豆为主料,也可加入胡罗卜、韭菜等蔬菜一起做。先将土豆擦成鸭舌状的片,切细淋水后均匀撒裹面粉上火蒸熟。加上蔬菜、干辣椒及调味品入锅炝炒即成。
到了五台山一定要记住买点台蘑.台蘑,是对产于山西省五台山地区蘑菇的简称,是一种营养极高的食用菌类作物,又称“天花菜”。
一、营养价值高,入筵席串汤可解肉腻、舒肠胃。素食可解馋、治病、长寿,是五台山上佛教徒每餐必不可少的佳肴;
二、医疗功效好,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而且能产生对病毒的抗体,增加对感冒等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还能起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肾脏病、胆结石、糖尿病、肝硬化等作用。
过大年“五台山上过大年”受到了海内外佛教界、旅游界等社会各界的欢迎与青睐,尤其是北京、广东、福建等地的游客信士纷纷举家或者组团到五台山过春节、元宵节,把五台山当作是最为惬意的度假首选乐园,不仅有效地继承和弘扬了区域文化,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五台山冬季旅游发展新路。
自2002年五台山首届佛俗民情年成功举办以来,五台山景区已经连续如期举行了十届该项活动。活动集中展示佛教圣地禅门僧尼过年习俗和特有的地方“两节”风情的创意,极大迎合了很多中国人“逃离”紧张而喧闹的城市生活、追寻古朴而纯正的过年过节情趣的心理需求。据五台山景区旅游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春节五台山佛俗民情年活动一个月,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125万人次,同比增长5%,旅游收入6562.5万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为提升2012龙年的节庆氛围,五台山风景区提前部署,要求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景区内各个村庄、各个单位除了张灯结彩外,还要求村村都建文艺队,天天上街闹红火,让喜庆的场面为广大游客助兴增福。据了解,本次佛俗民情年在农历腊月十八至明年正月十八((公历2012年1月11日至2月9日)为期一个月,主要内容有:除夕住民宅、贴窗花、包饺子;初一点头香、撞头钟,与寺庙僧人一起过大年,赏第一缕曙光;初二请财神、放“禄马”;初八会八仙;十五闹元宵等一系列特色性、趣味性、游客参与性强的佛俗民情活动,让广大游客真正体会五台山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另外,腊月二十九的华严菩萨圣诞日,菩萨顶将举行传统的“跳鬼”
旅游交通线路选择
(1)自驾车;(2)随团;
(3)乘杨家车(伊丽莎尔)北京六里桥——五台山;
(4)火车北京站乘K601次火车到五台山(22:22——04:31)接团后乘班车,约1小时后到达五台山。返程:五台山乘班车到火车站后乘K602次返北京;京游客可乘火车到五台山站(属繁峙县瞎,原名砂河站)转汽车,呼和浩特、包头、大同游客可在原平、忻州各站下车,然后转乘汽车前往五台山。如果从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济南、石家庄、西安、郑州方向去五台山,可先搭快车到太原,太原市东客站有长途车直达五台山。
(5)飞机;五台飞机场已正式获批建设,不久的将来,省外的朋友可以乘飞机直达五台山。
自驾游的路线选择
四月下旬至十月中旬自驾车来五台山
A线:北京(上高速)——昌平——宣化——大同(游云岗石窟)——浑源——(游恒山、悬空寺)——应县(游应县木塔)——白马石——砂河——五台山或北京(上高速)——大同(上高速)——怀仁(下高速)——应县——白马石——砂河——五台山
B线:北京(上高速)——房山——高碑店——保定——阜平——石咀(下高速)——五台山(共计365KM)
十月下旬至来年四月中旬自驾车来五台山
建议线路:北京(上高速)——石家庄——太原——忻州(下高速)——定襄——东冶——五台——茹村——石盆口——松岩口——石咀——五台山
2010年10月1日忻州到五台山的高速已经开通,全长112公里,五台山南面、西面方面的游客可通过调整直达五台山。
驾驶注意事项
(1)五台山景区内有国有加油站,最高标号有97号汽油。
(2)自驾车游客不要让陌生人以任何理由搭车。
(3)自驾车来山时请注意慢行,个别路段较窄,注意鸣号行驶,决不能空档滑行。
旅游贴士五台山海拔很高,虽然处于与北京大致相同的纬度,但气候特征却和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差不多。春秋季节:4月上旬至10月上旬,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夜间最低气温为8℃——17℃之间。冬季: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0℃——10℃之间。
夏季旅游
五台山地区夏季湿度大,常有雨水,上山需带雨具。春、秋两季来五台山旅游,需带毛衣、毛裤。你若想登东台观日出,得租棉大衣才行。从北边的繁峙、砂河一带翻越鸿门岩来五台山,需注意季节和气候变化。4月以前和11月以后,高入云端的公路有可能被积雪封堵,难以通行,建议走其他南线或西线路上山。夏季是到五台山旅游的最佳季节。
冬季旅游
冬季的五台山,既冰冻雪寒,又宁静美丽,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充满另外一种风情,虽然时有风暴、大雪,但阻挡不了冬季五台山朝圣者坚强的脚步。冬季游览五台山要注意旅店。冬季五台山95%的五台山宾馆酒店停止营业,只有少数几家酒店正常营业。因此,酒店的选择余地小,尤其是周末空余的房间极少。要选择那些大型的酒店,入住率高,暖气供应充足。
冬季自驾游台山注意事项: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若近期有大风大雪,必须咨询当地旅游部门,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改变行程。
冬季所有到五台山的自驾车要走忻州-定襄-五台山城-茹村-南部路线,避免从坡陡弯多的西线或北线进入五台山。自驾联盟是您安全到达五台山的得力助手,路况随时短信播报,保证您了解通往五台山的路况。
出发前检查车况,尤其是防冻液。
带好防滑链,以备急用。
门票价格
五台山淡季门票价格:进山费210元,五台山优惠政策学生、残疾人以及60周岁以上老人凭证半价优惠;儿童(身高1.2米以下)、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含70周岁)以及寺院僧尼(持戒牒证)凭证免票;记者、国家一级以上作家、摄影家、旅行社经理、导游以及团队司机凭证免票。
殊像寺:门票0元
大光明寺:门票0元
罗睺寺:门票4元
集福寺:门票4元
镇海寺:门票4元
园照寺:门票5元
碧山寺:门票6元
黛螺顶:门票8元
塔院寺:门票10元
显通寺:门票10元
菩萨顶:门票10元
-
概述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 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2009年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存有唐代以来7个朝代不同风格的寺庙68处,见证了近两千年佛教中国化的成功演变和东亚地区的传播过程,孕育了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
同时五台山又是由大于25亿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所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7亿年地球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保留有亚洲东部29种最典型的古夷平面和冰缘冰川地貌。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58公尺,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署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
气候
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做“清凉山”。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7至8月最热,分别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18.8度。台怀地区比台顶早1个月入春,迟1个月入秋,温差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3度,最低气温零下30度,最高气温为30度。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近,湿度大,常有雨水。
-
自然资源
五台山水源丰富,溪泉很多,终年不竭,鸣泉潺潺,清淳甜润,著名的有清凉泉、甘露泉、卓锡泉、龙泉、玉泉、般若泉。更奇特的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山有泉,涧涧流瀑,汇聚成池,形成高悬如镜的天池,较大的有黑龙池、玉花池、澡浴池、太华池,池水清澈,波光潋滟,恍若明珠,令人心旷神怡。五台山草地面积广阔,总面积84391公顷的山地草甸生态系统是华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并且相对稳定的典型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
植被类型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依次为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山地五花草甸、常绿针叶林及林间草甸、夏绿阔叶林草灌丛、旱牛灌木草丛。五台山共有维管束植物103科、459属、1019种,种类繁多,四季皆有。其中金莲花、迎红杜鹃,被有关专家认定为国内独有。五台山有鸟类16目、36科、142种,其中金雕、白鹳、黑鹳、白肩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白头鹤、丹顶鹤、大鸨等属国家1级保护动物。五台山海拔1000—3061米的山地昆虫共有2000多种,目前资料记载的486种,包括20多个昆虫新种。因此,五台山是北方高寒地区极为罕见的绿色宝库。
-
重要景观
五台山属太行山脉,面积2800多平方千米,山南山北各有溪流分别注入清水河和滹沱河。由于五座台顶所处方位不同,分别称为东台、西台、北台、中台、南台。其中东西北中四台,位于同一道山脉,新月状排列。只有南台独居一方,与四台遥遥相望。五峰以内称台怀,为五台中心区,五峰以外称台外。
东台
东台又称望海峰,台顶如鳌鱼脊,耸立于台怀镇东北10千米处,海拔2795米。台顶面积最小,仅7万平方米。台上曾建有望海楼,据传登楼能远眺东海日出,故名。今楼已毁,但登此台晨观日出,眺望群山秀色,欣赏云海变幻,依然壮丽非凡。幸运时,还可看到难得一见的佛光。据史载,隋文帝曾下诏在五台各建一座寺庙,供奉名目不同的文殊菩萨。东台顶原建有一座望海寺,内供文殊像。现仅存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建的笠子塔。
西台
距台怀镇23千米,海拔2773米,面积约28万平方米。台地的周围群山拱围,岩石幽深,峰顶旧建法雷寺,供奉狮子文殊像。每逢皓月当空,只见银光泻地,层峰朦胧,万籁俱寂,俨若悬镜,故取名为挂月峰。
南台距台怀镇南面25千米,海拔2485米,台顶面积约14万平方米。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繁花似锦,千峦弥布,五彩缤纷,因之取名为“锦绣峰”。顶上建有普济寺,内供智慧文殊佛像。农历四月,北面四台还是冰天雪地,而南台山腰却是百花怒放。
北台北台又称叶斗蜂,约距台怀镇25千米,为五台之最高峰,海拔3058米,台顶面积37万平方米,顶天立地,有“华北屋脊”之称。此台特点是台高、风猛、雷激。台顶建有灵应寺,内供无垢文殊佛像。《清凉山志》载:“在其下仰视,巅摩斗杓……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羲晴……时或猛风怒雷,令人惊怖。常有大风,吹人堕涧,若槁叶耳。”
中台中台又称翠石峰,距台怀10千米,台顶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与四台相比,中台的主要特点是大。在台顶有一巨石,立如奔马,卧似喘牛,长有斑斑苔藓,在阳光照射下,丹碧生辉,故取名为翠岩峰。峰的西北面有太华池,北有甘露泉,东南有玉龙池,池旁还有三株泉,是南北五溪流水的发源地。台顶有演教寺,内供文殊佛像。还有明朝建的祈光塔,四角各有小塔,象征东西南北中五台。
位于台怀镇中心地,是五台山历史最古、规模最大的寺庙。该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原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教文帝时期扩建,因寺侧有花园,赐名花园寺。唐代武则天以新译《华严经》中记载有五台山,乃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又赐额“大显通寺”。现占地面积约120亩,各种建筑400余座,规模浩大。显通寺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在全寺中轴线上,寺前铜塔耸立,七重殿宇分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辉煌壮丽。尤其最为突出的是青铜铸造的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形象生动,工艺绝佳。内壁四面铸满小佛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称“万佛如来”,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现仅存东西两座。塔有13层,高8米,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两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铜殿两旁各有一座洁白小巧的重檐砖殿。寺院门前,有一种楼,气势宏伟,内悬万斤铜钟,系明代所铸,若人击之,钟声可遍及全山,诚为珍稀之文物。
塔院寺塔院寺在显通寺南侧,原是显通寺的一部分,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至明永乐年间独立起寺,与显通寺分开,院内修建白塔一座,取名为塔院寺。
寺内主要建筑排列为:大慈延寿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大白塔居中,周设廊屋,布局完整。整个寺院殿阁巍峨,金碧辉煌,苍松翠柏,气象庄严。
人们进入台怀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塔院寺白塔,非常引人注目,常被人们看作是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基座呈八角形,南面(俗称正面)正对“大慈延寿宝殿”的后墙 ,有三个很浅的石洞,中间石洞上刻着释迦牟尼的足迹图。脚印“长一尺六寸,广六寸,足心有千轮相和宝瓶鱼剑图。足趾上各刻‘卍’字”。据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将脚形印在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足迹,瞻礼供奉,就能免罪消灾。”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同时把佛足迹拓印,带了回来。唐太宗敕文刻石上供奉于宗庙。到了明代,塔院寺修建大白塔,有云游僧人前来献佛足图,刻碑于此。北面(俗称后面)正对大藏经阁,也有一石洞,洞内供奉护法神韦驮。大白塔的下层俗称塔殿,内有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等四菩萨和一尊释迦佛像,还有瓷质济公和尚和木雕刘海戏金蟾。其中的济公和尚和刘海戏金蟾,色调鲜艳,手工细腻,小巧玲珑,是精细的工艺美术珍品。
这座大白塔,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项巨大成就。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能进行60米高的空中作业,是很不简单的。整座塔粗细相间,方形与圆形互相搭配,造型优美,比例适中,巍峨壮丽。风吹大白塔风铃,“叮当”作响,使世人从尘俗中警醒。
菩萨顶位于显通寺北侧的鹫峰上。从下往上仰望层层台阶,犹如天梯,直达菩萨顶上的梵宇琳宫。相传文殊菩萨就居住在山顶上,故起名叫菩萨顶,亦称文殊寺。原为青庙,初建于北魏,到了清朝顺治年间,经过扩大重修改为黄庙,由喇嘛主持。寺院规模宏大,占地45亩,有殿堂房舍430余间,均为清代重建。参照皇宫模式营造,瓦为三彩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砖,非常豪华,为五台山诸寺之首。寺居山巅,门前筑有台阶108级,据说是暗示山西旧属108个县;也有的说是象征人间有108种烦恼,香客一定要把它统统踩在脚下,方能瞻仰菩萨真容。
菩萨顶上,建有一座华丽的木牌楼,上悬“灵峰胜境”匾额,传说是康熙皇帝御书。寺内有康熙乾隆御碑各一块。乾隆碑系一汉白玉四棱石柱,四面分别刻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象征着各民族的团结。游人至此,俯瞰四周,只见翠绿山色与各方古刹相互辉映,庄严之感油然而起。
菩萨顶有三口巨型铜铸大锅,最大的口径2米多,深1米以上,过去每年使用一次,一次是在腊月为庆祝释迦佛成道日,用黄米、绿豆、栗子、红枣、大米、桃仁、红糖煮成八宝甜粥,或称腊八粥,对外施舍一天;一次在六月为庆祝主供佛文殊菩萨生日盛会,供应外来众僧,使用这三口大锅煮一个月的饮食。
栖贤寺位于五台山的大社村,故谷称大社寺。据传,北宋年间,杨七郎在一次擂台比武中,打死了潘仁美第三子潘豹,潘家即把杨家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不断向皇帝控告杨家“罪状”,加上潘仁美之女潘妃在宋太宗面前哭哭啼啼,内外夹攻,迫使宋太宗下令将杨家父子革职为民,遣送到五台山大社寺软禁。被软禁的第二年秋天,辽邦撕毁了和约,大举进犯宋朝边境,宋太宗以潘仁美为师,御驾亲征,结果被困在幽州,此时势逼宋太宗又要启用杨家将,便派八贤王赴五台山向杨家父子求救。当杨家父子离开大社寺时,村里人为纪念他们,把大社寺更名为“栖贤寺”。
栖贤寺的中殿,内有高约一米,长约二米的铜牛立像,称之为大社铜牛,系五台山十景之一。天王殿内有八角十三层木塔一座,高约9米,结构精巧,尤其是斗横,雕工极佳,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木塔。后殿有一面大鼓,鼓面直径4.5尺,厚5尺,是五台山最大的牛皮大鼓。
龙泉寺原为杨家将家庙,始建于宋代,民国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间。因这里由九道山岭环抱,泉水清澈见底,谓之龙泉,寺因此而得名。龙泉寺有一座牌坊,是五台山文物中最出名的石刻牌坊。它共有三门六柱,呈“一”字形,整体雄伟壮观,巧夺天工,据说是由工匠耗时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条蛟龙,鳞爪俱现,神态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游人观后,无不交口称赞,印象深刻。
距龙泉寺西北里许的山坡,有一座杨业的瘗骨塔。传说杨业死后,五郎将其尸骨葬此,并建塔纪念。宋太宗后来追封杨业为杨令公,故后人称此塔为令公塔。
碧山寺位于五台山光明寺村,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是一座香火缭绕的古老寺院。旧时初到五台山,不去参观游览碧山寺,宛如外地人到北京,不去登长城一样遗憾!
“落日北山寺(碧山寺旧名),萧然古洞边。白云生翠峰,明月下寒泉。”这是古人对碧山寺的描绘。寺院居高临下,亭台楼阁,星罗棋布,被两丈多高苍翠葱郁的白杨树包围着。淙淙泉水,清脆可闻。沐浴在阳光之下的幢幢殿宇,掩映在水光山影之间,雄伟壮观。庙门前高悬横匾额一块,上书“护国碧山十万普济寺”几个镏金大字,两侧是木制的对联,红底黑字,笔力遒劲,异常醒目。
金阁寺从龙泉寺对面的公路盘升,经过九拐十八回,就可望到一处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寺了。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多米,距台怀镇15公里。
金阁寺现存的寺庙建筑及塑像设置,均为明、清、民国复修,现有殿堂160多间,寺院布局为两处大院、一进四重坐北向南的殿阁。寺前有天王殿和钟鼓二楼。第一处大院中间,矗立一座大阁,内供高17.7米的千手(实为48臂)观音铜像,这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圣像,铜铸,外补薄泥,然后贴金。千手观音身旁又有两尊高大的胁侍像,一男一女,左边男像怀抱宝剑,据说,这是观音的父母。殿阁两壁各供有十二尊塑像,统称为“二十四诸天”。古印度神话中有二十个天神去恶护善的说法,佛教采用其说,以为护持佛法的神,称二十诸天。传入中国后,有的寺宇塑造时增补为二十四诸天。千手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还塑有诏令建造该寺的唐代宗李豫像。殿阁内左右后柱下两个1米高的石柱础,为圆形中间束腰上下卷莲瓣形,是唐代遗物。
金阁寺前立有明嘉靖三十六年和三十七年石碑2通,又有民国二十四年石碑1通,民国年间的碑记对金阁寺历史及观音造像情况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金阁寺第一处大院的北侧有一排木构建筑,下层是僧舍,上层是塑有各种圣像的供殿,塑像设置庞杂,其中玉皇殿和三皇殿颇具特色。玉皇是道教所称天上最高的神,又称玉帝。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或称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或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
镇海寺镇海寺位于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距台怀镇5公里。这里是五台山的一处风景区,苍翠的古松、杉树和杨树掩映山寺。漫步林间踩径,听飒飒松风,给人一种静寞幽深的感觉。
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紧贴大院的前沿有幡杆、石狮、山门、天王殿和钟鼓二楼。
镇海寺有殿堂楼房100间。主要建筑是一进三重大殿,天王殿内两壁有四大天王,正在供弥勒佛。中殿内有三尊坐佛,背后饰有“灵光”,一色金身。后殿内正中有文殊菩萨坐卧狮塑像,前侧又有三尊金身坐像。从中殿西侧的小门穿过是一套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士,八面雕有精细的人物图案,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围有八尊站像。
广仁寺又称十方堂,在罗睺寺山门东侧,为罗睺寺的属庙。清代道光年间修建。清代康熙年间,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圣五台山,就在该寺居住修持。后来僧众逐渐增多,道光年间,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因该寺没有地产,日常开支佛用仍由罗睺寺担负。
十方堂有三进殿宇,殿宇两侧配楼房长廊。殿堂和殿堂设置有明显的藏式风格。寺内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有钟鼓二楼。中间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师殿,殿内主供黄教祖师宗喀巴大铜像。第三层殿面阔5间,檐额上挂一块书有藏文的木匾,意为弥勒殿,殿内供弥勒菩萨等铜像数尊,两壁的经架上置道光版藏文《甘珠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