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里运河

里运河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里运河---1959年,为满足航运,大运河被裁弯取直,留在淮安城区的一段终于卸下“水运”之职,成为一条内城河,即如今的里运河。

  •   卸下“水运”之职

      1959年,为满足航运,大运河被裁弯取直,留在淮安城区的一段终于卸下“水运”之职,成为一条内城河,即如今的里运河。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里运河疏浚、开发力度没能跟上城市发展,逐渐成为接纳淮安城区污水的排污河,破船、杂物拥塞河道,违章搭建林立河岸。轮船驶过,淤泥、脏物泛满河面,一度引以自豪的母亲河成为沉重的市容负担。

  •   历史

      明、清两代,朝廷在京杭大运河的枢纽部位,里运河、中运河与黄河故道(即古淮河)交汇处——淮安府城中心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城西北30里外南船北马的水陆要冲清江浦设有南河总督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长170余公里。这是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有些河段水面高出地面四至五米。

  •   独特新姿

      2001年,里运河大规模整治序幕拉开。沿线100多座码头被拆除,沿岸数万平方米的低矮建筑被搬迁,河道内淤泥、废弃船舶全部被清理,大河轮廓重新展现。15万吨、10万吨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使用,2006年里运河主城区污水全线截流。母亲河终于重返清亮,金鱼草多了,多年不见的鱼儿出现了,三五一群的“钓友”又向母亲河聚集了。

      让运河两岸到处可见的古迹、古遗址串联,淮安近几年打起“运河”牌,挖掘独特的运河文化和漕运历史,按国家AAAA级标准对里运河进行了全新设计,打造“名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2002年大运河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水上立交”、“通衢古驿”、“夫差陈兵”,一幅幅浮雕仿佛运河载着厚重的淮安缓缓驶来。中洲岛复建了清江浦楼,河下镇御码头得到重修,漕运总督署遗址也渐露原貌,里运河60里风光带景色着实迷人。

      “康熙运河水上游”游览线通了。起于市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止于楚州河下古镇,总长13公里,囊括了清江大闸、御码头等10多个旅游景点。沿着皇帝下马登船江南行的方向,游客们透过一座座仿古建筑和晨练暮舞的人群,感受当年“南船北马”的繁华。更让人称道的,是河两旁兴起的淮扬菜美食仿古街,顺着这里向楚州方向望去,沿岸民居错落,杨柳依依,一派小桥流水的江南风韵。里运河,在沉寂之后,再次向世人展露出其独特风姿

  •   重要通道

      今日,里运河仍是煤炭等大宗物资南运的重要通道,航道标准也较高,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连同中运河构成整个京杭大运河中等级最高的部分。沿线船闸有淮阴闸、淮安闸、邵伯闸等。

      里运河穿过淮安市和扬州市市中心繁华的老城区,沿岸文物古迹甚多。,负责江苏、安徽两省河道。来自徽州和山西富甲天下的两淮盐商,则聚居在扬州新城以及淮安河下,竞相建造精巧雅致的私家园林。

      大运河、淮河、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四河穿城”的淮安是一块浮在水上的热土。在这座以水为魂的古城,人们又以大运河为最亲,血脉相通。

      千年大运河由南至北长流不息,流淌着的盐和大米富庶了临河而居的淮安人,也砺造出当地亦柔亦刚融会南北的独特民风。明清时代的清江浦两岸帆、店繁立,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的是全国的名商巨贾。康熙、乾隆两帝下江南的途经和巡视,更使得淮安声名远扬,繁华一时。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