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北极区

北极区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北极地区(ARCTICREGIONS)整个北极地区是一片浮洋覆盖的海洋——北冰洋,其周围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的永久冻土区。北极圈以内的陆地面积约为800平方千米。北极就在地球的北纬66°30′度。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   人口

      约有200万人,主要是因纽特人,以狩猪和捕鱼为生。

  •   动物

      北极熊

      最有代表性和象征北极的动物是北极熊。

      北极熊Polarbear(Ursusmaritimus)

      北极熊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熊科动物,也是第二的陆地食肉动物,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北极熊是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直到近期在科迪亚克岛发现了880公斤的科迪亚克棕熊,北极熊才屈居第二(如果不计入亚种,北极熊仍是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雄性北极熊身长大约240-260cm,体重一般为400-600公斤,甚至可达800公斤。而雌性北极熊体形约比雄性小一半左右,身长约190-210cm,体重约200-300公斤。到了冬季睡眠时刻到来之前,由于脂肪将大量积累,它们的体重可达500公斤。

      北极区3北极熊虽然体型巨大,但头部相对比较小,还细细长长的,和口鼻一起呈楔形,从侧面看去颇有流线型的效果。它们的耳朵和尾巴也很小,据说这样有助于减少热量散发。北极熊虽然周身覆盖着厚厚的白毛,但皮肤却是黑色的,我们从它们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上就能窥见皮肤的原貌。而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这又是保暖的好点子。北极熊的毛也非常特别,它们的毛中间是空的,这样的构造可以把阳光反射到毛发下面的黑色皮肤上,有助于吸收更多的热量。另外,皮肤下面厚厚的脂肪层进一步把严寒隔绝在了身体外面。北极熊这种多层保暖措施是如此有效,以至于它们有时不得不四仰八叉地趴在冰面上以便好好凉快凉快……。北极熊的毛发在夏季虽然不像其他北极动物那样换成深色的夏装,不过也可能因为氧化作用而微微变黄。2005年7月,在芝加哥附近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里,几只北极熊的毛发竟然变成了郁闷的绿色!原来,那年芝加哥正经历着酷暑,潮湿与干热交替出现,炎热潮湿的气候让藻类欢天喜地,它们趁机钻进了北极熊那中空的毛发里,于是……北极熊的前爪十分宽大,在游泳的时候宛如双桨,并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而四只爪垫上都长有粗硬的毛发,不仅有助于保暖,还可方便它们在冰面上行走。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能闻到冰面下海豹的味道。

      顾名思义,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它们把家安在北冰洋周围的浮冰和岛屿上,还有相邻大陆的海岸线附近,基本呈环极分布。它们一般不会深入到更北端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浮冰太厚了,连它们的最主要猎物——海豹也无法破冰而出,没有食物,北极熊自然不会去冒险。生活在那里的北极熊被我们分为六大种群:俄罗斯弗兰格尔岛-阿拉斯加西部种群;阿拉斯加北部种群;加拿大北极群岛种群;格陵兰种群;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俄罗斯法兰兹约瑟夫群岛种群以及西伯利亚北部至中部种群。

      北极熊很适应寒冷地区的生活。它们那白色的皮毛与冰雪同色,便于伪装,而且又厚又防水。皮下的脂肪层可以保暖。除了鼻子、脚板和小爪垫,北极熊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覆盖着皮毛。多毛的脚掌有助于在冰上行走时增加摩擦力而不滑倒。当然也不会畏惧寒冷甚至可以在冰水中前行数分钟之久,着凉的北极熊.

      捕猎北极熊现在受到了严格控制。北极的土著----因纽特人,仍每年捕杀少量的北极熊。他们用北极熊的毛皮制衣。除了它那维生素A含量过高而有毒的肝,其他的都被吃掉。

      北极驯鹿

      鹿科驯鹿属的唯一种。又名角鹿。下分9个亚种。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北极区4栖于寒带、亚寒带森林和冻土地带。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以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寒温地带。多群栖,由于食物缺乏,常远距离迁徙。以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为食,随着季节变化也吃树木的枝条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树叶等。9月中旬至10月交配,妊娠期7~8个月,每胎产1仔,偶见2仔,哺乳期约5~6个月。雌性幼兽18个月性成熟,雄性稍晚,需30个月左右。

      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公里。

      北极麝牛

      麝牛貌似家养的牛,然而奔跑起来不像牛而像羊。它长着大胡子,身上的毛长的可拖到地。动物学家研究表明,麝牛同山羊和绵羊更接近。麝牛的近亲可以在热带地区找到,是四不像的扭角羚。麝牛不会分泌任何麝香。北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麝牛群,其总数约7000头。

      鲸

      北极最大的鲸是格陵兰鲸,其身长20米~22米,体重可达150吨。刚出生的小鲸一般有三四米长,重两吨左右。母鲸对它的孩子十分抚爱,遇到危险时就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小鲸,并发狂地挡住捕鲸船的攻击。北极有一种形体较小、长相奇特的鲸叫一角鲸,体长仅4米~5米,重约900公斤~1500公斤。它的体形很奇特,头上长着一个约1米~2米的角。当地居民给它起了一个浑名,叫它独角兽。其实,一角鲸的“角”不是角,而是大牙,也有人称它一齿鲸。人们研究一齿鲸特别对奇长的牙齿生理作用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北极黄金鸻

      北极区5分布在阿拉斯加大部和加拿大北极地区的黄金鸻,秋天一到,先是飞到加拿大东南部的拉布拉多海岸,在那里经过短暂的休养和饱餐,待身体储存起足够的脂肪之后,则纵越大西洋,直飞南美洲的苏里南,中途不停歇,一口气飞行4500多公里,最后来到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过冬。而在阿拉斯加西部的黄金鸻则可一日气飞行48小时,行程4000多公里,直达夏威夷,然后再从那里飞行3000多公里,到达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甚至更南的地区。而且,在这样长距离的飞行中,它们可以精确地选择出最短路线,毫不偏离地一直到达目的地,可见它们的导航系统是非常精密的,至于它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却仍然是一个谜。

  •   地理

      为亚、欧、北美三大地区所环抱,近于半封闭。

      北极是指北纬66度34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公里。也有一些科学家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等温线(海洋以5℃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这样,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7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000万平方公里。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

      北极区2

  •   概况

      北极就在地球的北纬66°30′度。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冰冷的海水携带着冰山从北冰洋流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完全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北冰洋中有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这为夏季在这里筑巢的数百万只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海豹、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平坦,没有树木生长。冬季大地封冻,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夏季积雪融化,表北极区1层土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驯鹿和麝牛等动物提供了食物。同时,狼和北极熊等食肉动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动物得以存活。北极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千百年以来,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在这里世代繁衍声息。最近,这里发现了石油,因而许多人从南部来到这里工作。

      1909年,两名美国人——罗伯特·皮埃里和弗雷德里克·都声称是自己首先到达北极,但是,谁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此后的各种研究证明,皮埃里至少到达过距离极点数千米的地方。

  •   气候

      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罗斯佩克特地区也曾记录到-62℃的气温。

      越是接近极点,极地的气象和气候特征越明显。在那里,一年的时光只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时节,太阳也只是远远地挂在南方地平线上,发着惨淡的白光。太阳升起的高度从不会超过23.5°,它静静地环绕着这无边无际的白色世界缓缓移动着。几个月之后,太阳运行的轨迹渐渐地向地平线接近,于是开始了北极的黄昏季节。

       

      北极有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北极与南极一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北极点越明显。北极的冬天是漫长、寒冷而黑暗的从每年的11月23日开始有接近半年时间将是完全看不见太阳的日子。温度会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此时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为海岸已冰封只有风裹着雪四处扫荡。

      到了四月份天气才慢慢暖和起来冰雪逐渐消融大块的冰开始融化、碎裂、碰撞发出巨响;小溪出现潺潺的流水;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太阳普照大地。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绿色动物开始活跃并忙着繁殖后代。在这个季节动物们可获得充足的食物积累足够的营养和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季。

      北极的秋季非常短暂在九月初第一场暴风雪就会降临。北极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在北极太阳永远升不到高空中即使在仲夏时节它升起的角度也不超过23.5度。北极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在格陵兰海域可达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陆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   简史

      【古中国人在北极】

      继古爱斯基摩人向北迁徙之后,中、低纬度发展起来的古文明人也逐渐开始思考,他们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现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巴比伦人的泥板地图。图上刻画着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伦人心日中的世界模样。环形的河流围绕着圆形的大地,而巴比伦则处于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华民族也同样经历过“以我为中心”的阶段,汉族人奉轩辕氏黄帝为祖先,后来发了大洪水,他的孙子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业未竟而被天帝所杀。鲧的儿子禹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里所讲的事情。但是中国神话中的大禹,不仅是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游世界的探险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后,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脚步测量大地。太章从东极走到西极,测得长度为23.35万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竖亥从北极走到南极,用一种叫做“算”的约6寸长的竹片测量大地,结果与东西距离完全相同。可见人们居住的大地应当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处于四海环绕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逻辑地自称为“中央之国”,即中国。

       

      后来,大禹又亲自去天边探险,顺便开展外交活动。他往东到过“扶桑”,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到过“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过“鸟谷国”、“黑齿国”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国”。他向南到过“交趾”,翻越天气极热的九阳之山,到了“羽人国”、“裸民国”和“不死国”。往西去过西王母三青鸟居住的“三危山国”,见到了只饮露水不食五谷的人;还到过堆满黄金的“积金山”,见过“奇脑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过“令正国”、“犬戎国”,又穿过积石山,到北海拜访了兼任海神与风神的禹疆。大禹告别禹疆后本打算回家,却又在茫茫风雪中迷了路,反倒愈发向北走去,最后竟到了一个叫做“终北国”的地方。这个“终北国”,也许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北极探险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记录。尽管这次记录出自于神话故事,尽管当时大禹的足迹可能远远没有到达北冰洋岸边,但这毕竟是炎黄子孙5000年文明史中与北极有关的并值得感叹的一笔。

      【古希腊人在北极】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文明人类将目光投向北极,最早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因为,据说北极圈首先是由古希腊人确定出来的。他们当时发现,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处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头都能看得见。而另外一组则在天顶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们只是随着季节周期性地循环出现。这两组星星之间的分界线是由大熊星座所划出来的一个圆,而这个圆正好是北纬66o33′的纬度圈,也就是北极圈。

      事实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学派极端鄙视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说法,他们的哲学思维使他们坚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谐”与“数”的需要。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则为“地球”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他甚至考虑到为了与北半球的大片陆地相平衡,南半球也应当有一块大陆。而且,为了避免地球“头重脚轻”,造成大头(北极)朝下的难堪局面,北极点一带应当是一片比较轻的海洋。于是,有一个叫毕则亚斯的希腊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风帆,开始了文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北极的冲击。他大约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次航行,最北到达了冰岛或者挪威中部,可能进入了北极圈。公元前325年,毕则亚斯回到了马塞利亚(今法国马赛)。

      【冰岛、格陵兰岛的发现】

      毕则亚斯之后1200年,一个叫奥塔的古斯堪的纳维亚贵族于公元870年第一次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的海角,转过科拉半岛而进入白海。与奥塔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寻找新的土地,结果发现了冰岛。

      而格陵兰岛的发现者是一名挪威海盗,叫红脸艾力克。他在当时已属挪威管辖的冰岛连续两次杀人之后,被驱逐出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东西都装进一个无篷船里,怀着一线希望,硬着头皮往西划去。经过了一段相当艰苦的航行之后,他终于看到了一片陆地。当时的气候正处于全球小温暖期的最佳气候阶段(欧洲人称作“中世纪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兰岛那样的高纬度地区也变成适于生命的环境。红脸艾力克在那里住了3年,觉得那里是一块很好的土地,于是决定回冰岛去招募移民。为了使这个地方听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格陵兰,即绿色的大地。当然,当时格陵兰岛南部沿海地区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苍翠的绿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携带着他们的家财和牲畜渡海而来。此后,格陵兰岛发展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在其鼎盛时期,居民点有280多个,人口达数千人,建有教堂17个,不仅与欧洲建起了通商关系,罗马教皇甚至还派人来征收教区税。然而,500年之后,即公元1500年前后,随着世界气候的又一次波动(进入小冰期),那里的天气变得寒冷起来,于是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世外桃源,渐渐进入沉寂状态。北极人类活动的这一个时期,可以称为自发的地域发现时期。

      【北极航线时期】

      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

      由于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国是一个黄金遍地、珠宝成山、美女如云的人间天堂。于是,西方人开始寻找通向中国的最短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欧洲人相信,只要从挪威海北上,然后向东或者向西沿着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够到达东方的中国。因此,中世纪的北极探险考察史是同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分不开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尔兄弟,沿欧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纽芬兰岛。第二年,他们继续往北,希望寻找那条通往中国之路,但却一去不复返,成了为“西北航线”而捐躯的第一批探索者。

      从1594年起,荷兰人巴伦支开始了他的3次北极航行。1596年,他不仅发现了斯匹次卑尔根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o4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记录,并成了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仅37岁的巴伦支由于饥寒劳顿而病死在一块漂浮的冰块上。

      1610年,受雇于商业探险公司的英国人哈德孙驾驶着他的航船“发现”号向西北航道发起冲击,他们到达了后来以哈德孙的名字命名的海湾。不幸的是,22名探险队员中有9人被冻死,5人被爱斯基摩人所杀,1人病死,最后只有7人活着回到了英格兰。

      1616年春天,巴芬指挥着小小的“发现”号再一次往北进发,这是这条小船第15次进入西北未知的水域,发现了开阔的巴芬湾。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麦人白令为俄国考察队长,去完成“确定亚洲和美洲大陆是否连在一起”这一艰巨任务。白令和他的25名队员离开彼得堡,自西向东横穿俄罗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后,到达太平洋海岸,然后,他们从那里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后的17年中,白令前后完成了两次极其艰难的探险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绘制了堪察加半岛的海图,并且顺利地通过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航道,也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在1739年开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达了北美洲的西海岸,发现了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正是由于他的发现,使得俄国对阿拉斯加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承认。但是,前后共有100多人在这两次探险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国人帕瑞船长坚持冲入冬季冰封的北极海域,差一点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却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即北极冰盖原来是在不停地移动着的。他们在浮冰上行进了61天,吃尽千辛万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实际上却只向前移动了270公里。这是因为,冰盖移动的方向与他们前进的方向正好相反,当他们往北行进时,冰层却载着他们向南漂去。结果,他们只到达了北纬82o45′的地方。

      1831年6月1日,著名的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和詹姆斯·罗斯发现了北磁极。

      1845年5月19日,大英帝国海军部又派出富有经验的北极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开始第三次北极航行。全队129人在3年多的艰苦行程中陆续死于寒冷、饥饿和疾病。这次无一生还的探险行动是北极探险史上最大的悲剧,而富兰克林爵士的英勇行为和献身精神却使后人无比钦佩。

      1878年,芬兰籍的瑞典海军上尉路易斯·潘朗德尔率领一个由俄罗斯、丹麦和意大利海军人员组成的共30人的国际性探险队,乘“维加”号等4艘探险船首次打通了东北航线。

      1905年,后来征服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线。他们的成功为寻找北极东方之路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然而,这些以极其沉重的代价换来的成功,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喜悦。因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实在太艰难了,所以毫无商业价值可言。这一持续了大约400年的打通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探险活动,我们可称之为北极航线时期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