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水道(FóshānShuǐdào)西起潭洲水道上的沙口,经佛山城区(此段河道称汾江),东至广州丫髻沙,全长33公里。因经佛山城得名。
-
主要功能
佛山水道具有泄洪、航运、景观、灌溉等多项功能,对佛山市区的环境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东南部地区生存发展的基础,佛山水道曾被誉为是佛山市的母亲河。佛山水道[2],起于禅城区石湾的沙口水闸,止于南海区沙尾桥,全长25.5公里,是目前佛山具有代表性的流经城镇、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河流之一。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佛山水道承担城市景观、泄洪排涝、灌溉和航运等多种功能,应达到Ⅳ类水质的标准。但目前由于污染严重,河水水质全面为劣Ⅴ类,全年大部分时间明显发黑发臭。广东省珠江综合整治目标和我市制定《佛山水道2001年—2006年综合整治实施计划》要求,佛山水道经过综合整治后,2005年达到“三年不黑不臭”,2006年恢复到地表水Ⅳ类水质目标,到时将实现“河水清、交通畅、无洪涝、两岸美”的整治效果。
-
基本概述
佛山水道[1]西起佛山市禅城区的沙口,流经禅城区张槎,升平、环市街道办,南海区的罗村镇、桂城、大沥、盐步、平洲街道办和广州的芳村区,到沙尾桥与平洲水道汇合后流入珠江的后航道,全长约25.6km。佛山涌自汾江河人民桥向东转南,经军桥至南海区石啃水闸,长约8.4km,河面宽约18~50m。佛山涌是佛山水道的支流,以下总称佛山水道包括其干流和支流佛山涌。佛山水道干流全长约25.6km,河道宽为25m~50m,平均宽37.5m,河道淤泥沉积深度为0.3~1.8m,平均深度约为1.0m,河道底泥总量为96.0万m3,底泥清除量按总量的0.95计为91.2万m3。佛山水道支流佛山涌全长约8.4km,河道宽约18~50m,平均宽34m,河道平均淤泥沉积深度约为1.0m,河道底泥总量28.56万m3,底泥清除量按总量的0.95计为27.1万m3。两河道总清除底泥量约为118.3万m3。
-
存在问题
佛山水道[3]沿线用地功能结构较为单一,以三类工业用地为主,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很低,主要集中在中山公园附近区域。此外,沿线的滨水绿地和公共绿地严重不足。佛山水道沿线用地功能仍以工业用地为主,现状用地性质与城市滨水区的功能要求产生了矛盾,沿线大量的工业用地面临置换的要求。
可是,长期以来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部分地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佛山水道,随着佛山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向佛山水道的排污量大幅度增加,使佛山水道的水污染日趋严重,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河水变黑发臭,鱼虾不生。目前水质状况为劣Ⅴ类水体,主要的超标因子有氨氮、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油类。佛山水道的水质污染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和阻碍了佛山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佛山水道的综合整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早在1980年,佛山水道污染情况已经非常严重,鱼虾基本绝迹。通过兴建沙口水闸,疏浚河道,引水冲污等工程,到1983年,水质有所好转,鱼虾又回到江中。
从1985年开始,佛山水道水污染又开始反弹恶化。1989年佛山市政府拨款1500万元开展汾江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整治工业污染源、河道疏浚等。到1992年,佛山水道水质得到较大改善,一度达到水环境Ⅳ类水体标准。
廿世纪九十年代后,佛山市经济发展迅速,佛山水道水质又开始急剧恶化,于是从1995年开始了第三轮整治。佛山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汾江综合整治委员会以加强对汾江河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同时出台相应的整治规划并组织实施,相续兴建了镇安净水厂、镇安污水处理厂。佛山市政府从1996年到2000年共投入资金10.4亿元用于整治佛山水道,使水污染指数由1994年的1.06下降到1999年的0.93。
污染情况
-
改造工程
佛山市环保局于2001年5月编制了《佛山水道2001-2006年综合整治实施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佛山市人民政府以佛府[2001]043号文批准了《佛山水道2001-2006年综合整治实施计划》。计划整治范围包括从沙口水闸至平洲沙尾桥整个佛山水道流域,整治计划目标到2006年,使佛山水道实现河水清、交通畅、无洪涝、两岸美的环境要求。《计划》中的项目包括截污工程、引水冲污工程、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中心站建设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河道清淤裁弯取直工程,雨污分流工程、两岸路堤合一绿化美化工程和其他配套整治工程等八大建设工程。
目前,佛山水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截止至2004年底,东鄱污水处理厂工程、九江基至文华路段截污工程、城南碧水工程、汾江北堤、汾江桥至文华路段、军桥至丰收段以及人民桥至华英中学岸线等整治工程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完工。
为了加快佛山水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步伐,佛山市政府决定利用世界银行资金,实施《佛山水道环境疏浚及底泥处置工程》建设。
近期重点整治项目有:佛山水道全线截污工程和河涌整治工程;佛山水道全线的沙场、煤场的搬迁项目;佛山水道沿线存在危险性的或有较大污染的工厂、企业的搬迁置换项目;佛山水道全线的堤岸建设项目;城市重点区段(启动区)的建设示范项目;重点生态、景观节点的建设项目。
而远期(2011年-2020年)重点整治项目有:佛山水道沿线不符合规划的工厂、企业的搬迁置换项目;佛山水道全线的滨水道路建设项目;佛山水道全线的景观建设项目及景观节点的建设项目。
《规划》建议的启动地块有:佛山大道至规划海五路区段(市级启动区);沙口水闸区段(禅城区启动区);规划槎湾路至佛山大道区段(禅城区启动区);海八路以北、佛山一环以西地块(南海区启动区);南海大道至海八路区段(南海区启动区)。
-
水道概况
汾江河(佛山水道)属北江河网支流,外接东平水道。西起沙口水闸,东行横贯佛山市禅城区北部,到南海区沙湾处分为两支,一支到沙尾桥,另一支至鱼尾桥,汇入东平水道。汾江河从进口到沙尾出口长约25.6km,到鱼尾桥出口长约30.6km。其中沙口水闸至谢叠桥段属干流,总长约15km,其河面宽约45m~110m,河底高程约-2.00m至-3.30m(珠基,下同)。汾江在人民桥处分叉,干流则北上至谢叠桥止,支流(佛山支涌)向东转南,经军桥至南海区石啃水闸,称为军桥涌,长约8.40km,河面宽约18m~50m,河底高程约-1.40m至-1.90m。
汾江两岸地表形态总体表现为:地面低洼,地表分割零碎,低平的冲积平原与起伏的台地、丘陵区相间分布。丘陵、台地较集中位于西部王借岗古火山遗址,岗顶高48.40m。
-
流域情况
2006年,流域内常住人口为148.6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802.0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7.4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89亿元、459.38亿元、341.81亿元,占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分别为4.99%、24.80%、33.90%,流域内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0.48:56.90:42.62。
-
流域范围
佛山水道是北江在佛山市的主要支流之一,起于沙口水闸,止于沙尾大桥,全长25.5km,其中沙口水闸至叠窑长13.4km,又称汾江河。在禅城区、南海区直接汇入佛山水道的内和涌共有14条,分别为红星运河、南北二通、罗村涌、南北大通、九江基涌、郊边涌、佛山涌、叠窑涌、谢边涌、水头涌、五圣河、花地涌、石岸涌、三通涌、佛山水道与东平大道、平洲水道一起,形成了环绕佛山市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禅桂新区的水圈。 佛山水道流域地处佛山市中部,其北为北村水系流域,南为东平河流域,平洲水道流域。流域涉及佛山2+5组团的中心组团、狮山和大沥组团部分区域,水、路、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汇水面积268.56km2,占佛山市总面积的6.98%。
-
用地规划
佛山水道沿线用地规划
规划范围:
包括佛山市域的佛山水道全线,西起沙口水闸,东至沙尾桥,总长约25.6公里。途径两区、五街镇,分别是禅城区张槎街道、祖庙街道、南海区罗村街道、桂城街道、大沥镇。
基本格局:
规划区的功能结构基本格局具体而言是“一带、三心、三轴、五区”的基本形态。
“一带”是沿江设置的滨水休闲公园;
“三心”分别为中山公园核心区、千灯湖北延核心区和河心岛绿核;
“三轴”分别为中山公园核心区与佛山老城区的城市发展轴、千灯湖北延核心区与南海中心区的城市发展轴以及河心岛绿核与千灯湖绿核的城市联系轴。
五区:佛山水道沿河二线用地由东到西划分为五个功能片区,分别是:①以沙口水闸水利工程、i沙生态风貌村、王借岗古火山遗址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②张槎沿线的高新技术区;③以中山公园为核心的综合居住区;④以千灯湖北延公园为核心的商务金融区;⑤平洲区域的混合休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