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畹町市

畹町市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畹町市是中国西南边陲一座美丽的边境口岸城镇,中国西南边境重镇,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辖市。它座落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与缅甸邻邦九谷市一河相隔,面积103平方公里,国境线长28.65公里,居住着汉、傣、景颇、德昂等15种民族,常住人口12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5%,归侨、侨眷占15%。

  •   历史沿革

      畹町市4畹町市是全国最小的边境城市,它有着值得骄傲的过去和现在。2006年8月27日,历时3个月的“云南十大名镇”评选活动揭晓,畹町荣膺“云南十大名镇”之列。在颁奖大会上,主持人在颁奖词中推介说:“与缅甸一河之隔的畹町,是公认的抗战名镇,曾与滇缅公路、南洋机工、远征军、盟军、史迪威公路一起名扬世界。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携手从这里徒步进出国境,共谱和平外交篇章,畹町桥就是历史的见证者。畹町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驿站,更是新中国首批国家一类口岸,在云南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中区位优势尤为突出。由于中华文化与异国文化、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汇集,畹町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小镇文化无不体现独特的民族性、历史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畹町的土地面积103平方千米,坝区面积14.2平方千米,山区面积88.8平方千米。人口约1.08万人。它距昆明733千米,距芒市84千米,距瑞丽市区23千米,是中国对缅贸易的国家一类口岸。属干、湿分明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阳光充足,土肥水美,森林覆盖率达52%,拥有全国罕见的柚木林。它小而富丽。畹町见之于典籍,可追溯到汉代。1920年前,这里仅有一条茅茅路躺在崇山峻岭之中,畹町河边的一间茅屋,是过往商贩饮马歇脚的“驿站”。1928年芒市土司修建了由芒市到畹町的公路,这里才开始有几户人家。1932年设畹町镇,隶属潞西设治局。1938年8月1日滇缅公路全线通车后,畹町为中方一侧的终点,从此开始热闹起来。当时畹町属云南省警察局直管。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成了我国唯一的陆路国际交通要冲,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12月15日,前往德宏州首府参加中缅边民联欢会的周恩来总理,陪同缅甸贵宾,从畹町桥头步行入境,并在畹町桥 畹町市5头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为中缅两国的“胞波”情谊,又谱写了一页崭新的篇章。畹町它与缅甸邻邦仅一河之隔,两国鸡犬之声相闻,边民自由往来,友好互市,甚至结亲联姻,这又给畹町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风韵。改革开放的春风,使畹町变得朝气蓬勃,生机盎然。边城畹町,无日不市。每天进出畹町口岸的各种机动车辆络绎不绝。1988年进出口总值比1978年增加101倍。1990年全市财政收入达1500万元,跃为中国首批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城市之一。畹町是傣语“太阳当顶的地方”之意,畹町见之于典籍,可追溯到汉代。民国21年(1932年)设畹町镇,隶属潞西设治局。民国27年(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全线通车后,畹町成为中国西南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云南省警务处在畹町设警察局。警察局为畹町的最高行政机关,属云南省警务处直管。民国37年(1948年)畹町警察局改为国际警察局。1950年4月29日,畹町和平解放。1952年12月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畹町镇升格为县级镇,受保山专员公署领导。1953年改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4年2月成立畹町镇人民政府。1958年至1966年先后将瑞丽县混板乡划归畹町镇,将潞西县的戛中乡及新民乡的9个村寨划归畹町镇。1985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镇建立畹町市,隶属德宏州。1992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畹町市为沿边开放城市;9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合作区。1999年1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市,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瑞丽市;5月1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实行“政经合一”的管理体制,享有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职能,管理原辖区乡。2003年辖混板乡、芒棒乡、城关镇(16个自然村),1个国营农场8个生产队,农场场部驻混板乡。2005年12月乡镇机构改革,整建制将畹町经济开发区混板乡、芒棒乡并入城关镇,将城关镇更名为畹町镇。

  •   城市简介

      畹町市1畹町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是一个具有热带、亚热带风貌和民族特色的边境口岸城市。全市面积95平方公里,国境线全长28.64公里,亦有边境“袖珍城市”之称。畹町市与缅甸九谷山水相依,鸡犬之声相闻,为西南陆路通往缅甸和东南亚国家的主要通道,故又有“西南国门”之喻。这里居住着汉族、苗族、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回族、白族、壮族、奕族等,全市人口1.08万。与缅甸仅一河之隔,是云南省通往缅甸的陆上重要口岸,设有海关。境内地势低平,水热条件好。畹町属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热,终年无霜,日照充足,雨量充沛。1月平均气温12.9℃,7月平均气温22.7℃,年平均气温19.7℃;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1522.4毫米,5月至10月为雨季,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9%。年均日照总时数2343.4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9%。畹町市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1%左右。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甘蔗、橡胶等。历史上畹町纯为商品交通口岸,无工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已有食品、农机修造、造纸等工业部门。畹町1932年设镇,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畹町成为驰名中外的军事重镇;1950年4月29日和平解放,1952年初政务院批准设立县级镇,同年8月17日政务院批准为新中国首批国家一类口岸;1985年1月,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市;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同年9月国务院特区办批准设 畹町市2立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1999年1月区划调整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市,并入瑞丽市,设立畹町经济开发区。畹町虽小,却也饱经沧桑。1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豺狼出没的荒野之地。一条羊肠小道,就是通往境外的“驿道”;畹町河边的一间破茅屋,权当过往商贩饮马歇脚的“驿站”。1932年畹町开始设镇。1938年滇缅公路开通后,畹町为中方一侧的终点,用石头建成的畹町桥成了抗日战争中唯一的西南边陲交通枢纽。解放以后,畹町作为云南省2个国家级口岸中的一个,其贸易、工业、农业和城市建设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畹町设市。畹町市容洁净整齐,依着山势建设了各色样式新颖、风格各异的平房和楼房。居民院内种着各种花卉,争奇斗妍。海关大楼、畹町饭店、邮电大楼等高层建筑矗立街道两旁,街市上车水马畹町市3龙,商贾游人如织。由于这里和缅甸山水相连,陆路相通,国界孔道纵横交错,各种民族跨界而居,历史上形成了3天1小集,5天1大集的互市习惯,缅甸居民可以过河在畹町设摊,贩卖自己的农副产品,两国边民在生产、生活资料上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中缅两国在这个边境线上聚集着20多个民族,赶集的人们都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红、黄、蓝、白、绿,把整个城市打扮的五色缤纷,鲜艳夺目。在中缅公路上,经常是缅甸重型汽车满载芝麻、棉花、水果和鱼等商品呼啸而来,又满载着水泥、棉纱、药品和啤酒等急驶而去。畹町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气温12.9℃,7月平均气温22.7℃。土壤多为石灰性红壤及冲积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峡谷地区和丘陵地带,土层较深,自然肥力高,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豆类、玉米、甘庶、橡胶、咖啡和亚热带经济林木。在丛林中,有被国家列为一类保护动物的野驴,二类保护动物绿孔雀、犀鸟、猕猴、马鹿,三类保护动物穿山甲、岩羊、蟒蛇等。畹町市的工业主要有小型火力发电站、水电站、造纸厂、食品厂、虫胶厂、皮革加工厂、茶叶加工厂等。在发展边贸的同时,畹町的旅游业也日益兴旺起来。随着“中缅边境游”的开通,进出畹町的国内外游客长年不断。

  •   畹町口岸

      畹町市6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是云南境内的国家级口之一,地处瑞丽市东部,位于东经57°58′~98°10′,北纬24°02′~24°08′之间。东北与潞西市接壤,东南与缅甸九谷市相邻,西北与瑞丽市姐勒乡隔江相望。国境线长28.65千米,距省会昆明733千米,距州府芒市82千米,距瑞丽市区23千米,是中国对缅贸易的国家一级口岸。总面积103平方千米,坝区面积14.2平方千米,山区面积88.8平方千米。2005年末,畹町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2453人。其中:农业人口5604人,非农业人口6849人;汉族6865人,傣族3931人,景颇族708人,德昂族390人。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位于德宏州南部,与邻邦缅甸的重镇九谷镇近在咫尺,隔河相望。总人口2万多人,土地面积95.3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仅5千多人,是中国最小的城市之一。畹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寨子。二战期间,由于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盟军的大本营和物资集散地,几十万中国抗日的远征军也从这里出入国境。畹町与缅甸九谷镇有着边民自由往来,友好互市的悠久历史。现在,一些东南亚的商人也云集畹町,使畹町成了美国、日本、法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的化妆品、首饰、工艺品、农副产品、珠宝玉器的物资集散地,十分繁华热闹的边贸街。畹町南侧,中缅交界的河上,是著名的两国界桥──畹町桥。该桥建于1938年,是二战时中国与国际往来的唯一陆上通道的界河 畹町市7桥,因此名声大震。现已修成宽敞牢固的钢筋水泥桥,每天有上千的两国商人、边民从桥上来来往往。从芒市到畹町,每天有数十班中巴车供游客搭乘,路况较好,沿途风光十分秀丽。畹町桥位于畹町市区一侧,乃中国西南之门户,滇湎公路之锁钥,中印公路之纽带。三二0国道之终点。它北抵昆明至上海,南下缅甸腊戍通仰光,逆西北上可达印度,可谓一桥锁关,四方莫开矣!因天设其险,史造其雄而名扬中外,世人瞩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打通国际交通线,我国滇西二十万同胞毅然踏上筑路征程,以血肉之躯筑成滇湎公路,畹町桥也就开始了它的艰难使命,三千二百多名南洋机工日夜兼程,将大批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畹町桥运往抗日前线,为了保护滇湎公路畅通和援助盟军,十万中国远征军将士踏过畹町桥出境抗日。畹町桥见证了中国抗战的风云历史,承担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畹町河对岸是缅甸的九谷镇,两国鸡犬之声相闻,边民自由往来,友好互市。当然,许多边民都有跨国姻亲关系。2005年,畹町经济开发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007万元,比上年增10.6%。其中:第一产业2989万元,比上年增7.8%;第二产业2733万元,增23.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285万元,增7.4%。财政总收入4540万元,比上年增5.2%;地方财政收入1913万元,增22.1%;一般预算收入1159万元,增24.2%。完成进出口总值81287万元,比上年增22.7%。其中:进口总值44521万元,比上年增14.9%;出口总值36766万元,增33.7%。2005年,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主题,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 畹町市8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农业农村工作思路;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农民增收减负,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全区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全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4598万元,比上年增12.2%;完成种植面积10765.7亩,总产量4228.9吨,总产值512.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49.9%、36.4%和39.6%。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699.12亩,比去年增3729.12亩;大春种植面积8555.83亩,增2871.83亩,总产量2966.92吨,总产值393.3万元,增41.63万元;完成冬农开发面积2209.89亩,总产量1262.03吨,总产值119.11万元。全区粮食直补总面积5922.8亩,补助金额82316.9元,受益农户1073户。甘蔗种植8442亩,总产量36840吨,比上榨季分别降4.1%和18.9%;柠檬种植3351亩,总产量217吨,总产值28.4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143万元,比上年增21.85%;肉、蛋总产量970吨,增17.4%。生猪存栏5550头;肉猪出栏7055头,增3.7%。大牲畜存栏901头,其中水牛385头、黄牛505头、马骡11匹;肉牛出栏675头,比上年增14.4%。山羊存栏740只,比上年增48%;肉羊出栏594只,增23.8%。家禽存栏71836只,比上年增7.2%;肉禽出栏90522只,增10.6%。水产养殖1000亩,产量230吨,总产值184万元。全年开展农资打假行动7次,查处过期、无保质期、无生产日期的农药、种子、肥料31种2316袋(瓶)。全年实施生猪免疫13178头,牛免疫3046头,山羊免疫1402只,家禽免疫35400只,有效控制了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全年没有发生动物口蹄疫和禽流感,保持了连续十二年无动物疫情发生。年末,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拥 畹町市9有量738台,农机运输量40043吨。农机作业:机耕2579亩,机耙1383亩,机收902亩,机械脱粒326吨。全年收贮、调运良种42916.5千克,实际推广11762千克;大春优质常规稻良种繁殖20亩,收贮4862.5千克;小春良种繁育小麦130亩,收贮小麦良种32141.5千克。2005年,畹町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483万元,比上年增12%;实现工业增加值1207万元,增28.8%。年内水泥完成89500吨,比上年增24.8%;供电量3900万千瓦时;大输液1043万瓶,增34.6%。工业对畹町财政贡献率近50%。2005年,畹町经济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值81286.9万元,比上年增22.69%。其中:进口总值44520.9万元,比上年增14.87%;出口总值36766万元,增33.71%。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11500.4万元,比上年降21.9%,占全区进出口总值的14.4%;边境小额贸易33324.2万元,增110.67%,占全区进出口总值的41%;边民互市贸易36462.3万元,增3.16%。

  •   相关连接

      http://www.yunnantourism.com.cn/show.aspx?aid=3670

      http://219.226.9.43/RESOURCE/GZ/GZDL/DLBL/DLTS0053/9895_SR.HTM

      http://www.3608.com/sight/s_intro_5138.html

      http://www.yndaily.com/html/20080116/news_97_137393.html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