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分类:
- 地理人文
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海晏县西海镇,距西宁120多公里,是我国第一个原子弹和氢弹的二弹研制基地。茫茫戈壁,昔日的中国原子城。1995年5月16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成历史使命、全面退役的消息。
-
指挥中心
221基地总共有7个分厂,一分厂负责弹头体加工、铀部件生产、精密加工以及无线电系统的控制等;二分厂主要负责炸药的加工、同步聚焦实验及火工部件的加工和核武器的组装工作;三分厂为机械加工厂,负责翻砂、锻造、热处理以及制氧等;四分厂为火力发电厂,负责给基地供热水、供暖、供电,现在仍在利用;五分厂是水厂;七分厂是放射化学和中子物理实验场所。
221基地作为“原子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指挥中心,它位于原青海省矿区邮电局院内,是一个以通信支撑和保障为基础的地下掩体,距地表9.3米处,用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在进入地下之前,指挥中心的大门在没有发现之前是被堵死的,一直到2006年才在一个偶然机会被发现,这与221厂完全交给海北州相距了11年之久。
沿着台阶往下下两层,到达指挥中心的核心区,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座厚实的铁门。这个铁门至少有三吨半重,关上后水、有毒气体都进不去。
穿过厚实的铁门,还有两道门,然后是七八个房间分布在两边。
在当时,这里承担着基地最重要的通信联络保障、指挥职能。指挥中心由载波室、配线室、通风室、指挥室、发电机房、配电室、人工交换室和电报室几个部分组成。
-
电报室
发电房里的发电机至今仍可以发电,现在看这些设备很落后,可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在人工交换室,看到一台1965年制造的人工电话交换台,下面的插孔上写着一排文字“中央、国防部、一号首长、一分厂、二分厂”等字样。
-
简介
原子城位于青海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腹地,315国道穿行城区,距省会西宁仅90余公里。原占地面积500余平方公里,由18个相互独立的生产、研究单位组成,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对外曾称“国营221厂”、“青海矿区”等。基地始建于1958年,1964年正式投产,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都是在这里研制、组装成功的。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全退役”。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纪念碑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纪念碑。碑文记载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二弹的经过。1993年基地退役后移交地方政府,青海省将这里命名为西海镇,并确定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西海影剧院在六十年代是西北最豪华的影院。
由张爱萍将军题字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纪念碑。
碑的二侧雕有二弹爆炸图和时间,这是67年6月氢弹试爆成功。
碑高16.15米象征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成功的爆破第一颗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