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浅谈高考中地理问题的情境设置与能力考查

浅谈高考中地理问题的情境设置与能力考查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2-15 发表|教学分类:方法详解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一、假设条件或引用材料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是一种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创设一种假设条件情境,或引用熟悉的情境材料,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必要手段。

[例题一](2002年全国高考题)材料:近年,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报道,2002年4月中旬,在世界四大沙尘暴中心之一爆发的一场强沙尘暴扬起的沙尘,随高空气流运行,导致瑞士山地的一场“泥雨”,将雪白的山峰染成了咖啡色。回答下列问题。

1.这次沙尘暴的源地是

A.中亚和中国西北部

B.北美中南部

C.撒哈拉大沙漠南部

D.澳大利亚中部

沙尘暴问题,是近几年人们普遍关注的气象灾害之一。该组题以一次沙尘暴的实例为切入点,考核学生对相关的气象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该题检测学生从给出的情境材料进行简单推理判断的能力。推理判断的过程,必须以对世界地理基础知识的内容和空间位置的把握为基础。

从此例看出,通过假设条件和情境材料的创设,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注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同时也要求在教学中要贯彻“学以致用”的方针,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无图考图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空间想象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特色体现。无图考图的情境设置是考查考生对地图掌握的一条较好途径。如:

[例题二](1999年广东省高考题)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到埃及,最短的海上运输线经过

A.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

B.开普敦附近、印度洋、红海

C.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D.莫桑比克海峡、苏伊士运河

这是典型的“无图考图”的题目,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到底能不能很好地掌握世界的海上运输的情况。由于我国使用的地图多数情况是以“太平洋为中心”的,所以对考生造成一定的迷惑,使得许多考生因想象力差,没能做出正确选择。同时也反映了一部分考生在学习地理时,结合地图学习仍然不够,只是单纯地“硬背”地理名称和位置,换一个角度设问,就显得措手不及。

三、创设“一题多解”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思维的逻辑推理能力

“一题多解”的问题情境在数学等学科中经常出现。它的特点是给定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解题过程中必须考虑在其他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例题三](1999年广东省高考题)a,b两地距c地分别为300千米、200千米。当地下15千米处发生地震时,可能存在的现象有

A.a、b两地烈度不同

B.a、b上两地烈度相同

C.c地居民会感觉先水平摇动,后上下颠簸

D.地震波传到a地时,方向均垂直于地面

该题立意以有关地震的基础知识为依托,考查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的能力。题目给出了基本的条件,要求考生就产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两地的地震烈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面对如此简单的逻辑推理题目,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困惑,他们不明白,越是复杂的现象,就越是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这一类情境问题的设置,重点考查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以及思维的缜密性。从该题和其他一些类似题目的考查情况看,地理教学和复习中,应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四、设置多信息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

信息单一的问题,思维也就单一;多条件的问题,能充分考查学生的思维推理的能力。在这类问题的情境设计中,一般题干条件充分,文字严密、简练、易懂。

[例题四](2002年全国高考题)下图是我国四个地方(①~④)的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四地均位于平原,受东部雨带的影响。读图回答下题。

浅谈高考中地理问题的情境设置与能力考查1

1.四地夏季降雨均主要是由于

A.海洋湿热气团受迫抬升B.地形的影响

C.热带气旋过境D.地面强烈增温

2.图中,①地可能位于

A.松嫩平原B.华北平原C.成都平原D.河套平原

3.位子适宜种植小麦、甜菜地区内的地方是

A.①B.② C.③D.④

该组题的信息丰富,有文字说明、有图像显示,条件充分;第1小题的题干资料中明确了四地均位于平原且受东部雨带的影响。故地形对四地夏季降水的影响较小;热带气旋与地面强烈增温是四地的降水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只有海洋气团与大陆气团交绥上升后形成的降水才是正确的答案。

该组题从问题的情境设置看,主要考查了学生:①通过对气温降水图示的判读进行数据采集的能力;②对我国气候变化成因的了解;③对我国平原区及其农业生产状况的了解。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要求学生建立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概念;注意相关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即成因分析;在众多的地理信息中能找出主要信息。

五、创设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地理实际,往往用来作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以此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出现在身边的一些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重大地理时事的关注和理解程度。

[例题五](2003年江苏省高考题)“五一”、“十一”假期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黄金周。某些景区面对急剧增多的游客,做出了限制游客人数的规定。其主要目的是

A.保护景区环境B.限制到达当地的游客数量

C.控制当地的交通流量D.保障旅游质量

该题就是以旅游业发展这一背景情况为依托,以国庆、“五一”长假的实际情况为例,考查学生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能联系实际,正确地理解旅游业在成为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同时,游客数量的过多往往又会对景区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分析推理得出准确答案。

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实际的关注,同时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来阐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浅谈高考中地理问题的情境设置与能力考查】相关文章:

高考地理能源的考查方式

高中地理难点:太阳系知识

怎样做好高考地理的读图能力和答题规范

09高考地理:地图是必考知识

高考地理图表判读能力的培养

2009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时间计算问题

高考地理日照图考点解析

高考地理难点: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

高考地理简单题的步骤

最新地理学习方法
热门地理学习方法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方法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