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其他 >例谈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

例谈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课改消息

地理教学

其他

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与灵活应用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地理课的关键。

一、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含义

例: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会对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学生答: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次生盐碱化,从而造成气候变坏,环境恶化。

解析以上回答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植被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学生把“植被”简单地理解为“森林”,没有把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学生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混答在一起是错误的。其实,这是在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是指降水量较大、地形坡度也较大的地区植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是指降水量较小、风力较大的地区植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一般是由于较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造成的。

又如:法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较英国优越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法国在英国的南面,气温高,光照强。

解析该生回答中存在的误区与漏洞是:用“气温高”来描述法国发展农业的气候优势不科学、不准确;纬度低不是光照强的原因。应表述为:法国纬度较英国低,在亚欧大陆上,气候的大陆性较强,晴天较多,夏季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学生没有准确理解气温与热量、光照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光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海拔高度、天气状况、昼夜长短、大气污染状况。影响热量的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高低的影响)。

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没有真正理解,同时混淆了一些相近的概念,应用时生吞活剥,或随意扩大一些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混用了概念原理。所以在复习时,学生要注意把意义相近、相邻的概念、原理多加对比,区分这些概念原理之间的细微差别。如植被与森林、草原,气候、光照、气温与热量,地形、地势与地貌,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资源与能源,原料与燃料等概念。

一些基本概念扩展后,意义会发生变化,要注意到其中的细微差别。如,问:大兴安岭西面是什么地形区?答:高原。或答:地形平坦。说明该同学不能区别地形类型、地形特点、地形区三个“地形”扩展概念。又如,问:北京国庆节时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如何?答:昼短夜长。说明该同学不能区别昼夜状况、昼夜长短状况、昼夜长短变化状况三个概念。其中,后两个概念是第一个概念的扩展。区别一些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对概念差别的敏感性,这是学生必备的地理科学知识素养。

二、学会运用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特征

例:背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形成盆地或谷地?

教材表述是:背斜顶部因受到了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学生答:“背斜部分,由于受到拉力作用而使岩石破裂,容易被风、水、冰川等外部作用风化、侵蚀,再带到其他的地方,从而形成谷地”。

解析这段回答中有一部分是生活语言,如“带到其他的地方”、“外部作用”等,且其中有以下不妥或错误之处:“背斜部分”范围太广,不准确,应为“背斜顶部”:“岩层破碎”而非“岩石破碎”,岩层与岩石两个概念在此不可通用;背斜构造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形成的,背斜顶部岩层受拉张作用,而非“背斜部分,受到拉力作用”;风化作用在这里不是主要的。

又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气温降低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太阳辐射把热量传给大地,大地再把热能传给大气,所以离地面越远得到地面的热量越少,温度越低。

教材表述是: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解析学生的回答中有以下不妥或错误:有的地方用“热量”,有的地方用“热能”,概念运用不当;太阳辐射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的过程是: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低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再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高层大气。而且学生在此不必回答能量传递的过程。

以上两例表明:学生对基本原理有一个大概理解,但回答问题时用生活语言代替地理学科语言,必然罗嗦。答的越多,越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答非所问的现象。且表达不科学、不准确。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表述最精练、最简洁、最准确。因此,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按照课本上的表述记忆是必须的,决不能大概掌握、模糊记忆。特别要注意理解性地记忆其中的关键词。记住了概念和原理的教材表述,我们就掌握了地理术语。在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或阐述有关问题时,才能运用地理学科语言简明扼要地准确地答题。

三、公式化处理,灵活应用

很多地理基本概念、原理,相当于数学、物理学中的“公式”。我们要牢记“地理公式”,并学会灵活应用。如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问题,是由于较干旱地区人类的不合理灌溉造成的。其中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但往往有一个是起主导作用。可简化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自然因素(气候干旱)+人为因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应用举例:我国华北平原地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由于:华北地区农业生产需水量大,季节分配不均,特别是春季升温快、光照强、风大蒸发旺盛而又降水不足(自然原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上泛(人文原因)。那么我国河套地区、宁夏平原、新疆地区、埃及尼罗河谷地等地的次生盐碱化问题皆可用此公式。又如:商业区位=商品生产供应能力+销售市场+交通运输的通达性;港口区位=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

【例谈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相关文章:

全球最富有的十个城市(2004年)

导读在新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荒漠化的概念

四大地理区域的比较

浅谈地理图像的学习程序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乡土地理教科书的现状和开发原则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协作

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最新地理其他
热门地理其他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其他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