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生物海岸生物生长繁盛,成为海岸发育的主导因素,分为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   1.红树林海岸

      生物海岸1红树林是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泥滩上的耐盐性植物群落。由红树及林下沼泽泥滩组合的海滩,称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植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红树林一红树种植物为主还包括半红树种类,狭义的红树林只包括红树种植物,以木本红树为主。

      一般组成红树林海岸的以广义红树林为主。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种类较多,树形也较高大,如它东北部和北部的东寨港、清栏港、儋州等地的树高可达5~10m,个别超过15m。向北随着气温的降低,红树种类减少,树型也变得低矮稀疏,到了北纬27°左右的福建北部福鼎附近的海岸,树高只有1m左右,成为灌木丛林。

      红树海岸地貌,从海向陆可分为三带:

      ①. 白滩带。稍高出低潮面,经常受波浪和潮流作用,无红树或仅零星生长红树。

      ②. 潮间红树林沼泽带。由白滩带以上至高潮面,红树生长最茂盛,林下为淤泥盐沼地,阴暗潮湿,潮沟发育,土壤稀烂,多腐枝落叶,有机质丰富,枝叶腐烂后变为NH4和发出H2S恶臭。

      ③. 潮上红树林干地带。位于高潮面之上,只有特大潮水才能到达,潜水面下降,土壤脱盐脱水加强,并逐渐疏干,被半红树及其他陆生植物所代替。

      红树林海岸的演变

      红树林形成后,阻滞了波浪和潮流对海岸的冲刷,促进了淤积作用,使林下泥滩不断淤高,地下水位下降,土壤逐渐疏干、变淡,红树植被也逐渐被半红树植物所代替,地面长草。原来的盐沼泥滩变为坚实的土壤和泥炭层,此时红树林海岸便转化为滨海平原。

  •   2.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是以石珊瑚骨骼为主体,混合其他生物碎屑(如石灰藻、层孔虫、有孔虫、海绵、贝类等)所组成的生物礁。由大片珊瑚礁构成的海岸,称为珊瑚礁海岸。

      1) 珊瑚礁分布范围与珊瑚生长的水温条件有关,珊瑚是热带海洋中的腔肠动物,最适宜生长的水温在25~30℃。由于珊瑚的珊瑚的生长受到一定地理条件的限制,因此其分布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洋内或暖流所经过的海曲,总面积为60万km²。集中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热带海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其次为海南岛、澎湖列岛及台湾沿岸等地。

      2) 珊瑚礁地貌类型生物海岸2有岸礁、堡礁及环礁三种类型:

      岸礁,也称裙礁。它紧贴着海岸带发育,高度在低潮面之下。地貌上主要由礁坪(礁平台)和礁坡两部分组成。礁坪近岸,地面平坦,内有礁沟。礁坡近海,急陡,由活珊瑚组成。我国台湾及海南岛的珊瑚礁也以岸礁为多见。现代世界上最大的岸礁分布在红海沿岸,长2700km.

      堡礁,也称离岸礁。它呈堤状,与海岸平行分布,与陆地之间隔以潟湖或带状海。世界上最大的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岸的大堡礁,长达2100余公里,大堡礁与陆地之间的带状海,水深30~40m,宽0.9~18km。

      生物海岸3环礁。平面上很不规则,呈圆形、椭圆形,甚至不规则的三角形及菱形等。它的中央为浅水潟湖,水深100m以内。环礁直径一般为2~3km,大者可达100km。环礁除了少数为封闭之外,大多数有一个或多个缺口,这些缺口成为潮汐通道,大缺口可通行大轮船或军舰。环礁的礁体,有的沉没于水下10~20米,少数露出水面成为珊瑚礁岛屿。我国南海中的环礁也很多,在四大群岛中的东沙、西沙和中沙群岛都由环礁组成,南沙群岛的西北部也有5座环礁。

      3) 珊瑚礁的发育理论早在1874年的英国达尔文在《珊瑚礁的结构和类型》一书中,就提出了沉降的发育说,他认为珊瑚礁的发育经过三个阶段:开始时在岛屿(火山岛)周围发育了岸礁。后来岛屿逐渐下沉,岸礁的外围因生长条件良好而继续往上生长,形成堡礁,它与岛屿之间被带状潟湖或浅海隔开。最后岛屿全部沉没成了潟湖,堡礁仍然往上生长,成了环礁。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