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罗布泊

罗布泊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罗布泊(Lop Nor),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被叫做“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nào)尔后来经过地质工程者的改造,这里变成了“希望之城”。先秦时的地理名着《山海经》称之为"幼泽",也有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端,属暖温带大陆性极端干旱荒漠气候。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   历史变迁

      历史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18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被分割成几块洼地。

      罗布泊3汉朝时期这里曾经有一个人口众多,颇具规模的古代楼兰王国。它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公元630年消亡,有800多年历史。它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上书:“楼兰,师邑有城郭,临盐泽”。此后,它成为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南支的咽喉门户。而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程度的努力和尝试,但在此之后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曾几何时繁华兴盛的楼兰,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烟波浩淼的罗布泊,也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

      罗布泊4至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罗布泊1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1950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

      1931年,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

      1941年,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兴起多次开垦浪潮,大批内地人迁移西部组成建设兵团,开展土地平整运动,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130多座,盲目地用水像个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致使塔里木河由60年代的1321平方公里萎缩到1000平方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19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罗布泊迅速干涸。到1972年,罗布泊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

      罗布泊干涸后,周围生态环境发生巨变,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罗布泊推进,很快和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罗布泊从此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称作“死亡之海”。

      研究罗布泊和因它而繁盛的楼兰古国,一度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探险者。几千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着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罗布泊5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美国人哥丁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国人邦瓦洛等,都考察过罗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写。

      清代地理学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记》的插图中标明塔里木河汇注孔雀河下泄罗布泊。

      阿弥达深入湖区考察,撰写《河源纪略》卷九中载:“罗布淖尔为西域巨泽,在西域近东偏北,合受偏西众山水,共六七支,绵地五千,经流四千五百里,其馀沙啧限隔,潜伏不见者不算。以山势撰之,回环纡折无不趋归淖尔,淖尔东西二面百馀里,南北百馀里,冬夏不盈不缩……”

      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后,以其片面之见,错误的认定卡拉河和顺湖即中国古记所记罗布泊。他的学生科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德国地理学家范李希霍芬却持反对的观点。

      罗布泊6接着,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统的提出一套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于湖底周期性沉积、抬升和风饱蚀降低的结果。这种游移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国人亨庭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论。

      经过中国科学家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3600年仅1.5厘米),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从而证明了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

  •   名称

      罗布泊2罗布泊,古称盐泽,又名罗布淖尔,先秦时的地理名着《山海经》称之为“幼泽”。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

  •   地区景点

      汉代烽火台

      罗布泊10离库尔勒60公里处的一座保持较好的古烽火台遗址。有学者根据修建长城的防御意义,认为古长城的西端应包括了尉犁县的古烽火台,若此成立,该烽火台应是西长城的起始。

      营盘汉代遗址

      一处罗布泊地区中保存较完好的古遗址。有一圆形城墙,直径300米,墙残高近6米,城西有一佛塔遗址,碎土坯形成金字塔形。古城北边两公里处的高台地上,存有佛塔基座,佛塔基座西边则是著名的古墓群,为罗布泊地区最大的墓葬群。据资料介绍,营盘是官办的屯兵驿站,一方面也扼守丝绸之路的中道,起保护商旅作用,一方面孔雀河就于城旁流过,土地可以屯垦。

      龙城雅丹

      罗布泊11罗布泊地区三大雅丹群之一,位于罗布泊北岸。土台群皆为东西走向,成长条土台,远看为游龙,故被称为龙城。龙城雅丹又称为白龙堆雅丹,并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第二名,誉为“最神秘的雅丹”,因为极少有人见过它的真貌。

      土垠

      为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并命名的一处汉代后勤驿站遗址,残存物极少,但在古时是丝绸之路的一处军事要地。

      太阳墓

      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所发现,古墓有数十座,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7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 经碳14测定,太阳墓已有3800年之久。

      古胡杨林

      位于太阳墓地西侧,在古河道北岸的一片台地上,有成片的株距相等、行距相同、树干尺馀粗的枯死的胡杨林。这成排成行的枯树,带有明显的人工营造的特征。

      馀纯顺墓

      位于铁板河出口不远的一处土台,1996年6月馀纯顺迷失方向步行到此,因干渴全身衰竭而死亡。他死时距自己亲手填埋的水和食品供给地点仅2公里。建有墓地墓碑。

      罗布泊湖心标志

      1997年底,一工程师根据地图经纬度测量的湖心地点,虽然没人考证,也成了一景观。1997年标志点只埋下一个空汽油桶,1998年2月广东首个女子罗布泊探险队树下第一块木碑后,现已增加了数个石座、木碑,成了一些走罗布泊者留下纪念物之处。

      库木克塔格沙漠

      为高海拔沙漠,位于阿尔金山和湖盆之间,为中国第三大沙漠,并以独特的羽毛状沙带着称。

      孔雀河

      罗布泊12源于博斯腾湖,流经库尔勒、尉犁县进入罗布荒漠,现中游河道灌满流沙,偶有稀疏胡杨树和芦苇、红柳,下游河道则寸草皆无,一片死寂,沦为荒漠,河道两岸偶有轰然倒地的枯胡杨。

      楼兰古城

      古楼兰国遗址。还可看到民居遗址,民居的一些用具,佛塔、古墓群,一小佛塔上的彩绘虽经千百年,至今还可辨识。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在历史舞台上只活跃了八百馀年便在公元4世纪神秘消亡,过了1500多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于1900年3月28日又将它重新发现,因而轰动世界,被称之为“东方庞贝城”。百年来,楼兰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探险家、史学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热点。

      楼兰农场

      紧挨着米兰古城有一建设兵团团场,因该处自古以来得益于阿尔金山的雪水,有农牧业存在的条件,因此除了现代人在垦荒,古时就有发达的灌溉系统。在米兰农场的民族连可以拜访罗布人的后裔。

      红柳沟

      罗布泊13罗布泊南岸一片红柳土包构成的戈壁滩景观。

      敦煌雅丹

      敦煌雅丹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为沙漠平原区,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四季多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在地质上位于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以来)敦煌——疏勒河断陷盆地的中心部位。由于岩层产状水平,垂直节理发育,较松软岩层在大自然疾风暴雨的漫长风化中,导致了各种雅丹风蚀地貌的形成。位于敦煌市西北约180公里处,玉门关西北约100公里处。公园面积398平方公里。

  •   地理情况

      罗布泊1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洛普池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自从罗布泊干涸后纳木错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第一大是青海湖)。

      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1921年后塔里木河断流,湖水又有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1962年湖水减少到660平方公里。1970年以后干涸,主要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断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其长度急剧萎缩至不足1000公里,使300多公里的河道干涸,导致罗布泊最终干涸。敦煌、哈密、鄯善、吐鲁番、库尔勒、若羌、且末、和田、阿克塞、肃北、瓜州、尉犁、民丰、于田、墨玉、玉门、铁门关等都处于罗布泊周边地区。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布已干涸的罗布泊“大耳朵”卫星照片以来,“大耳朵”被认为是罗布泊东湖的干涸湖盆。在已经结束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罗布泊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由此测算出罗布泊古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

  •   开发计划

      哈罗铁路哈(密)罗(布泊)铁路全长约360公里,设计技术标准为国家Ⅱ级单线铁路,内燃机牵引,预留电气化条件。工程总投资32.8亿元,总工期2年。哈密至罗布泊铁路位于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和南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自既有兰新线哈密地区引出,向西南经规划的哈密工业园区、大南湖煤田西缘继续行进,伴行哈密-罗布泊公路东侧,至线路终点罗布泊镇罗中区。这条铁路也由此成为新疆东部地区联结东疆和南疆的一条铁路线。

      2012年7月22日,哈(密)罗(布泊)铁路全线铺通。

      新楼兰计划2010年11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正在起草“新楼兰计划”,将罗布泊纳入其中,从上游引水,在罗布泊旁形成一个新的淡水湖,进行楼兰的生态重建。

      中国十几年前曾经有过计划,准备治理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让塔里木河的下游地区能够有一定的水量,使罗布泊地区恢复过来。但后来发现是不可行的,因为上中游的农场、牧场已经把水用得差不多了,如果放水下去,中上游地区又要荒芜了。中上游地区的绿洲的生产效益要比下游的生产效益要高的多。但好在罗布泊干涸以后,地下的卤水、钾盐矿很丰富,而我们国家是个缺钾盐的国家,每年进口700万吨,罗布泊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一半了,罗布泊恢复原貌不可能但可以成为钾盐基地,有了钾盐基地,罗布泊的二三产业也可以繁荣富裕起来的。

  •   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罗布泊地区成功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1964年—1996年,罗布泊一共进行过45次核试验,其中23次是大气核试验

  •   楼兰计划

      2010年11月27日,地理学家夏训诚在“金沙讲坛”上介绍了我国学者最新一次对罗布泊地区科考研究得到的7大新发现。夏训诚表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正在起草“新楼兰计划”,将罗布泊纳入其中,从上游引水,在罗布泊旁形成一个新的淡水湖,进行楼兰的生态重建。

      方圆万里的罗布泊,而今不过是大片盐壳。不可抗的自然力,加之无序无度的人类活动,使得大湖与古国一同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一段文明就此终结,另一段文明却朝气蓬勃。而后者更为自信,且野心勃勃。所谓“新楼兰计划”,自恃能“重建生态”,并借此逆转自然与历史。此等宏图大志,难免给公众一丝不安。

  •   环境恶化

      罗布泊1410月26日,记者跟随科考队在阿奇克谷地看到,大量植被死亡,原来生长着骆驼刺、芦苇等的沙包退化消亡严重,沙漠活化。

      罗布泊南湖沙漠以北,1980年竖立的彭加木纪念碑,已经部分被流沙掩埋。当年在此立碑的科考队队长夏训诚认为,沙漠已向北扩展了100m。

      他还说道,1990年6月份开挖的一条从塔里木河到台特玛湖的渠道,也已经被沙子填埋。2004年小河墓地考古营地上扎起的铁丝围栏,现在已被1到3米的新沙包掩埋。

      夏训诚表示,研究罗布泊过去气候环境变迁的过程及其原因,“不仅可以为治理和改善本地区的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了解和认识中国西部干旱区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已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在2004年考察罗布泊后认为:“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是干旱区环境的一个缩影,第四纪地质的许多科学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   现代研究

      中科院遥感所邵芸研究员表明,在古代罗布泊,西湖是叠加在古东湖上的,而东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

      罗布泊8邵芸带领团队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新型成像雷达地下目标探测与隐伏特征提取技术研究”课题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3年多来,课题组共开展了5次野外调查,采集了大量野外样品,进行了实验室分析,探地雷达的探测验证,充分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对干沙层、干燥盐壳层的穿透能力,探测了被埋藏的罗布泊古湖岸线,对罗布泊“大耳朵”的成因之谜提出了新的见解。

      邵芸团队通过多源雷达遥感图像解译以及极化雷达特征分析,取得三项重大科学发现: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 在遥感图像上发现干涸的罗布泊呈现神奇的耳朵形状,从此,罗布泊“大耳朵”就因其特殊的形态及成因不明而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

      首先,在遥感图像上呈现“大耳朵”形状的罗布泊是由于罗布泊古东湖的西半部分为西湖所复盖,使得原来圈闭的湖岸线被部分切割和掩盖,因此在遥感图像上能看到古东湖的东半部分,故呈现“耳朵”形状。利用雷达遥感技术能够透视风成沉积层和极端干燥盐壳层的能力,发现了埋藏于西湖湖相沉积物之下的古东湖湖岸线,证实了古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的存在,说明西湖(咸淡水混合)是叠加在古东湖(咸水)之上的。这一科学发现表明罗布泊古湖岸线原来是呈圈闭状态的,而不仅仅是“耳朵”状的。

      罗布泊9其次,在野外科学考察中,找到了罗布泊古东湖的北部和西部湖岸线,确认了罗布泊的边界,由此推测,罗布泊古东湖分布范围可能远远大于原来测量的5350平方公里,初步测算超过1万平方公里。

      第三,罗布泊古东湖的干涸过程可以划分为6期,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明暗相间的6个条带。明条带为高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较强烈的萎缩,湖面快速缩小,盐分快速结晶析出。暗条带为低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的相对较弱的萎缩,湖面缩小,但是过程缓慢,依然有西侧的河水、山上的融雪水,进行一定的补给,故含盐量较低,掺杂着较多的泥沙质沉积物。上述过程重复出现与持续推进,是罗布泊古湖区越来越小的真实记录,说明在罗布泊逐渐萎缩、干涸的过程中出现了6个期次的湖相沉积环境变迁,代表了至少6个期次的干—湿气候变化,对于干旱地区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科考

      第一个至罗布泊的中国考古学家是于1930年代两度前往的黄文弼,他在这一带发现了七十多枚汉文木简,其中有四枚写有西汉纪年,他将此地命名“土垠”,1980年时,中国科学家彭加木在此地进行科学考察时失踪。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馀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死亡。

  •   自然资源

      罗布泊7罗布泊有全中国最丰富的钾盐矿藏资源,罗布泊地区北部钾盐储量2.5亿吨以上,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钾盐矿中次大的一个超大型钾盐矿,预计罗布泊镇将会取代格尔木成为中国最大的钾盐生产基地。

  •   附近居民

      罗布泊人是新疆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边,“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一小舟捕鱼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单一食鱼的民族,喝罗布麻茶,穿罗布麻衣,丰富的营养使许多人都很长寿。八九十岁都是好劳力,甚至还有一百岁的新郎。罗布人结婚的陪嫁,有时是一个小海子(小湖泊)。

  •   魏晋遗迹

      指楼兰古城遗址及出土的文书。古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西北,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交叉点上楼兰古城之称,是由于出土的汉文文书用“楼兰”,卢文书用与“楼兰”对音的“库罗来那”确指该遗址而得名。这座城址在3世纪中叶至4世纪30年代前后,是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楼兰古城在1900和1901年经瑞典人斯文赫定、1906和1914年经英国的A.斯坦因、1909和1911年经日本人桔瑞超等多次劫掠,遗迹已遭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79和1980年两次对楼兰古城进行调查发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在1980至1981年 3次对楼兰古城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遗迹与遗物

      楼兰古城的遗迹主要是城墙和城内的建筑遗存,城内遗物较多。城墙是用粘土和红柳枝相间筑成,南和北城墙保存较多,西城墙次之,东城墙保存最少。城墙残存部分基宽约 5~8.50米,残高约1~4米。城址平面略呈方形,按复原线计算东城墙长约333.50米,南城墙长约329米,西和北城墙长约327米。四面城墙近中部处有缺口,似为城门遗迹。在城西北角与东南角之间有水道斜穿城内,以此为界可将城内遗迹分为东西两大部分。河道之东中间偏北有座用土坯建造的佛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上有圆顶,残高约10.62米。附近发现木质浮雕佛像、卷草纹木雕残件和饰有莲花的长柄铜香炉等。塔之东约30馀米处的台地上有一处房址,残存木框架构件和红柳编织涂泥的残墙,其下有4个小室,里面堆积有大麦和小麦,并发现一枚卢文书。塔之南约50馀米的台地上,有一组高大建筑群的残迹,地表上散布许多木框架构件和用红柳枝芦苇编织涂泥的残墙,其下残存3 室。发现有汉文和卢文书、丝织品、漆和木制品、五铢钱以及筷子等生活用品。在该房址之南的建筑遗迹残毁严重,不辨形制。其附近的遗物有印章、五铢钱、小型金属器、玻璃制品和珠饰等。河道之西建筑遗迹比较密集,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西部中间偏西南、东临河道的大院落遗迹。院落略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院内北和西残存一些房址,北面西边3间用土坯砌筑的房址至今犹存。遗物有大量汉文文书,少量卢文书,以及木尺、漆制品、金属制品和一些日常用具等。院落之北有两组简陋的房屋遗迹,出土一些汉文和卢文书及日常用品等。在这两组房址与院落之间,有养牲畜的圈栏遗迹。东与院落遗迹相对,西临西城墙是一组由许多房间构成的大建筑遗迹。遗物主要有卢文和汉文文书,以及丝、毛、 麻、 棉织物,还有渔猎工具与日用品等。上述诸遗迹,应是城内衙署及其附属机构的建筑群。此外,院落之南还有堡垒遗迹,城西南角一带有小住宅遗迹。

      文书

      楼兰古城出土的汉文木简和纸文书的纪年以魏嘉平四年(252)最早,多数集中在270年前后。这些文书主要是当地行政机构和驻军的各项公文及公私往来信件,内容比较广泛。从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在楼兰城设有西域长史及其完整的行政机构;驻军概况和各屯垦区农业生产、水利与生活的一些情况。可以了解到与楼兰城内生活有关的情况,如城内设有仓库、客馆和医院;有制造铁工具和兵器的手工业;有以谷物丝帛作价的商业活动,如一件残简记载买“丝四千三百廿六匹”,可见当时丝绸贸易量是很大的。此外,文书还记录了一些有关城内居民与户口、法律等方面的部分情况,以及当时楼兰城与敦煌、酒泉、姑臧、焉耆、龟兹、鄯善和高昌等地的联系情况。出土的文书表明,魏晋时期曾有效地控制着楼兰地区,并使楼兰城变为罗布泊一带最为繁盛的城镇。卢文书的内容有涉及审理案件、买卖土地契约、信差及公私信件等,文书中还出现有鄯善王安归迦的名字和一些职官的名称。文书的时代主要集中在安归迦王(247~282或267~303)时期。据此可以推测,在晋朝西域长史退出楼兰的时期内,鄯善安归迦王有可能曾派官员进驻楼兰城。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