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西乡县

西乡县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西乡县位于陕西南部,汉中东部,东邻石泉、汉阴,南接镇巴和四川通江,北连洋县,西与城固、南郑接壤。西乡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区。南北宽64.5公里,东西长94.5公里,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64.79%,丘陵占28.35%,平川占6.86%。阳安铁路横贯东、西,长约70公里,210、316国道纵横穿越县境。西乡境内的樱桃沟是中国第二大樱桃基地,自古有“秦岭南麓小江南”美誉,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官员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西乡县 外文名: Xixiang County 别称: 秦岭南麓小江南 所属地区: 中国 陕西省 面积: 3240 人口: 40.38万 地理位置: 汉中盆地东部 著名景点: 午子山、茶园、枣园湖公园等 机场: 汉中城固机场 电话区码: 0916 邮编区码: 723500 政府驻地: 城关镇 行政类别: 县 车牌代码: 陕F 下辖地区: 城关镇、柳树镇、堰口镇等 人口: 40.38万 面积: 3240 著名景点: 午子山、茶园、枣园湖公园等 邮编区码: 723500 电话区码: 0916 行政类别: 县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区 地方方言: 中原官话秦陇片和西南官话成渝片

  •   交通

      西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处汉中东大门,是西安、成都、武汉、重庆的结合部,316、210国道在此交汇,阳安铁路纵贯全境,乘火车可直达北京、上海、成都、武汉、青岛、广州、西安等地。公路交通便捷迅速,西汉高速距西乡50公里;十天高速县境内总里程68公里,途经西乡8个镇;即将开工的西安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距西乡仅80公里,建成后从西乡通过高速公路、铁路3个小时可到成都、西安,一日之内可达武汉、重庆,将极大地提升西乡的区位优势。

      公路干线公路:省管干线公路有三条,分别是汉中——白河、西乡——镇巴、茶镇——高川三条,境内里程为162.7公里。

      地方公路

      1958年,西乡县兴起修路高潮。70年代后,又贯彻社社通公路和发展山区道路的方针,县乡公路建设蓬勃发展。1985年省秦巴山区建设会议决定,1985—1987年以修建山区道路为突破口,打开秦巴山区治穷致富的局面,国家以工代赈支援山区建设,三年内共新修公路56.7公里,改建加宽248.7公里,建桥24座484米。

      1990年底,西乡县地方公路共21条,其中包括西峡公路、峡骆公路、峡大公路、龙桐公路、西白公路、上杨公路、柳桑公路和堰洋公路,总里程380.7公里。除三花石、七星坝乡暂不通公路外,其余46乡(镇)都修通公路。

      2012年,西乡县境内公路里程达23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8587辆,其中私家车7518输,交通运输、邮政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1110万元,比上年增长7.9%。

      铁路阳(平关)安(康)铁路于1970年动工,由铁一局承建,西乡县动员6万人组成民兵师配合,1972年10月1日竣工通车,1976年8月,由西铁局安康分局正式营运。该路西由沙河镇三合村隧道254Km+757处入西乡县境,东从茶镇乡渔丰村新渔坝隧道197Km+494处入石泉,沿线有大中小桥梁74座,其中四号、五号桥为重点保护桥,有隧道57处,设沙河坎、马踪滩、贾家河、西乡、白龙塘、三花石、茶镇7个车站。西乡站为全线大站之一,为客货混合四等站,年吞吐货运量16.8万吨。

      阳安铁路是中国建设的第二条电气化铁路,全长356.7公里,横贯陕南,西连宝成,东接襄渝两条干线,境内全长75.26公里。1987年后,每日有西安至安康对开普、直快车各一次,安康至阳平关对开普快一次,成都至上海上下特快客车一次,每天在西乡站上下车旅客有1000——1500人次。

      2012年,西乡县境内铁路里程110公里。

  •   人口

      西乡县3自西晋太康元年(280)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长达1628年期间,西乡县人口由9375人增至132274人,年均增长8.05‰,其间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为唐天宝元年(742),西乡县22081人,第二次为北宋崇宁元年(1102)32856人,第三次为清道光八年(1828),人口增长至178453人。

      自清道光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百余年间,西乡县人口不但未增,反减少3万余人,这一方面由于民国政府抓兵、拉夫,战争不断,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同时也由于当时摊粮派款均按人口计征,因而民间申报多有隐瞒不实。

      建国初1950年,西乡县为53800户,209997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283053人,比1953年第一次普查的243710人增加39343人,增长13.9%。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385999人,比第二次普查增加102946人,增长36.37%。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407856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1.36%;同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21857人,增长5.66%。40年中,人口增长出现两个高峰:一是1949至1956年,7年净增6.36万人,年均增0.90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1.5‰。1964至1972年为第二个高峰,8年净增6.76万人,年均增长0.84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7‰。

      2012年,西乡县总人口416368人,比上年增加3065人,其中男性221465人,占总人口53.2%,女性194921人,占总人口46.8%,性别比为113.62(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其中:18岁以下81841人,18——35岁124071人,35——60岁152222人,60岁以上58252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41989人,比上年增加489人。人口出生率10.3‰,死亡率6.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3‰。

  •   地理

      地貌位置西乡县位于汉中盆地东部,介于东经107°15′——108°15′与北纬32°32′——33°14′之间。县境东邻石泉、汉阴,南界镇巴和四川通江,北连洋县,西接城固南郑。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4.5公里,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海拔在371——2413米之间,山区丘陵面积占93.2%,平川占6.8%。西乡县地处秦岭巴山之间,位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 气候西乡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区,平均气温14.4℃,年均降水量1100―1200毫米。平均蒸发量457.2毫米,总的气候特点是:受南北兼有的气候和多样地形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差异大,光照不足;春季气温回升快,多春旱;夏无酷暑,常有初夏干旱和伏旱;秋季多连阴雨,降温早;冬无严寒,少雨雪。气候一般循环规律是:立春前后杨柳发芽时多偏东风,俗称“摆条风”。惊蛰前后常有转冷现象,并伴有霜冻,俗谓“反春”。春分至清明之间常有黄沙弥漫,日月不明。清明以后,气温回升快,但乍暖还寒。立夏前后多旱,盼雨栽秧。小满至芒种之间常多阴雨,间有山洪。夏至前后多雷阵雨,兼有短时大风和暴雨,局部地区偶降冰雹,盛夏时节常有伏旱发生。立秋后高温持续,俗称“二十四个秋老虎”,但昼热夜凉,遇雨气温骤降。白露、秋分时,淫雨经旬,甚者历月方晴,常有“秋霖”雨发生。寒露后高山初雪。霜降前后多晴朗天气,俗称“十月小阳春”。立冬至冬至雨雪稀少,天气干冷,多生雾气,直至次年春天。

  •   建制沿革

      西乡县1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县地属梁州褒国附庸巴方。西周(前1027——前771)县地属雍州楚国。

      东周(括春秋、战国)前期(前770——前312),县地仍属楚有。周赧王三年(即楚怀王十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发生“丹阳之战",秦师获捷,乘胜占领楚之汉江中上游地区,直至战国末(前221),县地属秦国汉中郡。

      秦(前221——前207)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

      西汉(前206——25,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权)承袭秦制,仍行郡县。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十三州(郡),县地大部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东北隅属汉中郡之安阳县。新莽地皇四年(23),公孙述割据益州,占有巴、汉,13年中,县地为公孙政权所辖。

      东汉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灭述,县地复归汉有,仍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和帝永元七年(95)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食采于县地(括今镇巴),并建平西城(又名平阳城、定远城),为西乡县建城之始。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据汉中,复汉中郡名。郡名两更,县地仍属。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取汉中,县地归蜀。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县南境置南乡县(即今西乡、镇巴二县地),从此西乡县脱离成固,独立行政,仍为蜀汉益州汉中郡领辖,设县治于归仁山(今镇巴县渔渡坝古城堡)。是年,蜀将张飞晋封“西乡侯",寄食采于南乡县。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即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曹魏灭蜀,分广汉、巴、涪陵以北7郡为梁州,西乡县归魏,属梁州汉中郡。

      西晋统一中国后,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张飞封侯西乡,改南乡县为西乡县。

      西乡县之得名,虽有数说,但以张飞食采之说较为可靠。治所由归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属梁州汉中郡。愍帝建兴元年(313),仇池氐杨难敌据汉中,次年,梁州人张咸起兵逐氐军,投归益州巴氐李雄,;由此西乡县遂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隶属仍为梁州汉中郡。

      东晋(括十六国)初,西乡县尚归成汉(即大成)所有。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伐蜀,成汉灭,西乡县归晋。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苻坚派兵攻取梁、益二州,西乡县遂为前秦占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冲遣将杨俭期收复汉中,西乡县复为晋土。安帝义熙元年(405),谯纵叛晋,割据梁,益,仇池氐王杨盛乘虚据汉中,以地请降后秦,但因杨盛窥伺两端,游离于东晋、后秦之间,东晋、后秦皆无实际管辖能力,汉中郡、县实为杨盛政权所辖。义熙九年(413),刘裕命益州刺史朱龄石灭谯纵,收复四川东晋王朝乘胜克汉中,西乡县再归晋。在东晋103年中,汉中郡县兵连祸结几易统治,但西乡县名未变,治地平西城未动,始终归梁州汉中郡所辖。

      南北朝历刘宋、萧齐至萧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即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汉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权于县境(今峡口)设丰宁戍。改西乡县为丰宁县,寓五谷丰稔,四季咸宁之义。并立丰宁郡领丰宁县,郡县同驻丰宁戍,改属东梁州领辖,旧治平西城遂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北梁州刺史兰钦收复梁州,西乡县还梁,复西乡县名,治所仍驻丰宁戍,属北梁州汉中郡所辖。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江陵,梁萧绎求救西魏,约许割让汉中。西魏乘机于废帝元钦元年(552),遣将达奚武占领汉中,西乡县又为西魏所有。西魏恢复北魏建置,废西乡县名,再立丰宁郡、丰宁县于丰宁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东梁州)之地置洋州于泾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阳(即今四季河),以洋水为名,此为西乡县立州之始。洋州领洋州、怀昌、洋中、丰宁四郡。洋川郡辖黄金县;怀昌郡辖怀宁县;洋中郡无考,丰宁郡辖丰宁县。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觉代魏立周,西乡县即为北周所有,仍属洋州丰宁郡,县名驻地均无变动。

      隋立,西乡县即属隋土。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郡,行州县两级制,时,丰宁县仍属洋州。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州复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为汉川郡;改丰宁县复西乡县名(从此县名迄无更)多同时将县治由丰宁戍移往所废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阳,且立洋源镇(军事建置)于此,县镇同治,归汉川郡所辖。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废郡复州,析汉川郡之西乡、兴势、黄金三县,再立洋州于西乡州县同治蒿坪山之阳。七年(624)析西乡南境置洋源县(今镇巴县地)。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西乡县属山南道洋州辖。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调整区划,山南道分为东西二道,西乡县随洋州属山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改洋州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乡迁往兴道(贞观二十三年改兴势为兴道,今洋县)。

      西乡县2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复州,改洋川郡为洋州。一迁一改,西乡县仍属。代宗大历元年(766),洋源县治因兵事烧劫,侨驻西乡县白湍村(今古城子,亦为两晋至萧梁的西乡县治)。敬宗宝历元年(825)撤销洋源县,其地大部并入西乡县。僖宗光启三年(887),洋州设立武定军(军事建置)。昭宗景福元年(892)风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以讨杨复恭为名,取凤、兴、洋三州。昭宗天复二年(902),朱温进入关中,把持朝政,杀戮大臣,四川王建乘机以假道勤王为名,占领兴元(汉中),洋州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迎降,西乡县随洋州归前蜀。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即前蜀咸康元年,皇子魏王继岌伐蜀至兴州(略阳),前蜀武定军节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后唐,西乡县随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正月,盂知祥遣将张业入兴元,武定军节度使孙汶韶又以洋州降后蜀,因避孟知祥讳,乃改洋州为源州,西乡县从属。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将王全斌、刘光义灭后蜀,改源州复洋州,西乡县与兴势、黄金、真符同为洋州辖。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分全国为15路,西乡县随洋州属陕西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增建利州路,西乡县随洋州属之,县治仍驻蒿坪山之阳。

      南宋仍行路、府(州、军)、县制。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利州路东西两分,西乡县归利州东路洋州辖。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灭。次年,蒙古军入侵金、洋、梁(兴元)三州,战争屡年,西乡城毁治废达18年。宝祜元年(1253),即蒙古宪宗三年,忽必烈遣使戍守兴元诸州,“草创之初,未暇为经久之规",沿袭宋制,并利州东西两路为兴元路。西乡县归兴元路洋州辖。时,县城已毁,因陋就治于蒿坪山之阳。

      自忽必烈在兴元诸州建立各级地方政权后,历19年始建国号为元,其时,西乡县已为元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全国设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增至11个),代“中书省"分治天下。从此,西乡县脱离洋州,改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元晚期县治方由蒿坪山之阳迁来今治。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夏明玉珍取兴元,西乡县随之又属“大夏"6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大将徐达克兴元,改兴元路为汉中府,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分全国为13承宣布政使司,西乡县即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汉中府。

      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肃亲王豪格遣将贝勒尼堪等进占汉中,县土遂归清有。清承明制,西乡县仍属陕西布政使司(后改称陕西巡抚部院,俗称陕西省)陕安道汉中府辖领。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析西乡县南境24地置定远厅(今镇巴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日成立临时政府,是时,陕西省已先宣告脱离清朝统治。民国2年并汉中、兴安(安康)、商州为汉中道,西乡县属之。民国17年撤道,行省、县二级制,西乡县直属陕西省。民国24年,省下增设行政督察区(即专员公署,简称专区),西乡县属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治南郑)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乡解放。新中国行省、县两级制,省下分区设置行政督察机构。西乡县初属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公署,1951年属陕西省南郑区专员公署,1954年属陕西省汉中区专员公署,1955年6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196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行政公署,1996年7月,汉中撤地设市后属汉中市至今。

  •   教育

      小学教育西乡县6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阎佐尧就西门内丰宁书院创办高等小学堂,为西乡县第一所小学。民国15年(1926)更名县立高级小学校,后迁北后街,改称县立北后街小学校。2年夏于玉皇观创办南区区立高级小学校,5年于木竹坝创办东区区立高级小学校,8年于狮驼寺创办西区区立高级小学校(两年后迁普贤寺,23年迁沙河坎)。18年春,教育局合并城关两处初小,在山陕会馆兴办县立模范小学,25年与新成立的丰宁小学合并,定名丰宁小学,26年改名县立西大街小学校,28年冬西小并入北后街小学。25年,西乡简师设实习附小,30年附小迁东关,改名县立东关小学,34年又改名省立西师附小。

      民国25、26年(1936、1937),将各区立小学冠以地名,改为县立。时有高小5所,初小120所。30年,高小均改名为乡(镇)中心学校,初小改名为保国民学校。34年,又将各中心学校改名为乡镇中心国民学校,一乡有两所以上中心学校的,则冠以第一、第二以区别之。38年夏,西乡县18乡(镇)有中心国民学校(含附小、勇小)26所,国民学校171所,小学生共8840人。

      1949年12月西乡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旧有学校,当时仅存小学187所,学生7172人。1963至1965年,又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推行两种教育制度,试办半耕半读小学255所,学生6126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绝大部分小学“停课闹革命”,1969年,将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管理,又将一批骨干教师提为初中教师,小学教育质量显著下降。

      1982年开始,两次调整中小学布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批初中教师下放充实小学,并对公办、民办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培训,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85年,西乡县528所小学基本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四率”(入学率96.3%,巩固率97.4%,合格率94%,普及率95.4%)达到教育部颁布的标准。1986年5月,经省、地普教检查团验收合格,省政府颁发了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嘉奖令、锦旗和奖金。1990年,西乡县有小学367所,学生50869人。

      2008年底,西乡县有小学155所。在校小学24835人,比上年下降3.58%。小学新招生4014人。

      2012年,西乡县有小学51所,教学点26个,小学23918人,比上年增加11人,增长0.05%。小学新招生4198人,比上年增加331人,增长8.3%,小学教师1130人。

      中学教育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阎佐尧改北后街考院为中学堂,选拔高等小学堂学生40名为中学生,旋以设备简陋未获立案而停办。民国15年(1926)县议会决议,拨银3500两,以旧儒学遗址为校址,开办县立初级中学,教育局长李西轩兼校长,翌年元月招生开学。17年,学校被军队占据,乃迁西门内,至25年夏改办简师,初中共毕业学生5班83人。30年,恢复西乡初中,刘霞举任校长,时有学生6班303人,教职工18人。27年,西安女子中学来县驻万寿宫,两年后迁回省城。33年,国立第一战时中学迁来驻堰口,有学生千余人,次年因与西乡初中发生冲突,专员公署派员来县调解,战中迁南郑。38年5月,旅省陕南同乡会私立乐育中学校长江伯玉回县筹办分校,借西师部分校舍,招收高中学生3班100人,是为西乡有高中之始。西乡初中有学生11班563人,教职工37人。

      解放后,西乡初中继续开办,乐中分校并入西乡师范为高中部,1953年西师附设初中部。1956年,在峡口、下高川两所小学内附设初中班。1957年,西乡师范改为陕西省西乡中学,杨河、城关成立民办中学。1958年,城关民中改名东风中学,撤销杨河民中。陕西省西乡中学改名西乡县第一中学,西乡县初级中学为第二中学,峡口初中为第三中学,高川初中为第四中学。1959年在沙河、杨河、堰口、白龙、茶镇小学附设初中班。1960年改沙河初中班为第五中学,杨河初中班为第六中学,堰口初中班为第七中学,茶镇初中班为第八中学,白龙初中班为第九中学。1961年暂时困难时期,撤销七中、八中和水东初中班,学生分并一、二、六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学一律“停课闹革命”,一部分学生参加武斗。1969年东风中学并入二中。1970年,大部分公办小学和部分队办小学成立初中部,第二、三、四、五、七5所初中升格为完全中学。由于中学发展过快,师资、经费奇缺,加之政治运动频繁,教学内容多变,教育质量明显下降。1973年大批“师道尊严”,1975年江青一伙鼓吹“学朝阳”实行“开门办学”,教学秩序混乱,教育质量继续下降。

      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恢复校长责任制,学校教育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西乡县有中学110所(其中完中11所),学生17816人(其中高中3541人),比“文化大革命”前,中学校数增长12倍,中学生人数增长7.2倍。1979年7月,西乡三中成立,农村中学均以地名命名。1990年,将白龙中学高中部迁入葛石初中,改称西乡县第四中学。

      2008年底,西乡县有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2所,农职中学1所,初级中学23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868人,比上下降6.6%;农职中学3158人,比上增长11.87%;初级中学13070人,比上年下降2.02%。普通高中招生2682人;农职中学招生1807人;初级中学招生4596人,初中升学率87%,高中升学率54.6%。

      2012年,西乡县有高级中学2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12所,九年制学校10所,普通高中7860人,比上年增加397人,增长5.32%;职业高中1347人,比上年增加127人,增长10.4%;初级中学12710人,比上年减少65人,下降0.51%。普通高中新招生2875人,比上年增加134人,增长4.9%;职业高中新招生923人,比上年增加131人,增长16.5%;初级中学新招生4216人,比上年增加44人,增长1%。初中毕业人数4182人,初中毕业升学率达90.8%,较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高中教师735人,职中教师65人,初中教师1041人。

  •   文化艺术

      民间舞蹈西乡县民间舞蹈的特征是情绪炽热,舞姿粗犷。按其表现手法有乐舞、歌舞之分。乐舞只舞不唱,伴以打击乐器,如《彩龙》《蚌壳》《高翘》《跑驴》《竹马灯》《地马子》《高台芯子》《地社火》《打锣叉》等;歌舞则是又唱又舞,配以锣鼓弦乐伴奏,表演细腻,如《彩船》《金钱棍》《小场子》等。这些舞蹈,虽然有部分已成为中国普遍的娱乐形式,但一经渗入地方特色,便别具独异的风格,如前锋、结友的《火烧狮子》,玩狮人舞于烟雾燎绕之中,体现了劳动人民赴汤蹈火的无畏精神,有时加上《麻婆娘》《懒婆娘》,更是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而《打锣叉》模拟哑剧的表演,穿插跑动,动作和技巧都很别致。白龙贯溪村的传统形式《地围子》,歌、舞、戏三者巧妙结合,动作中加有杂耍成份。

      在祭祀乐舞方面,大多渊于宗教活动,过去种类颇多。有刘兴奎、慧空表演的《莲花碗》《放河灯》,有道士为超度亡魂而表演的《跑桥》,有神汉、巫婆装神弄鬼的《跳坛》《出脚马》《烧拜香》《过火坑》,也有为驱旱魃而表演的《祈雨舞》《耍棒槌》等。其中虽含有大量的封建迷信色彩及不健康的一面,但这些舞蹈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图腾祭祀,有其原始古老的风格特点。城关地区的《莲花碗》,舞者头顶、肩放、手托荷花瓣状的彩碗,伴随着闪肩、转臂、扭腰等动作,碗里烛火闪烁,千姿百态,典雅质朴。西乡县独有的端公木壳面具,面目狰狞,凶神恶煞,其神态造型,酷似出土的殷商铜脸壳。

      民间文学县民间流传着大量故事和传说,有关于地名的,人物的,风俗的以及动、植物拟人化的等,内容丰富,如关于午子山的传说就有20多篇。但由于它是保留于群众口头之中,变异性较大。长时间来,通过文艺工作者的记录整理,成文的约有百余篇,其中30余篇选编在《西乡民间传说故事集成》中。

  •   旅游

      樱桃沟西乡县7樱桃沟景区位于西乡县城关镇,总面积15平方公里。景区紧靠县城,距西汉高速公路70公里,已经动工的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建成后距景区2.5公里,距阳安铁路西乡火车站500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著名的三大樱桃产地之一和西部地区最大的樱桃种植基地,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景区内优质樱桃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其他经济林果2000亩,年产樱桃约3600吨。景区内有水库2座,水域面积3万多平米,有水上娱乐、陕南地方农家乐等娱乐服务设施。景区按照4A级标准对景区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和打造,建成了四通八达的景区路网,累计发展星级农家乐36家,开发出观景平台、生肖园、文化长廊等十多个特色景点,使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初步形成了集观赏樱花、采摘鲜果、休闲度假、体验农家风情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区。

      午子山午子山风景区位于西乡县城东南12公里的堰口镇210国道旁。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山上保持着原始生态的珍稀树种白皮松2500余亩,素有陕南“小华山”、“小武当”、“汉南胜景”之美誉。

      午子山历史悠久,原名“武子山”,因汉高祖刘邦宠妃(戚夫人)为皇儿如意进香祈福之地,又称“母子山”,今以午子山定名。午子山由顶观、腰观、底观三大古建筑群组成,建筑面积2046.19平方米。顶观始建于西汉,重建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据碑碣记载和民间传说,虞舜同他好友善卷和明代建文帝曾来山上隐居,古迹犹存,道教传人张道陵、张鲁、张三丰到午子山讲经传道,三国蜀将西乡候张飞亦在绝壁上镌有“飞凤山”等摩崖。也是唐代“荔枝道”的必经之地,历代文人墨客驻足留迹,登山行吟。景区古文化遗产遗迹众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特别丰富。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是登山健体,休闲度假,穿越远古,回归自然,观光旅游之佳地。明吏部尚书李遇知登《午子山》诗曰“飞蹬千盘漫陟巅,振衣冉冉白云边,上方灵气谁能识,身到烟霞便是仙”。

      太白洞风景区太白洞位于西乡县城以东38公里的七星湖风景区境内。洞中地下泉水清纯甘甜,四季长流。洞外崖体壁立险峻,高逾百丈,口窄腹宽,状似圈椅。洞口被十四根数人合围的参天楠树遮得严严实实,形成一处藏珠拥翠、秀不外溢的幽静洞天。洞内共有庙宇三间,佛洞、佛像若干,是一处集旅游、避暑休闲、朝香拜佛为一体的著名风景区。

  •   特产

      樱桃西乡县土层深厚,中性偏酸,年降水量800——1300mm,年均气温14.5℃,年日照量1500小时,无霜期246天,适宜樱桃生长栽培。西乡县生产樱桃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因盛产“玛瑙”樱桃而得名,据西北农林大学食品系专家教授分析,每百克鲜果肉中含碳水化合物8克,蛋白质1.2克,钙6毫克,磷3毫克,铁5.9毫克及多种维生素,VC含量高达8毫克,有利于降血脂、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等。

      西乡绿茶西乡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涌现出“西乡特炒”、“午子翠柏”等多个品牌,其中午子仙毫和炒青茶。

      午子仙毫

      选取县境内800——1000米左右的无污染生态环境中生长的茶树,于清明前后采摘幼嫩芽,经杀青、清风、做形、摊晾、整形、提毫、烘焙、拣剔八道工序精制而成,内含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色绿亮、毫闪光、香鲜嫩、汤清澈、味醇爽、形优美”是午子仙毫的六大特点。1999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炒青茶

      炒青是西乡县茶叶的主打产品,从每年3月下旬一直生产到9月底,茶叶内含锌、硒、锰、氨基酸、儿茶素、茶多酚等。

  •   社会

      卫生西乡县5清代以前,民间治病全赖中医中药。光绪二十八年(1902)意大利传教士康乐克办天主教会附设诊所,为县内西医之始。

      民国初年,西乡县有药铺30余家,从业者不足百人。药铺多有坐堂医生,乡间也有郎中走动,但数量甚微,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17年(1928)邓广安办广仁西药房。18年朱学礼在东关开忠恕医院。26年谯自修夫妇在城内办明明医院。尔后,相继开设康宁、海华等6家私人诊所。28年建县卫生所。33年,西乡县有中西医药卫生人员138名,平均1520人有一名医药人员,11666人有一张病床。

      1988年底,西乡县有县、区、乡和厂矿、学校卫生机构68个,村医疗站(点)423个;卫生部门医务人员502人,工业及其他部门75人,集体职工236人,个体开业者47人,乡村医生(含卫生员)547人;病床429张,救护车6辆;平均285人有一名医务人员,936人有一张病床,比建国前分别提高4.3倍和11.5倍。1990年全县医务人员(不含乡村医生、卫生员)852人,其中技术人员772人。

      2007年,西乡县拥有卫生机构436个,其中各类医院26个,病床675张。卫生人员13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9人,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532人,护士219人。村级组织卫生覆盖率为85%。

      2012年,西乡县有卫生人员140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93人。拥有病床1397张,比2011年增加269张,增长23.8%。卫生防疫人员350人。

      宗教信仰西乡县佛、道、伊斯兰、基督、天主教并存,佛、道二教远在唐代以前即已流传,县境内寺庙庵观林立。伊斯兰教于明初传入,基督教与天主教均在清末传入。长时期来,这些宗教在社会上各有影响,民间宗教活动频繁。解放后,人民政府颁布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各教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的活动,受到法律保护。

      科技1978年,西乡县有自然科技干部533人。另对38名学非所用的科技人员,通过组织搭桥,使其归位对口。

      1985年底,西乡县有60名年富力强、有一定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科技人员走向领导岗位,其中县团级4人,局、部级22人,企事业及乡级单位34人。1987年6月,成立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开始职称复查和评审工作。1988年底,全县176个企事业单位结束。连前统计,共评各类高级职称44人,各类中级702人,各类初级2725人(助理级1289,员、士职1436)。

      1990年,全县有各类科技人才4937人,每万人中有121名。

      2012年,全县专利申请32件,增长23%,其中授权11件,增长57%。

  •   经济

      工业西乡县手工制作器皿历史悠久。1958年葛石李家村出土文物中的石斧、石铲、刮削器、陶罐、陶碗等,均为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用具,距今已有7000余年。

      历代的手工业者,多以农业为主,兼事手工业,少数开店串乡,为业谋生。清初,传入造纸技术,后沿巴山由东向西发展,乾、嘉年间有纸厂20余家,至道光四年(1824)已有“纸厂50余座,每厂工匠不下数十人。”(《秦疆治略》)。咸丰年间,定远厅(今镇巴县)王贡生来上高川裴家垭开铁矿办铁厂,历年有余,获利甚厚,矿工最多上到1200余人。相继出现的有木竹坝铁厂(铸锅)和白沔峡、七星坝、县城东关的铧厂。稍后,楼房坪也一度办起铁厂。同治初年,西河筑窑烧制日用陶瓷。宣统年间,县城办起纺织厂。

      民国初年,县知事办织布厂,15年(1926)办平民工厂。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培华女职迁县以及后来成立的正本工业职业学校,均开染织、针黹、缝纫科并附设纺织厂。

      建国后,工业开始发展,1952年总产值101万元,比1950年增长3倍,占工农业总产值3.15%。1953至1957年党和政府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西乡县建起缝纫、鞋业、木器、铁业、织布、织袜、雨具、印刷等48个合作社(组),从业人员754名,并成立县手工业联社。1956年工业总产值131万元,比1952年增长29.57%。

      1958年“大跃进”中,在“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口号下,西乡县兴办一批国营企业,32个手工业社组过渡为合作工厂,12个集体单位转为地方国营,区和公社共办厂矿42处。1960年职工达4482人,工业产值578万元,比1956年增长3.4倍。

      2008年,西乡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3916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0%,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76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2450万元,比上年增长28.6%,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9.3%。实现销售产值79397万元,工业产销率达96.66%。

      2011年,西乡实现工业总产值21.9亿元,增长25.1%。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2亿元,增长25.4%。三大工业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94亿元,尧柏水泥、福润肉类、华林矿业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1亿元。新增投资百万元以上中小企业70家,发展个体工商户1554户。非公企业完成总产值27.6亿元,增加值17.8亿元,分别增长17.4%、19.2%。GDP能耗下降3.4%,化学需氧量减排130.8吨,二氧化硫减排241.8吨。

      农业西乡县4西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李家村文化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7000年前,牧马河流域已有先民从事农业活动。明代以前,已建成灌溉数千亩农田的金洋堰。但由于长期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限,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产量低而不稳。1949年12月西乡县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反霸减租、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逐年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广科学种田技术,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1957年,一西乡县粮食总产比1949年增长52%。其后由于来自上面一系列“左”的指导思想,导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一平二调”共产风,使农村工作走过一段弯路。经过三年调整,“左”的错误有所纠正,在总结历史经验过程中,包括农业经济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开始呈现生机。因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动乱兴起,酿成10年浩劫,城乡一片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分配上的“大锅饭”、生产上的“大呼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西乡县农村逐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经过调查研究,进行农业区划,为调整生产结构、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数年间,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使农业生产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1984年,西乡县粮食总产达1.33亿公斤,比1949年的0.575亿公斤增长1.3倍;油菜总产447万公斤,比1949年的108万公斤增长3.1倍。近几年,粮食产量继续增长,平均年递增2%,多种经营发展较快。1990年,西乡县粮食总产1.43亿公斤,农业总产值10185万元,较1985年增长11.4%,比1949年的1855万元增长4.4倍,农村人均纯收入416元,绝大部分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2008年,西乡县实现农业总产值突破144732万元,较上年增长8.48%。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8983万元,较上年增长9.77%,林业总产值3165万元,较上年增长2.92%,牧业总产值61152万元,较上年增长9.36%,渔业总产值2643万元,较上年下降25.9%。农作物播种面积50157公顷,较上年增长5.77%,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1443公顷,较上年增长6.14%。粮食总产量达99147吨,比上年增长9.88%。

      2011年,西乡县粮食总产11.01万吨,油料总产2.2万吨。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1万亩,改造低产茶园面积3.2万亩;新建及改扩建茶叶加工厂60个,茶叶产量5513吨,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新发展规模养殖场10个、养殖大户216户,生猪饲养量125.6万头,出栏73.25万头。发展烤烟0.69万亩,实现烟税215.57万元。列入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基地县,发展设施大棚蔬菜0.1万亩。兑付粮食直补、家电下乡等补助资金6044万元,获得家电下乡工作先进县称号。组织劳务培训5.32万人次,劳务输出8.59万人次,创收8.7亿元。

  •   行政区划

    行政单位地理位置人口面积城关镇县境中部27595人3平方公里沙河区县境西北部58526人450平方公里杨河区县境南部74300人238,5平方公里白龙区县境东北部牧马河下游沿岸35912人251平方公里贯山区县境西部牧马河中游地段35022人506平方公里堰口区县境东南55750人485平方公里茶镇区县境东部37355人484平方公里高川区县境东南部49473人343平方公里大河区县境西南部7171人382平方公里杨营乡牧马河北岸26760人93,5平方公里2011年7月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决定撤销西乡县古城镇并入堰口镇,撤左溪乡并入峡口镇,撤司上乡并入罗镇,撤三花石乡、子午乡合并设子午镇,撤马家湾乡、白峡乡合并设白勉峡镇。撤销勉县黄沙镇划归周家山镇,撤长林镇并入老道寺镇,撤二道河乡并入新街子镇,撤土关铺乡并入武侯镇,撤小砭河乡并入茶店镇,撤小河庙乡并入阜川镇,撤镇川乡、漆树坝乡、张家河乡、长沟河乡乡的建制,相应设立镇的建制。撤销宁强县黄坝驿乡并入汉源镇,撤南屏乡、宽川乡并入大安镇,撤东皇沟乡并入代家坝镇,撤曾家河乡、巨亭乡合并设巨亭镇,撤舒家坝乡、庙坝乡、巩家河乡、太阳岭乡、苍社乡、安乐河乡、二郎坝乡、禅家岩乡乡的建制,相应设立镇的建制。

  •   资源

      矿产西乡县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7个,产地59处,大中型矿床16个。距县城30公里的左溪瓦道子石膏矿探明储量达4.7亿吨,是亚洲第一大石膏矿,主要成分二水硫酸和硫酸钙品位均在95%以上;盖仙寺、齐家山石灰石储量2.3亿多吨,均为一级品大型矿山;花岗石、大理石质地纯净、硫铁矿、锰矿、矾钛磁铁矿、白云岩、石英砂、叶腊石、铝矾土、毒重石等储量丰富。 植物森林群落的高等植物340余科,1800余种。主要乔木树种62科,138属,近300种。药用植物以野生为主,名贵药材多代之以人工栽培。据1982年统计,家种药材6149亩,年产19.9万斤,计西乡县共有药用植物229种。野生可食植物主要有蕨苔(含根粉)、野百合、救兵粮、桑椹、山苕、猕猴桃、无刺枣、蘑菇、地耳、荠荠菜、摘儿根(鱼腥草)、野葱韭、黄姜子、狗牙瓣、刺架菜、清明菜、灰灰条、马齿苋、椿芽、蛇莓、水芹菜、糯米菜等。西乡县可利用草场68.8万亩,草群植物有97科,314属,540余种,年产草总量4.1亿公斤。 动物西乡县有一类保护动物为梅花鹿、羚牛、白鹤,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青猴、金钱豹、羚羊、獐、白冠长尾雉、大鲵,三类保护动物有青羊、崖羊、大灵猫、苏门羚、锦鸡、血雉、虎纹蛙等。

      县境内野生动物有:

      兽类:黑熊、野猪、青猴、野兔、麂、岩羊、狐、林麝、小灵猫等

      爬行类:乌稍蛇、赤练蛇、土蝮蛇、四脚蛇、壁虎等。

      禽类:石鸡、黄鹂、白头翁、长尾雉、鹤、鹬、崖鸽、雁、布谷、鱼鹰、百灵等。

      水能西乡境内河流纵横,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自西向东横贯西乡县,还有牧马河、泾洋河、峡河等大的支流在此汇入汉江,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资源90万千瓦,已建成罗镇、马营坝、马踪滩、王子岭等四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5487千瓦。设计装机容量达3万千瓦的曲江洞梯级水电开发项目即将建成投运。汉江经西乡东北角穿过,流经3个乡镇约36.4公里,流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境内有汉江支流两条,其中一级支流牧马河全长127.6公里,流域面积2668平方公里;二级支流泾洋河境内长约60公里,流域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属于丹江口水库水源区上游。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