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科学选题:地理研究性学习

科学选题:地理研究性学习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9-21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以“创造”为指向而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一般要经历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在问题情境阶段中,学生要通过比较、选择,确定某个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通常称之为“选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的学习方式,而且选题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大小甚至成败,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应主动介入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因势、因人、因地、因事制宜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选题。

一、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产生的力量是最大的。换言之,如果学生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由此产生的学习动机将最为强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也将最为稳定。对学生来说,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刻刻体验得到的社会就是他们的生活认知环境。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从生活中挖掘出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地理知识的使用就在身边,能促使学生积极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例如高一年级有几位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的研究方向,并准备共同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教师了解到这几位学生有的来自城区、有的来自郊县,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工业生产及布局的切身体会也不相同,觉得他们研究的侧重点、选题上应有所不同。教师与他们进行了共同分析,其中来自桐庐县分水镇的几位学生有的家里办着当地小有名气的圆珠笔厂(制笔公司),有的学生亲戚在分水镇制笔协会任委员,有的学生假期曾到圆珠笔厂打过工,有一位学生还跟着家长到义乌等地推销过圆珠笔。他们知道整个镇上共有200多家圆珠笔厂,年产圆珠笔20多亿支,是中国的“制笔之乡”,每个人对分水镇的制笔都有亲身的体验,要进行深入调查的话,比较容易获得确切的数据和资料,后来他们就确定了《“制笔之乡”崛起的区位因素分析》作为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而来自杭州市区的学生因为对此并不了解,他们便退出这个小组,另选它题。

二、因势制宜──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如果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上能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那么学生学习的情绪会比较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比如高中地理中并没有“旅游”的学习内容,但某班有几位同学都喜欢旅游,家长也比较支持,他们想以旅游作为研究方向。为了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课题,教师将他们召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谈到名山大川、深山绝谷的雄伟秀丽;谈到古墓石刻、遗踪胜迹的迷人魅力;还谈到在旅游中常感到某些原因使他们玩得不够尽兴。教师敏锐地抓住这一话题,让学生谈谈是一些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他们有这种感觉呢?有的同学认为是某些旅游景点开发时随意修建旅馆、餐馆和娱乐设施破坏了背景环境,破坏了景区原有的自然美与和谐美;有的同学认为是旅游者乱扔垃圾、乱刻乱画、随意采摘等不文明行为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环境;有的同学认为是景区的接待能力有限而游客过多对当地正常社会秩序造成冲击,引起当地居民对游客态度从热情到冷漠的变化等等。当讨论接近尾声时,这个研究小组的同学已经初步确定把《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作为下一步研究与学习的课题。

三、因事制宜──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选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的。”许多心理实验也表明,学习者感兴趣的是与他过去经验有联系但又有新颖性尚不了解的东西。在研究性学习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对他们最关注、最好奇、最感兴趣而又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例如,去年杭州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口号,打出“住在杭州、学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名片,号召全体市民为城市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杭城的大报小报纷纷报道相关的消息,在杭城掀起了一股环保热潮。作为莘莘学子,虽然学业紧张,但他们对此仍十分关注。在乡土地理教材中,他们已经了解到杭州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的内容,但对“城市光污染”这一新概念并不十分了解,乡土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的介绍。杭城报纸上进行的“光污染”的讨论,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多学生在上课时也会向教师提出疑问。尤其是一些住在街道附近的学生,对光污染有亲身体验,他们十分关心光污染到底有哪些危害?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搞光学研究的,该生对光污染的危害了解比较多一些,教师及时组织这些学生在课后互相进行交流,最后他们把《杭城光污染现状调查与危害分析》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

四、因人制宜──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选题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社会经历不同,虽然处于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在能力上、专长上仍会出现差异,比如有的社会能力强,有的组织管理能力强。在观察能力上,有的学生观察事物准确而缜密,属于客观型;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容易加入自己的臆测,属于主观型。有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强,有的表达问题的能力强。这样在选题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确定合适的课题。比如《助动车的发展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杭州水污染状况调查》等课题,需要从广泛的调查中搜集资料,比较适合社交能力强的学生;《杭州城区噪声污染指数分析》、《西湖水质分析》等课题,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则比较适合客观型的学生;《互联网对杭州旅游业的影响》、《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等课题,则比较适合具有电脑方面专长的学生。

五、因时制宜──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题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知识结构状况也不相同,因此他们涉及内容的深浅和研究范围的大小也应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帮助选择合适的课题,避免好高骛远。如高一学生,对地理系统知识正处于掌握过程中,他们应当立足于现有的课内知识,提高基本能力,从研究中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民间谚语中的气象知识》、《交通运输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等课题比较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二学生已经对地理系统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们需要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像《西湖蔬菜区和自来水源的保护》、《杭州市区人口分布与学校的布局》等课题比较适合。高三学生已掌握了比较全面的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知识,应当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可以进行诸如《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防御自然灾害中的作用》等此类比较深入的课题研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是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要进行积极的指导,但切忌越俎代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多精彩地理资料,尽在查字典地理网!

【科学选题:地理研究性学习】相关文章:

地理课后教学反思杂谈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地理思维方法十种

兴趣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法宝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体系安排的思考

黄淮海平原的地理概况

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的地理界线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框架结构

地理课的绘图教学

最新地理
热门地理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
学科中心